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協同發展探析

時間:2022-12-06 08:17:05

導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協同發展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協同發展探析

[摘要]隨著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加之“互聯網+”背景對大學生的現實影響,占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前沿陣地,更有針對性、更有效地幫助大學生保持健康身心是每個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文章在總結高校心理健康傳統教育方式方法的基礎上,強調將網絡技術與功能運用到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同時關注心理健康危機發生的重要時間節點、特殊人群重點和誘發事件特點,并將學生本身作為重要組成部分納入心理健康教育協同發展體系,提出“一制統領,兩線結合,三點關注,四方聯動”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期更好地在實踐中助力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黨的報告指出:中國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就高校而言,大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也較之前有所不同。同時,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數量中使用手機上網的用戶7.53億,其中20-29歲年齡段網民比例為30.0%,而這部分人群中最多的人員是在校大學生。加之中國社會改革的深度推進,各種社會矛盾與一些非主流的觀念思想如信息爆炸般充斥到尚處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發展階段的大學生群體中。由于身心快速成熟發展同應對解決問題能力的稚嫩存在不均衡性,使得他們在應對棘手問題尤其是造成心理困惑時,成為誘發心理障礙甚至是心理危機的直接高危同質對象。據現有研究數據統計,我國大學生心理問題發生率在10%到30%,深入比對發現會有一成左右的大學生已經存在著各種類型的實際性心理問題,而當中由于心理問題直接導致大學生自殺的數量超過千分之一,且自2010年起連年保持增長,逐漸成為大學生的第一死因,這一問題愈發引起高校乃至全社會高度重視。在這種現實狀況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面臨著更大的挑戰,當然也是機遇。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更加清晰地認識大學生心理狀況,更加準確地剖析出現問題的原因,能夠更加充分地借重網絡新技術,占領好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建設前沿陣地,才能更有效地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更有力地進行大學生心理危機的預防與干預。

一、一制統領———夯實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協同工作機制

心理危機的分級預防與干預機制,是高校普遍施行的工作機制,其目的是使心理危機從預防到干預無遺漏、無斷層。在這里,除了要建立健全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的分級機制,還應考慮各級機制之間的協同工作。(一)頂層設計加強學校層面的核心協同作用。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工作需要自上而下一以貫之,各個部門協同合作。因此,學校層面要充分發揮其核心領導作用。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組織領導機構,設置心理健康教育部門,配置業務能力強的專業工作人員。領導機構要頂層設計全局工作,構建信息傳遞通暢、反應聯動迅捷的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機制。心理健康教育部門要完善、細化機制的實施過程,提高“早排查、早甄別、早評估、早介入”的干預服務能力,無障礙調動既有資源,又有效協調指揮。(二)夯實學院層面的中堅解決心理問題能力。高校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的中堅力量在學院,學院層面的中堅力量在輔導員。要切實提高學院在高校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應對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必須加緊專門人才引進,不斷提高學院輔導員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業務素質。輔導員要做好日常基礎性的學生心理隱患排查,做實對學生開展常規的心理咨詢服務,推進心理咨情數據庫的數據篩選分類建設,完善心理危機后干預的長效跟蹤反饋備案制度,注重突發情況下處理、化解心理危機的案例積累等。(三)發揮班級宿舍層面的基礎消化積淀作用。高校心理危機的受眾對象來自基層,所以需要我們通過班級、宿舍開展基層的摸底排查、評估反饋、教育疏導工作。充分發掘學生骨干和團學干部作用,使其隨時關注同學心理異常波動;通過輔導員定期走訪班級、宿舍,訪談了解學生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及時疏導、化解可能會造成的心理危機。工作中要保持高度警覺,當面對突發不可控危機可能出現時要快速反應,邊調查基本事實、竭力控制局面,邊立即上報,以期做出恰如其分的應急、應對處理。(四)建立健全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保障機制。學校要充分發揮能動作用,全時空、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全環境育人,無微不至地關心學生的身心健康與成長成才。除了與學生聯系最密切的輔導員,從教師到行政人員,從宿舍管理員、餐廳服務員,到后勤保障人員、保安人員以及校園內其他所有教職員工都需要擦亮眼睛,急學生之所想,關注學生之所需,發現問題及時介入、有效報告,編織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的立體網絡,架構協同大保障體系,發揮預防與干預機制實效。

