新時期大學生創業教育實踐體系研究

時間:2022-07-29 03:29:20

導語:新時期大學生創業教育實踐體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時期大學生創業教育實踐體系研究

摘要:隨著經濟結構的進一步轉型,我國高等教育逐漸從精英化到大眾化的轉變,在此情形下,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一再成為社會的焦點問題。如何緩解就業問題,與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必然聯系。探索高校創業教育實踐體系的構建,從課程建設、學生興趣、師資隊伍、保障機制等方面著手,打造完整的創業教育實踐體系,提高當前大學生創業能力,實現更高的人才培養質量水平,推動就業與創業具有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教育;實踐

在人才競爭日益國際化,就業問題日趨嚴峻的社會大環境下,越來越低的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給當前的高等教育模式敲響起了警鐘。因此,各高校迫切需要改革傳統教育模式,高度重視創業教育,為社會培養越來越多的具有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的開創型人才,才能緩解當前的就業壓力以及全球經濟一體化帶來的各種挑戰。新時期創業教育以創新精神的培養和創造能力的塑造為核心,以培養開創性人才為根本目的,能夠促進高等教育模式的轉變,滿足時展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在此過程中,需積極推動創業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將創業理論與實踐有效融合。

一、創業教育實踐的提出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五中全會圍繞“十三五”規劃,創新、創業作為其中重要的關注點,成為整個“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實現必須貫徹的一種理念。對于創業教育的重視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雖然在不同的時間段,人們對創業教育的內涵理解各持己見,但有些是人們達成的共識,即創業教育并不是高校教學改革的宗旨,創業教育只是工具而已,是為了創業實踐服務的,培養出成功的創業者才是目的。

(一)創業

“創業”一詞最早在《辭?!分斜欢x為“創立基業”,即開拓、創造業績和成就的意思。而當代意義上的創業是指發揮主觀能動性,開創出新的事業。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具備創新的精神、冒險的勇氣以及持之以恒的耐心。

(二)創業教育

實踐“創業教育”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是1989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來的,它是未來的人應掌握的“第三本教育護照”。創業教育實踐是對創業教育的進一步升華,指的是將各種創業理論落實到具體的實踐操作環節,要求學生在掌握創業基本知識與技巧的基礎上,具備一定的創業意識,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利用學校或社會提供的創業平臺開展各種創業活動,提高自身的創業能力、拓展創業綜合素養、挖掘大學生的創業潛能[1]。與單純的創業教育比起來,創業教育實踐更加具體化,更能從根本上實現人才培養的改革。

二、高校創業教育實踐存在問題及成因分析

(一)存在問題

1.對創業教育的認識不足。當前,許多高校在教學模式方面仍然遵循傳統做法,最主要體現在教育方法上,較多采用輸送式的方法,學生是客體,處于被動地接受知識狀態。這種傳統教學模式嚴重打擊了學生學習、吸收新知識的熱情,同時也讓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創新性與冒險精神。在創業教育方面,有數據顯示,60%以上的教育者的理解也存在很大的偏差,加上自身的不重視,更談不上創業教育的實踐了。

2.創業教育實踐的課程體系缺乏。很多高校即使開設了一些創業教育課程,也沒有融入到整個教學體系中,導致創業教育處于孤立地位,與各個具體的專業缺乏聯系。甚至有些高校沒有將創業教育納入到正常的教學計劃中,只是利用課外活動的有限時間象征性地開展創業教育。在教材選用方面,一般采用的是規劃的創業教材,大部分教材形式單一,理論深度過深,沒有結合學生的特色,僅僅以傳授知識為主,重理論,輕實踐,忽視創業教育實踐在創業教育中的重要性。

3.缺乏正規的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在調研的高校中,常規的做法是由公共基礎課的教師去講授創業教育課程,教材的選用方面也很簡單,一般有《職業生涯規劃》《創業與就業指導》《創業學基礎概論》等。教師也只是照本宣科式地向學生傳授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其實,真正好的創業教育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綜合性是很強的,既包括創業知識、創業素質和創業能力的培養,又有拓展的知識,如社交、營銷、管理等知識。這種正規創業教育教學對講授教師要求很高。然而,在我國高校的創業教育師資隊伍中,大部分教師自身缺乏相應的創業經驗、創業意識、創業精神,要想講授好創業教育課程,對教育者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難關。而在國外,高校創業教育導師基本上都是由校外知名企業家來擔任,他們可以結合自身的經歷,傳授給學生真實的創業經驗。

4.學生的創業心理教育缺失。由于許多大學生是獨生子女的緣故,導致他們對家庭及學校有很大的依賴性。在這一群體中,一種普遍的現象就是他們對自己的人生沒有一個系統的規劃,處處聽從父母、教師的安排。從自身來說,采取消極的學習態度,如果再加上外在的大環境,即經濟發展及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就業壓力,會導致很多大學生對未來的創業望而卻步,從而失去創業的信心。

