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教育學習型社會實現機制

時間:2022-04-18 04:13:45

導語:成人教育學習型社會實現機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成人教育學習型社會實現機制

一、學習型社會與成人教育

(一)學習型社會的內涵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的報告《學會生存》對學習化社會做了描述:“教育已不再是某些杰出人才的特權或某一種特定年齡的規定活動,教育正在日益向著包括整個社會和個人終身的方向發展。”[2]在學習型社會里,學習活動和教育活動主要呈現以下特點。首先,學習者變無意識學習為有意識學習,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其次,學習活動從個體擴大到群體;再次,學習活動不再局限于受教育活動。誠如《學會生存》中所寫的:“我們今天把重點放在教育與學習過程的‘自學’原則上,而不是放在傳統教育學的教學原則上。”[2]可以說,學習型社會的提出,是終身教育、終身學習思想普及的必然結果,也是對終身教育、終身學習思想的進一步深化。

(二)成人教育的定義

成人教育一詞的定義,存在多種不同的版本。其中較為普遍流傳的是《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中對成人教育下的定義:“對于今天世界上多數成人來說,成人教育是代替他們失去的基礎教育。對于那些只受過很不完全教育的人們來說,成人教育是補充初級教育或職業教育。對于那些需要應付環境的新要求的人們來說,成人教育是延長他們現有的教育。對于那些已經受過高級訓練的人們來說,成人教育給他們提供進一步的教育。成人教育也是發展每一個人的個性的手段。”[2]這一定義從人自身的發展出發,將所有除基礎教育以外的、面向成人的教育形式統稱為成人教育。

二、成人教育在構建學習型社會中的作用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人的一生中將會接觸到兩種類型的教育。第一類是基礎教育,包括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階段的全時的正規的學校教育,為人們提供系統的學歷學位教育。第二類就是成人教育,涵蓋學校畢業或離開學校以后各種接觸到的教育形式和內容。按照2011年我國人均壽命73歲來計算,假定我們平均的畢業離校年齡為24歲,那么基礎教育占據了我們人生的第一個三分之一,而成人教育將陪伴我們度過余下的三分之二。可見,成人教育在構建學習型社會中,在我們踐行“活到老,學到老”的人生理念里扮演著多么重要的角色。我國大陸學者易濱認為,成人教育不僅僅局限于促進人們思想道德、知識能力的發展。成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成人身心充分和諧的發展和促進社會的進步。成人教育促進成人身心充分和諧發展是指:一方面使個體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具有與所處社會相適應的能力和行為規范,另一方面要使成人在與社會相適應發展的同時形成自己獨特的個性品質。這是成人教育促進成人身心充分和諧發展的更深層的意義。因為人不僅是社會的主體,也是自我發展的主體,人要努力實現對自己生命的改造。在參與社會實踐的同時,在自我調控中,不斷追求生存的意義、不斷優化自己生命的存在。[3]基于成人教育對人和社會的促進作用,在構建學習型社會中成人教育的作用更加突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成人教育是構建學習型社會的決定力量。一個社會只有青少年在學習,那么這個社會就稱不上是學習型社會。只有成年人、老年人也加入到學習的隊伍中來,這個社會才能被稱為學習型社會。而能否讓成年人、老年人也不斷學習取決于成人教育。其次,成人教育是構建學習型社會的主要途徑。[4]現階段,成人教育活動呈現出多樣性,如崗位培訓、業余教育、脫產培訓與半脫產培訓、自學考試、函授教育、網絡教育等,幾乎涵蓋了我們工作、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成為廣大成人參與學習的主要方式。再次,成人教育是構建學習型社會的測評工具。成人教育作為構建學習型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其發展得好壞直接決定學習型社會建設成效。成人教育發展得好,參與學習的人數越多,成人學習的自覺性越高,那么離建成學習型社會也就不遠了。

