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校法制教育有效性缺少因素及策略
時間:2022-04-03 11:44:00
導語:中國高校法制教育有效性缺少因素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深入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推進大學生法制教育工作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建設的過程中,高校法制教育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法制教育是指對高等學校非法學專業的大學生進行法學基本知識和理論的教育[1]。近年來頻繁出現的大學生違法犯罪和大學生權益屢遭侵害的現象,反映出我國高校大學生法制教育欠缺實效性,嚴重阻礙了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進程。高校法制教育的改革與創新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一、我國高校現行法制教育欠缺實效性的原因
(一)附屬于德育,缺乏獨立性
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均屬于社會價值教育范疇,但是,道德教育的核心是“自律”,重在凈化人的內心世界;法制教育的核心是“他律”,重在規范人的外在行為。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應該并重,但是,我國高校的法制教育一直附屬于德育教育,沒有獨立的地位,極大地削弱了法制教育的實效性[1]。具體表現在:1.課堂教學主渠道:教學內容與教學時數被壓縮1987年,國家教委規定在全國高校針對大學生開設“法律基礎”課,課時安排為36學時。2005年、教育部聯合制定和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提出了課程設置新方案:“2005方案”將原本分別開設的“思想道德修養”課與“法律基礎”課合并為一門必修課,即“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時安排調整為48學時,其中,原“法律基礎”課程涵蓋的教學內容僅占教材的三分之一,教學時數則被壓縮為12~18學時。與“2005方案”出臺前相比較,大學生法制教育部分的授課內容和授課時數比例均被大幅削減;再加上由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授課時段主要集中在大學一年級,難以貫穿整個大學階段。因此,大部分高校在課程結束后,也就基本結束了對大學生繼續進行法制教育的工作,高校法制教育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發揮有限。2.課外教學輔助手段:形式單一,缺乏多樣性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標不僅是教導大學生學法、知法;更重要的是引導大學生做到守法、用法和護法。因此,除了有效利用課堂教學開展法制教育,在實踐中也應該輔以豐富的課外法制實踐,例如,開展法制宣傳、組織學生參觀監獄、旁聽法庭審判、組建模擬法庭、開設法律咨詢、提供法律援助等。但是,當前我國高校普遍存在大學生法制教育課外教學輔助手段形式單一,缺乏多樣性的問題,這進一步削弱了法制教育的實效性。
(二)局限于理論教學,缺乏實踐教育
1995年12月,國家教委、中央綜治辦、司法部在聯合下發的《關于加強學校法制教育的意見》中指出:“高等學校法制教育要以培養大學生社會主義法律意識為核心。”法律意識的培養絕不是可以在短時間內一蹴而就的,法律意識是社會主體對社會法現象的主觀把握方式,是人們對法的理性、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種心理要素的有機綜合體[2]。就目前全國高校的普遍情況來看,大學生法律意識的養成,主要依靠的還是在校期間接受的法制教育。但是,我國高校目前的法制教育局限于教師的課堂理論教學,缺乏實踐教育,極大地阻礙了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一方面,法制教育的教學方式陳舊,難以擺脫“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教師只是一味地講,學生只是一味地記,即便引入一些相關的案例教學,也存在案例陳舊、講解乏味等通病,更遑論診所式教學方法,法制教育被實際演化成了記筆記、背筆記、考筆記。另一方面,法制教育的教學內容不能緊扣大學生在成長成才過程中遇到的實際法律問題,導致大學生缺乏對法律的直接心理體驗和真實的法制實踐;繼而難以真正貼近大學生的生活,自然也就難以取得大學生的內心認同,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其實效可想而知。
(三)受制于師資,缺乏專業化背景
高校法制教育是一項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和嚴密的理論性、融知識性和實踐性于一體的素質教育,需要一支具備專業法學背景、受過正規培訓、具有一定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的法學教師隊伍。但是,無論是“1998方案”抑或是“2005方案”,都沒有能夠有效解決這一難題。首先,在高校從事大學生法制教育的主要還是“兩課”教師。而“兩課”教師在高校普遍不受重視,他們甚至被看做是一支雜牌軍,良莠不齊[1]。相比其他專業教師,他們普遍缺乏進修、培訓的機會。其次,由于高校的持續擴招而引發師資嚴重不足的現象也波及法制教育。現實中很多高校不得不安排學校行政人員或者聘請退休政工干部兼課。這無疑給高校法制教育帶來難以突破的瓶頸:教師的課堂講解局限于法律概念和條文,照本宣科,缺乏精辟的法理剖析和鮮活的案例;遇到實際問題就束手無策,甚至解答不了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3]。教師專業能力的欠缺,必定導致其權威性下降,進而影響到大學生對其教學內容的接受與認同。目前,這已成為高校法制教育實效性不足的一大癥結。
二、構建新型高校法制教育模式的對策
綜上所述,我國高校現行法制教育由于附屬于德育,缺乏獨立地位;局限于理論教學,缺乏實踐教育;受制于師資,缺乏專業化背景等原因,顯現出實效性欠缺的困境。構建新型高校法制教育模式必須樹立全程全面法制導航理念,以培養大學生法治信仰為目標,堅持教學與實踐并重、校園與社會互動的方法,優化整合師資隊伍,方能有效推進高校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實效性。
(一)更新理念:全程全面法制導航理念
高校法制教育必須堅持法制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堅持課堂教育與課外教育相結合,堅持近期目標與長遠目標相結合。要改變當前高校法制教育實效性的不足,構建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環境,必須首先更新理念,樹立大學生全程全面法制導航理念。全程全面法制導航理念是加強和改進高校大學生法制教育的一種新理念,其核心是在大學生整個大學階段輔以法制教育,引導大學生學法、用法、護法。大學生全程全面法制導航理念具體包含兩方面內容:
1.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全程性
全程性是指在時間范圍上將法制教育貫穿大學生整個大學階段,不能因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結束而停止。調查表明,高校大學生法制教育長期存在重刑法民法輕憲法行政法、重義務輕權利、重知識輕觀念、重理性輕感性等偏向[4]。高校法制教育應重視這種現象,順應大學生活的階段性特征,每一學年制訂不同的法制教育計劃。針對低年級學生重點開設實體法選修課,針對高年級學生重點開設程序法選修課。大一可側重進行法律基礎理論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大二可側重進行憲法和行政法教育;大三可側重進行民法、刑法教育;大四可側重進行勞動法、合同法等教育。總之,要把大學生法制教育貫穿大學教育的始終。
2.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全面性
全面性是指在空間范圍上將法制教育覆蓋大學生整個學習生活圈,包括教室、宿舍、食堂、超市、校園網絡等,實現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有效結合。近年來,在高校后勤社會化的大趨勢下,高校管理體制不斷改革,大學生在校期間在住宿、就餐、消費等過程中遭遇的法律糾紛和維權訴訟也越來越多,這就需要高校引起重視,充分利用各個大學生活動場所的特點,適時地滲透法制教育,重點開展諸如大學生法律維權和自我保護的法制宣傳,利用校園廣播、BBS和公寓平臺等途徑大力宣傳諸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民事訴訟法》和《侵權責任法》等法律,增強大學生對法律的直接心理體驗,體會真實的法制實踐,進而真正落實高校法制教育的目的。
(二)強化目標:培養大學生法治信仰
高校要重視法制教育,應將其作為人才培養的一項重要衡量標準和一個必不可少的教育內容。高校法制教育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科教興國、依法治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要求,緊扣“2005方案”的課程設置精髓,以培養大學生法治信仰為終極目標。西方法學大師伯爾曼曾說過:“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大學生只有從內心真正信仰了法律,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地外化為守法、用法和護法。大學階段是大學生法治信仰形成確立的重要時期,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和課外輔導的過程中,要緊緊抓住大學生的特點,教學內容不必面面俱到,但要把教學重點放在最能體現法治精神、最有利于培養大學生法治信仰的部分,例如,法學基礎理論和法制觀念的教育而非具體的應用性法律知識;教師要側重于對大學生進行法律素質教育,絕不能將對法律知識的簡單掌握認定為法治信仰培養的主要途徑。
(三)方法選擇
1.教學與實踐并重
為了讓學生在有限的課時條件下掌握基本法律知識,培養法律意識,提高法律素質,必須把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用理論指導實踐,用實踐深化和鞏固理論教學成果。理論教學中,從學校的宏觀層面來看,必須在教學方面給予足夠的關注和支持,保證教學經費、教學時數、教學人員的三落實;從教學實施的微觀層面來看,必須在制定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學內容上要做到系統化、規范化、具體化、制度化,改變陳舊的、落后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在實踐教學中,要積極組織學生適當參加社會實踐,除了常見的參觀監獄、旁聽法庭審判、組建模擬法庭、開設法律咨詢、提供法律援助等形式,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法制專題社會調查、創作演出大學生道德法律心理情景劇、參觀法制教育基地、開展大學生法制征文比賽等。
2.校園與社會互動
當代社會的多元化發展趨勢越來越明顯,社會越來越復雜。大學生最終要走向社會,必然要面臨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增強自身的自我防范和自保意識十分重要。高校法制教育必須充分認識這一特點,引導學生了解社會、認識社會,做好校園與社會的銜接和過渡,為大學生踏上社會做好基本的法律知識準備。有條件的高校可根據不同年級和專業設置一些相應的法律選修課程,將專業教育與法制教育緊密結合起來。例如,中文、外語、社會學等文科專業的學生可重點開設“公務員法”、“勞動合同法”、“行政處罰法”等選修課;理工科專業的學生可重點開設“知識產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和“專利法”等選修課。事實證明,專業教育與法制教育的有機結合,更有利于大學生內在性地消化與專業知識密切關聯的、在學習及今后的工作中真正用得上的法律知識,進而增加大學生學法、用法的積極性和實效性,也為培養大學生法治信仰營造良好的氛圍和環境。
(四)優化整合師資隊伍
當前,高校法制教育主要是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兼任。要增強高校法制教育的實效性,必須優化整合現有法制教育師資隊伍。除了繼續加強整個教師隊伍的普法教育,使廣大教師在學法、守法、用法等各個方面都能為人師表,還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努力:第一,要積極引進法學專業人才,通過法學教師的專業能力和專業知識,彌補我國當前高校法制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與不足。第二,提高現有法制課教師的授課水平,要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對法制課教師進行法律知識的培訓,可采取脫產進修、短期培訓、專家輔導、以會代訓等方式進行,培訓成績納入高等教師繼續教育考核體系。第三,建立校外法律專家宣講團,聘請政治覺悟高、有責任感、業務精、宣講能力強的法律職業人士如公、檢、法、司等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到高校進行法制宣講,促進校園內外法制教育師資的溝通與交流。
大學生是21世紀的建設者,法律素質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合格接班人和建設者的重任,絕不能忽視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法制教育必須在科學發展觀的引領下,以落實法制教育的實效性為基點,創建與時俱進的新模式。
- 上一篇:高職法制教育現況及措施
- 下一篇:財稅庫行聯網系統在社保網上繳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