5.缺乏良好的創業教育實踐平臺。創業教育的成果如何,需要由創業實踐來檢驗。但當前諸多高校創業實踐平臺缺乏,呈現單一化的特征。一般情況下有以下幾種形式:最常見的就是依靠校園文化活動來帶動創業活動,例如,很多高校會舉辦創業策劃書大賽、創業發明競賽等,這樣并沒有真正做到將創業教育融入學校專業教學實踐體系中。還有的就是通過學生社團來開展創業實踐活動,例如,開設創業者聯盟、創業者之家等。在運作機制方面,主要是以學校為主導,沒有將外在的環境,例如,政府、企業等多方面因素融入進來,沒有形成合作式的創業教育模式。這些做法使得大學生沒有很好的實踐機會,難以將所學的創業知識落到實處[2]。

(二)成因分析

1.傳統的就業觀念。在傳統的計劃經濟制度下,人們形成了“包分配”的就業思想,沒有想過創業的問題。雖然現在已經不存在包分配工作的現象,但這種傳統觀念卻使得就業者缺乏職業風險意識、職業創新意識,不愿意去主動創業。在我國教育體制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的轉型期,大學生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就業難問題。所以,當前最為關鍵的一個問題是需要轉變學生的就業觀念,構建科學優良的教育觀。

2.創業支持力度乏力。創業教育是國家發展的一個重要部分,因此,政府應通過制定強有力的相關性政策法規表達國家的意志,從各個方面支持大學生自主創業。創業對學生個人來說,是存在很大風險的,尤其是資金方面,需要較大的投資,這就需要有良好的政策環境來提供保障。政府之外,各相關的行業、企業目前對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支持力度也不夠,沒有意識到創業教育與行企發展的關系,更不要說能夠很好地為學生提供硬件、軟件的扶持。有這樣的結果,與我國創業教育起步較晚是相關的,創業教育實踐保障體系的形成,是未來亟須解決的問題。

3.學校教育教學不夠完善。經過研究,發現當前大學生的創業意識普遍不強,畢業時真正自主創業的大學生并不多,即使這些學生有過或多或少的校園創業經歷。之所以有這樣的結果,主要與學校長期以來對創業教育的重視不夠相關。部分高校仍然將創業教育停留在喊口號的階段,覺得創業教育不是教學計劃中的硬性指標要求,不能真正理解創業教育的內涵和意義,創業教育至今仍然停留于畢業生就業指導方面等。

三、高校創業教育實踐體系的構建路徑

(一)建立完整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為了將創業教育落到實處,高校應當構建科學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在設置課程體系時,要將培養學生的綜合創業能力放在首位,依據培養創業人才的目的,制訂合理的授課計劃。并將創業教育與人才培養方案相融合,讓學生接受到系統的創業教育課程,有更加全面的實踐訓練機會,確保每一位學生在校期間能夠學習到創新創業知識。具體在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方面,可以采用創業教育通識課、核心課與實踐課等三者相結合的方式。

1.在創業教育通識課方面。旨在突破專業界限,注重學生創業基礎知識的培養與能力素養的提升。通識課程適合在一年級學生中開設,適當地開設“創業學基礎”“什么是創業”等課程,讓學生初步了解創業的內涵,明確何為創業。還可以開設“創業者成功案例分析”等基礎創業課程,目的是通過分享成功案例,讓學生產生創業的興趣,產生榜樣效應。

2.在創業教育核心課程方面。可以根據不同類型的院校,或者具體到不同的專業進行有針對性的開設,做到與專業相結合。比如,經管類專業可以開設“創新與企業家精神”“創業企業管理”等課程;心理學專業可以開設“創業心理學”等課程。核心課程體系旨在進一步向學生傳授創新創業的技術與具體步驟,以問題為導向,重點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3.在創業教育實踐課程方面。創業教育除了要向學生傳授基本的創業知識,培養創新創業精神,最終的目標是為了讓學生能夠真正自主創業,因此,創業實踐至關重要。創業實踐課程有“創業實訓”“創業流程”等,圍繞創業技巧、操作步驟等,讓學生從理論過渡到實踐,將創業從書本搬到現實中,培養動手能力[3]。