三、成人教育作用的實現機制

(一)成人的學習意愿及其引導

在知識就是力量的社會,每一位成年人或多或少都有學習新知識的意愿。“書到用時方恨少”,體現的正是成年人較為強烈的學習意愿。根據心理學的分析,成人學習意愿的產生主要由內因和外因兩方面引起。內因是指人們對學習本身的興趣所引起的意愿,它不需要外界的誘因來促成人們進行學習,因為學習本身就是一種動力。外因則是指人們由外部誘因所引起的學習意愿,包括工作的壓力,晉升的需求等。他們并不是真的想要學習,而是想要學習之后的結果。對于第一類人的學習意愿,我們只要有了有針對性的高質量的學習內容,他們便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而對于第二類人的學習意愿,我們需要進行恰當的引導,改變他們錯誤的文憑觀,將他們引導到學習能力的提升和自身素質的提升上來。還有一些人,他們幾乎沒有學習意愿甚至產生厭學情緒。對于這些人,一是要通過培養興趣引導他們產生學習意愿;二是要通過家庭、工作單位、居住社區加以影響促使他們加入學習者的隊伍。有了學習意愿是進行成人教育的開端,但還需要具備相應的條件才能將意愿轉化為學習行為。

(二)學習條件的創造

學習條件是指除學習意愿以外的一切進行成人學習所需要的客觀條件,對于成人教育來說主要包括學習時間和學習費用兩大條件。沒有學習時間是成人學習的一大障礙。成人由于工作的原因,再加上家庭瑣事的干擾,使得原本就不多的時間更加捉襟見肘。為解決成人學習時間匱乏的問題,法國實行“帶薪教育休假”制度,規定凡在職職工如果愿意接受國家認可的職業培訓,有權向雇主要求接受享有帶薪培訓假期,并根據工作年限規定了相應的帶薪學習時間上限。[6]我國目前也有類似的帶薪教育休假制度,但惠及面十分有限,主要在國家公務系統內。廣大普通勞動者缺乏學習時間的保障機制,多靠自身擠出時間參與學習。缺乏學習費用也成為中低收入家庭成員接受成人教育的另一障礙。通過電大或者遠程網絡教育讀取一個大專或者本科的費用總體在1萬元左右,這對于一個中低收入家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在節省學習費用方面,目前筆者所了解到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通過自學的方式,比如參加自考,那么拿到一個大專學歷大概費用只需要1千余元;二是依托所在單位的學習經費支持;三是爭取學校或地方政府的獎助學金;四是寄希望于國家政策和制度的保障。我國目前對教育經費的投入只有一個總體規劃,即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里確定了2012年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達到4%,但至于能否達到,具體如何花費,有多少是用在成人教育上的都還是未知數。而有的地方,如臺灣地區,成人教育經費籌措的責任經由法律的規定落在各級政府身上,為成人教育的順利推進提供了必要的保障。臺灣的社區大學免費向社區民眾開放,只要有時間和興趣都可以參加。美國則早在1997年就通過立法的形式保障中低收入家庭成員的受教育權利。該法案名為《高中后教育希望和機會法》(簡稱HOPE法案),規定中低收入家庭中的父母或子女參加相應的學習,就可以用一定的個人應繳稅款來抵繳學費。這一做法使更多的人參加學習活動,有助于人們通過參加學習改善自己的處境。[5]我國目前尚未從國家層面出臺成人教育的相關法律,但地方性法規里,已經有2005年9月28日起施行的《福建省終生教育促進條例》和2011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上海市終身教育促進條例》,從立法和制度層面對成人的受教育權進行了保障。結合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驗,在創造成人的學習條件方面,需要依托個人、單位、國家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國家從宏觀層面制定成人教育的政策,掌控成人教育事業的發展方向,保障所有國民的基本學習權利;企業從中觀層面落實國家政策,為員工的學習和發展指明方向,同時提供相應的學習時間和學習經費作為保障,促成廣大員工參與成人學習;個人則從微觀層面履行學習義務,結合自身的特點響應國家的號召或企業的指引,積極投身到成人學習的隊伍中來,為創建學習型社會添磚加瓦。