二、兩線結合———實施“線上線下”心理健康教育新互動

“互聯網+”背景下,學生更習慣使用網絡獲得信息、直抒個人見解與好惡。將線下教育與線上服務相結合,將網絡技術與功能運用到心理健康教育,對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線上線下新互動具有重要作用。(一)精準切入心理健康教育線上網絡陣地制高點。1.建立心理健康咨詢服務網站,普及宣傳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識。通過案例示范舉例,提高受眾群體應對紛繁復雜挫折挑戰的應激能力;堅持傳統的心理咨詢網上預約咨詢手段,有針對性地事先了解具體案例;通過QQ群、官方微博等實時交互平臺的搭建,充分實現心理咨詢求助者與專業釋惑的在線同步無障礙交流。2.依托大學生心理普查網絡系統,堅持做好心理普查工作。面對近“00”后高頻次使用網絡的高校大學生,更加需要做好新生入學的普查工作,做清、做細、做全心理檔案的留存建檔,及時關注需要跟蹤、引導的學生,打好起始備案基礎;實行對基層班級、細胞寢室的隔周心理動態普查,建立起依托心理委員、班級輔導員為基層反饋單位的基層網絡,不斷充實預防與干預內容,進一步錘煉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機制。3.培養具有專業心理咨詢業務能力的網絡意見領袖。學生教育管理專職教師、骨干學生干部均可成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網絡意見領袖。在高校個體大學生深陷心理困境或是出現群體性心理創傷突發事件時,可以借助網絡渠道和平臺,就問題談方法,正面澄清事態進展,分析可能產生的心理危害以及所采取的積極應對方法,降低學生個體或是群體傷害,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二)夯實線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載體和平臺。1.借助大學生心理健康節系列教育活動,定期開展團體輔導、沙龍漫談、朋輩教育大賽、“笑臉墻”、“放漂流瓶”、心理情景劇大賽等各種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激發學生學習心理常識、參與心理健康活動的熱情,寓教于樂,提高大學生群體整體心理健康水平。2.不斷開拓心理健康咨詢的新手段、新形式,豐富心理健康咨詢內涵。通過運用心理催眠現場會、沙盤游戲治療、隔板法緩解釋放、角色排列等活動,切實提高個人應對心理危機能力。3.各學院按照專業特點、素養層次、學生性別等建立特色心理咨詢室,打造各自的服務學生品牌。通過采取團體輔導、個體咨詢、情緒宣泄、催眠緩解、傾訴等形式來接待有不同需求的學生,有側重地滿足不同學生需要,實現優勢互補,發揮資源使用的最大功用。4.在開設好心理健康教育通識課程的基礎上,潛移默化地在相應課程體系中滲透心理健康素養態度;由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統一規劃、指導各學院開展各具特色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使不同專業學生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培養健康身心成長模式,塑造陽光心態,開啟健康人生。

三、三點關注———找準心理健康教育、預防和干預切入點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繁雜的系統工程,但有其系統規律性,如果能夠找準教育、預防和干預的切入點,及時對特殊時間節點、特殊人群、特殊事件進行實時有效跟蹤與評估,就可以及早發現問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盡快介入、干預、阻控、緩解、疏導事態的進一步發展。(一)重要時間節點。新生入校后的一個月內、學期期末前后、寒暑假期間、五一和十一假期放假前及返校后、畢業生離校前等時間節點,是學生心理問題的高發時間點。關注這些重要時間節點,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有助于及時掌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早發現問題。(二)特殊人群重點。入學新生、準畢業生、單親家庭的學生、班級學習成績相對較差的學生、家庭經濟貧困的學生、生活習慣明顯不適應的學生、內向交流不多的學生、少數民族學生等人群,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人群。重點關注這些人群,及早介入對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更有效地預防其心理危機的發生。(三)誘發事件特點。家中親朋突然發生變故、個人遇到境遇性變更打擊、面臨考試壓力、戀愛受挫、朋輩關系失衡、就業屢屢失利、升學升本考研失敗等事件,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容易引起心理問題的誘發事件。及時發現并探究誘發事件并分析其特點,有助于提高心理危機干預的準確性和成功幾率。