(二)培養大學生的創業興趣與意志

愛因斯坦說:“只有興趣才是最好的教師?!贬槍芏啻髮W生缺乏創業興趣問題,主要是要讓學生樹立自信心,激發他們的創業欲望??梢酝ㄟ^成功的創業案例來進行激勵,幫助學生克服自卑,強化創業意識和創業激情。創業是一個漸進、艱難的過程,任何一個創業者在創業階段都會遇到一些困難和挫折,必須調整好心態,具備堅強的意志和信心,這種堅強意志的形成除了創業者自身的努力以外,還需要來自家庭和學校兩方面來共同支撐。很多人都認同家庭的教育和影響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因為家庭作為一種最初的內環境對學生的個性品質形成極其重要,所以家庭的教育不僅要圍繞智力因素的培養,還應該考慮到孩子健康、堅強的性格養成。學校在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方面,可以通過建立科學合理并保持相對穩定的規章制度來完成,通過制定相應的制度來規范學生的言行,最終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提升創業教育師資團隊的整體水平

創業教育實踐能否開展與創業教育師資力量及水平的高低成正比。在創業教育開展過程中,應有較強理論建樹和實踐經驗豐富的創業教育教師。一方面,努力提升校內創業教師隊伍的自身素養,通過制度建設,為教師提供各種機會去相關企業去學習或掛職鍛煉,形成“走出去”完善機制;另一方面,發掘具有創業和創新經歷和經驗的校外各相關領域專家組成整體師資團隊,或者邀請校外創業指導師或創業成功人士(包括校友)分別在創業設計、創業實施(入駐)、創業發展階段進行指導與培訓,力爭讓所有創業團隊或個人都取得一定的成效,形成“請進來”的良好機制[4]。

(四)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創業實踐活動

創業能力的培養,除了要進行校內實訓以外,還應該更多地走向社會,參加校外實訓實踐活動,因為學生的創業項目最終都要走向社會。鼓勵學生利用一切課外時間,參加寒暑期實踐活動、校外實習活動以及政府有關部門舉行的創業項目大賽等。這一環節需要各個高校積極為創業學生創造條件,有些高校做得很好:首先,為參加社會創業實踐活動的學生提供指導教師;其次,采取各種激勵措施,引導學生參加創業實踐活動,針對獲獎學生給予物質上的獎勵和加分舉措等;最后,部分高校針對學生的創業需求,打破常規的教學模式,采取完全學分制,為其靈活安排教學計劃和時間,學生只要修完校內的規定學分即可畢業,盡一切可能為學生創業提供綠色通道。

(五)建立良好的保障體系,形成“校政行企”四方聯動運行機制

1.政府以及相關主管部門應為畢業生創立一個良好的創業環境,除了政策支持以外,還需要加大資金投入,各級政府應將當地高校創業教育所需經費納入到地方政府年度預算中去。這樣就能保證學生創業有穩定的資金扶持來源,為創業教育穩步、持續開展提供物質上的保障。另外,政府還可以通過鼓勵各學校投入、社會捐助、個人支持等渠道,建立大學生創業教育基金,用于支持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扶持重點項目,劃撥專項經費作為創業教育基金。

2.發揮各行業企業的力量,為學生創業實踐提供經濟上的扶持、軟硬件設施的供給以及創業導師等。創業導師可以組成創業指導專家委員會,為創業教育實踐提供各種咨詢,為學校創業教育課程設置提供指導,參與到人才培養方案建設過程中來,參與創業實訓基地建設,對創業項目進行評估以及進行有效的資源整合與鏈接。

3.發揮家庭在創業教育實踐中的重要作用,為學生創業提供精神上的鼓勵,經濟條件好的家庭可以直接提供資金支持。加強家庭與學校的密切聯系,隨時掌握學生的創業動態,進行有效協調。

4.作為高校來說,應當將創業實踐作為學校教學的一項重要工作去抓,積極為學生提供創業平臺。部分高校成立創業管理中心,在校內建立“學生創業孵化園”,引導、支持、服務學生創業,為學生創業提供辦公場地、優惠的扶持政策、完善的服務體系。創業管理中心對創業孵化園進行嚴格管理,按照一定的指標體系定期對創業團隊或個人進行考核。對考核結果為優秀的創業團隊給予獎勵,減免場地使用費用;考核不合格的團隊勒令退出創業孵化園。為保證高校創業實踐的正常有序,還需要加強第三方評價機制,將創業實踐作為各高校評估的一個重要指標去衡量。創業教育實踐工作是一項宏偉的工程,由于我國起步較晚,未來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去慢慢探索、不斷地改革與完善。需要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和家庭共同關心與支持,才會使更多學生擁有創業機會,才會增強高校開展創業教育實踐的動力,為新時期的教學改革做出貢獻。

作者:陳斌 單位:江蘇財會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王森.應用技術型高校創業教育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繼續教育研究,2015(12):30-32.

[2]席燕平,王宏.高校創業教育實踐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經貿導刊,2014(5):55-57.

[3]王本賢.基于行動導向教學的高校創業教育課程探析[J].江蘇高教,2015(3):116-118.

[4]丁越勉.高校創業教育教師角色及素養的再審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12):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