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思想教育融合法制教育研究

時間:2022-02-26 12:25:00

導語:中學思想教育融合法制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思想教育融合法制教育研究

進入二十一世紀,應該說人們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教育中出現的問題也進行了多方的討論研究,由此提出了素質教育要進一步落實的教育方針。但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社會、學校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難,又要搞素質教育,又要抓升學率,這對矛盾體現在學生中就是各種問題的出現:有好的趨勢,也有壞的苗頭,甚至違法犯罪事件的屢見不鮮,更為我們教育者敲響了警鐘。對此,每個教育者都在思考:如何既保證教學質量,又提高學生其他方面素質?學校的各部門都想盡了辦法,通過各種活動來提高學生能力,但筆者認為,光靠這些活動是不能根本解決的,一個人的行為往往受各種因素的制約,而自身的思想的影響尤為主要,思想教育沒有新的內容,就不可能在新的形式下教育好新的一代。

例1:有兩個學生A和B,年齡十二歲,是初中一年級的學生,這樣的年齡原本是單純美好的黃金時期。某日,A、B在學校餐廳攔住了同校的另一學生C,要C借錢,因C不認識A與B,拒絕了他們。原本事情就此結束,但A和B轉身拾起木棍和小刀威逼C拿錢,由于害怕,C交出口袋中僅有的一元錢。

例2:有幾個初一、二年級的學生因與另一學生平時有矛盾,“早就想教訓他了”,某日,在學校操場用衣服包住該學生的頭,拳打腳踢,然后命令該生站在操場中間唱國歌,造成極壞影響。

例3:一初中二年級學生與高中一學生伙同他人毆打該校另一學生,解決“私人恩怨”,當學校批評教育學生時,初二學生的家長竟說:“你要打也要打得我能出點錢嘛!”第二天打架升級。‘甚至還有毫不相干,毫不知情的學生見有人打架,也要趁機打幾下,等等,類似的事件正在各學校校園中演繹著。甚至學校、派出所已處理后又再次發生。這引起了學校領導及教師的重視,各學校都在探討解決的辦法。筆者認為,造成教書難,育人難的原因有多方面的,主要有:

一、社會的負面效應

中國是改革開放的國家,隨著各種先進東西的引進,墮落的、腐敗的東西也滋生出來。今天的中國學生不再是孔子時代的“一心只讀圣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他們接受新東西快,有便捷的通訊設施,貪污、受賄、講關系、強奸、搶劫、幫派等陰暗的東西每天都充斥著社會每個角落,作為曾是一方凈土的學校也未曾幸免。教育者每天用正面的、積極的東西引導學生認識世界,往往花上一學年時間抵不上一部古惑仔的錄像給學生的影響,‘,5+2二0’’說的正是五天教育只須兩天的外界負引誘,就可以全部抵銷。

前邊所舉的案例中,有不少屬于社會負效應產生的后果,如例1中兩個學生,明辯是非能力弱,看了黑社會的片子后,總認為很威風,只需恫嚇就有錢用,他們并未意識到這種行為本身的性質并不好玩。在了解中,筆者發現,這兩名學生認為自己是借錢,沒有想到會有什么樣的后果。可見學生法律意識的淡薄。

某地一錄像廳,每夜n點開始播放錄像,打斗、搶劫、甚至黃色淫穢,而觀看者中學生人數竟不在少數,這樣的夜半服務,經營者大賺青少年的鈔票,而青少年觀看后的結果可想而知。1999年11月7日晚,深圳某公安分局破獲一起黑社會性質的輪奸少女案,令人震驚的是,主犯最大18歲,最小巧歲,在采訪這些罪惡的花朵時,巧歲的羅某說:“我們常一起觀看黃色錄像,早就想試一試了。”這一試,這些孩子就試進了犯罪的泥淖。

社會的發展總是曲折的,精華與糟粕相互出現,美好的,善良的總要擊敗丑陋的、黑暗的,但是我們的學生正在身體、心理、思想各方面重要形成期,又特別好奇,善于模仿,不良的社會影響加上沒有跟上要求的引導,給他們的青春歲月留下一段陰暗,心理上思想_上容易走向極端。