四、四方聯動———形成學生、學校、家庭、社會教育合力

心理健康教育過程的實施,涉及到方方面面的資源,除了高校要發揮育人功能以外,還應充分調動家庭、社會各方力量,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調動并發揮學生自身的能動性,形成四方教育合力,才能畫出最大同心圓,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最大化。(一)發揮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心能動。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生是受教育的客體,其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對教育的效果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從內心愿意接受我們的教育,才能為形成教育合力奠定基礎。就高校而言,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提供優質的教育教學服務,提供舒適的學習生活設施設備,讓學生在學校里能夠感受到溫暖和被關注;在學生遇到心理健康問題的時候,能夠春風化雨般引導,潤物無聲中教育,做到寬容接納,從而使學生愿意主動融入學校整體,與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同心而行。(二)鞏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同行陪伴。依據“互聯網+”時代下心理健康教育面臨諸多新情況,學校層面要從專業角度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要不斷探索,加深業務拓展,切實鞏固高?;A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同行陪伴。1.一線廣大專業教師的同行陪伴。這就要求專業教師在布道、授業之余,適應時代要求,積極關注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在課程設計上,注意從專業角度滲透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素養培養,提高學生綜合應激能力,為開啟陽光成長助力。2.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全環境的同行陪伴。凡涉及到學生在校期間的一切學習生活及實踐,即從宿舍管理、就業實習、勤工儉學等扶助工作人員,到食堂、圖書館、保潔、安保、醫護等保障服務人員,都需要進行不同側重的心理健康專題培訓,增強其主動關愛學生和特殊群體的意識。3.骨干學生干部、自治組織的同行陪伴。注意對骨干學生干部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培訓與培養,通過各種社團組織活動的開展,使其帶動、影響身邊同學,傳播積極正能量,傳遞健康心理生活態度,營造和諧健康學習、生活氛圍,形成影響最廣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同行陪伴,達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同行陪伴的最廣泛聯盟。(三)調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同向引導。家庭是學生身心成長的第一課堂。當下高校大學生的家長多屬“70后”,他們有著普遍的高學歷背景,也背負著激烈的社會競爭;伴隨改革的精準深入推進,學生的全面成長成才也需要來自父母的同向陪伴引導。1.線下實現學校與家長的經常聯系,隨時報備學生在學校的成長與需要積極配合的要求和方法;線上運用微信群等信息交互軟件,實現實時在線交流與反饋,及時應對解決相關問題,聯動學校與家庭形成教育合力。2.建立家校聯動信息共享平臺,利用網絡視頻同步技術,建立網絡直播模式,開設家庭心理健康知識課堂,實現優質高校資源的共享,讓家長從專業角度了解最新心理健康技術與方法,形成同向陪伴引導。3.建立“家?!本W絡與現實應急機制?!盎ヂ摼W+”下,由于受大學生個體差異以及面對壓力情境的不同的應激差異,使得大學生們各自所呈現的面對心理危機的表現程度存在很大區別,預先做好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應急預案,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同向引導的底線保障。(四)爭取社會心理健康教育的同進支持?!盎ヂ摼W+”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問題已引起國家與社會的高度重視。2016年,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明確指出:“高校要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關注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總書記在報告中也提出,要“實施健康中國戰略。不斷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睆膽鹇愿叨葘θ竦男睦斫】堤岢鼋y領要求,可見政府、社會層面對全民的健康戰略有了具體的戰略部署。作為政府責任、社會環境需要在立法層面、政策角度、輿論宣傳對全民的身心健康提出戰略部署的同時,更需要依托社會大資源,從軟環境到硬設施,從人員培訓到設施配套,從傳統媒體到網絡宣傳有序開展,為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提供后續持久的同進支持?!耙恢平y領,兩線結合,三點關注,四方聯動”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實踐中累積了大量的案例與數據,很好地指導了實踐。當然,實踐中問題會常出常新,但只要我們與時俱進,在關注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同時,充分發揮“互聯網+”網絡技術與功能的積極功用,不斷總結新經驗新做法,就能為完成大學育人使命保駕護航,助推實現大學生美好未來,開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局面!

參考文獻:

[1]孫偉.關于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識的幾點思考[J].福建質量管理,2016(10).

[2]趙鑫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與對策[J].現代交際(學術版),2017(23):103.

[3]呂曉輝.高校心理健康預防體系建設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12).

[4]李新綱.一則案例對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機制研究的啟示[J].科技信息,2011(21):175-206.

作者:李新綱 張艷 單位:1.青島濱海學院酒店管理學院 2.青島黃海學院團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