(三)學習內容的構建

要讓成人愿意學習,學習內容的構建至關重要。學習型社會中成人學習的一大特點就是學習的主動性。如果只是讓成人被動地接受教育,那么很難真正達到受教育者自身素質的提高。好的學習內容,可以讓成人的被動教育轉化為主動的學習。成人因其獨立的思考能力,成熟的時間觀念,充裕的實踐經驗,不愿意把時間和金錢浪費在學習一些無用的內容上。因此,在構建成人學習內容上要更注重實效。在這方面,臺灣的經驗很值得我們學習。臺灣成教中心根據不同層次的需求,開辦不同類型的成人教育學校。有銀發族學校,課程內容包括老化理論、老人身心調適、健康和保健、老人性知識與性態度、休閑與生活調適、財務管理、人力資源再運用及人際關系等;有家庭主婦學苑,課程內容包括現代婦女角色面面觀、兩性關系與溝通、親子溝通與健康家庭、婦女的社會參與及社會服務、婦女的發展任務與生涯規劃等;有社區學苑,其舉辦的文化講座主題包括企管經營、公關技巧、鄉土歌謠、社區經驗分享、心靈改造等,其進行的親職教育講座,則逐漸培育社區中的“媽媽導師”使之成為社區親職義工;有紳士學苑,課程內容包括家庭關系、人際關系、親職教育、休閑生活、自我認識及生涯規劃等;有老板娘學校,課程內容包括稅務法、納稅及申報、計算機入門及文書處理、企業經營管理、家庭醫學保健、親職教育、社交舞蹈及美食烹調等;有縣民教室,教學內容包括文學、經濟、法令、家庭、計算機技藝、休閑、宗教等主題;還有社區讀書會及提供掃盲教育的成人基本教育研習班等。[6]豐富的教學內容,不但迎合了廣大成人的學習需要,而且極大地促進了成人教育的發展和學習型社會的構建。

(四)學習效果的評估及認定

在學習型社會尚未構建完成之前,或者說在構建學習型社會的過程中,人們視學習為一種生活方式的觀念還沒有得到普及,通過對學習效果的評估及認定,將學習與就業、個人發展聯系起來,使參與成人教育的學員能夠直觀感受到學習的功效與作用,促進他們樹立起終身學習的理念,這對現階段我國成人教育的發展和學習型社會的構建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從學習者的角度講,對學習成果的評估及認定,一方面是對全民參與學習活動的一種鼓勵,除了學習者自身得到知識和技能之外,還得到了社會的承認和認可,為學習者的職業發展鋪平道路;另一方面,也是確保學習質量的一種手段,通過設置學習認證中心,對學習成果進行檢驗,去粗取精,核發合格學員相應的等級證書。從成人教育機構的視角看,成人教育的監督評價機制對成人教育活動具有很強的導向性、激勵性和鑒別性,通過評價可以檢查成人教育機構貫徹國家教育方針、政策的落實情況,檢查教育活動的實施效果和整體辦學質量。對成人教育機構的認定是促進成人教育組織化、系統化和規范化的前提。當前,對成人學習效果及成人教育機構的評估及認定工作有待進一步完善。首先,要建立一套針對成人學習效果評估的標準,為成人教育評估提供依據;其次,要建立起成人學習和成人教育機構的認證中心,并不一定要遵循“誰教育誰評估”,“誰管理誰評估”的老方法,可以建立多主體的評價機構,廣泛、專業地開展評估活動,促進專業性社會化評價機構的形成。《福建省終生教育促進條例》在學習效果評估和認定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它在第二十條中明確指出,實施終身教育的培訓機構、職業技能鑒定機構對成績合格者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發放結業證書、農民技術資格證書、職業資格證書等。所發放的證書應當按照規定進入公共信息網絡,并允許單位和個人免費查詢。用人單位和有關部門應當對需要提交的各類證書予以查驗和管理。

作者:曹建萍工作單位:深圳廣播電視大學沙頭角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