二、學校片面強調學習成績.忽視學生思想教育,特別是法制教育

竟爭是人才的競爭,學校間競爭是升學率的竟爭,為了獲得更多的生源,避免在新一輪競爭中被打敗,學校的處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高分低能已不是新名詞,八十年代末,教育界有識之士就已在呼吁學校教育制度的改革,近年更提出學生要成才,不僅要有成績,更重要的是要有思想、心理等各方面的高素質,學校培養的是一代有用的接班人。那么這些接班人的有用不僅是他們在考試中獲得高分,更重要的是在社會燕得人格精神的高分,上述例2中不乏高分數的所謂的“好學生”,他們平時表面看來規矩、聽話、學習成績不錯,學校對他們的成績十分看重,但是忽略了思想上的正確弓}導,造成這些平時教師眼中的乖寶寶,卻做出了令人吃驚的事情。如】999年秋,廣東佛山市發生一起綁架勒索兇殺案,讓人不敢相信的是,這宗兇殺案的涉嫌主謀,竟是兩個稚氣未脫的孩子,一個現年16歲,初中二年級,弓一個是他弟弟,未滿8歲,小學二年級學且,據稱:兄弟倆綁架了一個9歲男孩,并打電話勒索百萬后,又將該男孩勒死,記者采訪時發現,這起案件的主謀,16歲的哥哥并不是想象中的“差等生”,學習成績中上,而且是班干部,得過許多獎狀,但就是這樣的“好學生”卻被錢迷惑,走上犯罪道路。究其原因,那是多方面的,但是學校教育中缺少應有的法律教育卻也是其最主要的因素。

在學校的課時安排中,很少甚至找不到法律課的影子,能講解極少法律知識的政治課也除文科生以外不被重視,可想而知,學校目前的課時課目安排偏重于應付考試,忽略了對學生思想、法律方面的教育,造成了高智商不一定高品質的現象,而班主任老師更滿足于擔任“警察”的角色,從事維護秩序,事后處理的工作,卻沒有事前防范的意識,殊不知,青少年生理的發育需要及時的引導,心理的成長也需要正確的輔助,然而淡薄的法律意識,蒼白藥心理輔導,巨大的學習壓力,三重作用下,我們的花朵如何嬌艷怒放?

三、家庭教育的不合理

望子成龍是每個家庭的希望,家長們不惜一切培養孩子學畫畫、學鋼琴、補習英語、數理化,希望孩子能夠考大學找好工作,就這本身來說,無可厚非,但是只重視智育而忽視孩子全面發展者有之;用簡單粗暴打罵的教育方法,摧殘孩子心靈者有之;用看管、盯、壓、卡的教育方法,壓抑打擊孩子積極性者有之;期望值過高,使孩子身心負擔過重,而影響孩子身心健康者有之;只顧掙錢而放松對孩子的教育者有之;至于不注意自己修養,不以身作則,從自己的言行舉止中潛移默化給孩子不良影響的就更普遍。在離異重組家庭中,這種消極影響更大。比如某縣四個10來歲的學生偷賽車數十輛,達l萬余元,他們都是父母離異無人管教,流失社會造成的。比如前面所舉例3中,家長的一句話無異在告訴孩子,金錢可以解決一切,這樣的結果只會把學生推到了更深的違法泥淖。

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被稱作第一啟蒙老師,家庭是人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學校,良好的家庭環境對青少年成長起著積極作用,相反,不良的家庭只會造成消極影響,使孩子個性品質和思想向不良方面發展,在社會關系中,家庭里的親子關系是責任與義務相統一關系,但是這種關系在很多家庭被扭曲。有的家庭將孩子捧為為中心,是“小皇帝”、“小祖先”,無論孩子要什么都給什么,養成其目空一切,心中只有自己,做事自私蠻橫的個性特征,一旦不能滿足他們,就容易走上犯罪之路。

有的家庭則將孩子視為私有財產,不如意,就拳打腳踢,造成孩子崇尚武力,熱衷動拳動刀,最終自食違法犯罪的惡果……不難看出,家庭的基本屬性和家長與子女的關系對青少年思想品質和個性特征的形成負有直接重大責任。孩子是家庭的,但人才是社會的,要使自己的孩子真正成為有用之人,不僅在智育上要正確引導,思想教育上更應重視,特別是法制意識的培養尤為重要。家長作為另一教育者不應認為將孩子送到學校就萬事OK,應起好第一防線的作用,不僅以身作則,更應加強自身素質提高,特別是法律意識的提高,只有家長樹立起高度的責任心和法律意識,才會在思想行為方面對孩子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

從對社會、學校和家庭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后,不難看出:中學生普遍由于心理、思想各方面的發育還不完全,沒有足夠的是非辨別能力,缺乏應有的必要的法律意識,極易受到外界的誘惑,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青少年的犯罪被稱為世界三大公害之一,在我國,目前顯得尤為突出。在刑事要案大案中占據主要地位,同時也占整個犯罪總類比的70%,特別是暴力犯罪尤為突出。據調查,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搶劫,強奸,奸淫幼女等暴力犯罪占犯罪少年總數67.2%,而年齡也越來越趨于低齡化,據典型調查,青少年初次違法的高發年齡段為12一17歲,初次犯罪的高發年齡段為14一18歲;重新犯罪的高發年齡段為16~22歲,暴力犯罪和性犯罪的高發年齡段為巧一25歲;同時,團伙犯罪現象也不容忽視,據有關部門調查,青少年犯罪案件中,許多犯罪團伙帶有濃厚的封建行幫和黑社會組織色彩,他們模仿武俠小說、武打影視中封建行幫的活動形式,磕頭、滴血盟誓,結拜為兄弟姐妹,排座次,印標記,定幫規,稱霸一方進行盜竊、搶劫、強奸等各種犯罪活動,成為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的一股黑社會勢力。深圳曾破獲一起名為“暴風一族”的幫會,其成員全是中學生,他們仿效港臺影片《暴風一族》中黑社會組織的一些做法,設立“幫主”、“幫規”,發誓“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僅兩個月,這個具有黑社會性質的幫派組織發展到100多人,幫中骨干先后多次帶數十名隊員,手持木棍,鐵管,尖刀,為爭奪地盤,與另一幫人“開片”決斗。從調查中發現,多數處于中學求學階段,為什么求知識的黃金時段會成為違法犯罪的高發年齡段呢?為什么“人生之春”的使者犯罪也瘋狂?顯然,學校、社會和家庭缺乏應有的法制教育,使青少年似乎只是犯了一個小錯誤,只需要賠禮賠錢就可以解決了,沒有對嚴重后果的預見。在當今中學生腦中普遍只有少得可憐的法律意識,這就造成了中學生在思想方面的偏激。

肩負著保護幼苗健康成長重大責任的社會、學校和家長應盡快盡早行動起來,“法律普及要從娃娃抓起”,社會為青少年成長創造一個潔凈的大空間,加強對違法犯罪分子的打擊力度,取締不健康的影視作品,減少不良因素對青少年的錯誤引導,而學校教育中,抓緊學生的數理化成績的同時,更應著重抓好思想法制教育,防患于未然,不要等事情發生已經產生嚴重后果,才想起向青少年灌輸一些生硬的法律條款,那顯然是不夠的,人的個性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良好的品質形成要靠平時點滴的教育,法律不是用來應付上面的普法檢查,而是一項需要全社會動起來的系統工程,家長的言行舉止對青少年是一個最大的影響源,只有家長也提高了自身素質,才能對青少年起到良好的言傳身教作用。在中學思想教育中,宣傳、學好法律知識,能幫助青少年在復雜的社會關系中找到自己的地位,明確學習目標,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更好地發揮能動作用。讓青少年遠離違法犯罪,讓遺憾不再有。“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思想教育中貫穿法制教育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