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論文

時間:2022-12-31 05:31:00

導語:大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論文

1工程訓練基地建設背景

我校人才培養模式已經定位于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應用型人才的就業主要面向生產、管理、服務一線,主要致力于社會現實問題和生產實踐問題的研究與探討,主要從事將高新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從而促進經濟與社會的發展。

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總體特征就是在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上應體現“較扎實的理論基礎和一定的專業知識面,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并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科技運用、推廣與轉換能力”。應用型人才培養必須樹立“學以致用”的人才培養理念;應用型人才與研究型人才培養模式上的最大差異在于其必須高度重視實踐性教學在人才培養上的關鍵性作用,著力于采取多層次系列訓練方案,形成由單一到綜合、由相對獨立到學科(專業)融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強調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真正體現人才培養模式的應用特色。

建設規范的、穩定的、條件優良的工程訓練基地,是實踐性教學活動的基本前提和保證,它在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創新能力以及對專業知識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有著不可取代的特殊作用。

2工程訓練基地建設目標及原則

2.1工程訓練基地建設目標工程訓練基地是我校在“大德育、大工程、大實踐”的教育理念下,為適應大工程背景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而建立的一個面向全校所有專業學生,實施工程專業技能訓練和綜合創新能力的實踐性教學基地,也是校內最大的實踐教學基地,是我校整個實踐性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校各專業工程素質培養中具有重要地位。

工程訓練基地的建設目標是建成達標的師資隊伍和教學條件,具有達標的教學水平,能取得一定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成果的工程訓練基地,它將成為全面落實我校“一、二、三、四”的辦學方略和“大德育、大工程、大實踐”的教育理念的實踐與創新教育的重要基地,是我校應用型人才培養不可或缺的校內工程實踐教學基地。

2.2工程訓練基地建設原則為實現上述目標,我們確立了基地建設原則:①實用性原則:工程訓練基地符合我校“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培養模式的需要,滿足學校黨委明確的“六大職能”的需要,同時考慮了今后的發展可能產生的需求。②經濟性原則:不追求大而全,盲目多投資。以高等教育的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充分調研論證、進行經費預算,并充分利用原有的場地和設備,節省投資成本。③整體性原則:充分利用場地空間,合理布局設備。無論是硬件建設還是軟件建設,都遵循我校“大德育、大工程、大實踐”的辦學理念。④可創新原則:無論軟件還是硬件,都給師生提供較大的自主創新空間,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3我校工程訓練基地建設情況

3.1硬件建設工程訓練基地主要儀器設備總數量達347臺套,總價值3081萬元,教學使用總面積8000平方米。工程訓練系列課程每年完成本科學生13000人次的教學,工作量達75萬人時

3.2軟件建設工程訓練基地采用四段式教學模式:

第一階段為工程教育,即工程認知階段,是面向全校所有專業大一學生開設的必修課。

通過電氣工程、機械工程、計算機及信息等內容的專題講座、錄像教學、現場演示教學,實物、模型、展板參觀等方式對相關領域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使學生受到科學與人文精神的熏陶。

第二階段是學生實訓的初級階段,稱為工程訓練。它是我校所有專業大二學生學習機械制造和電氣工程的基本知識和相關的基本工藝方法,增強工程素質、提高實踐動手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實踐性必修課程。訓練內容有車工、鉗工、銑刨磨、焊接、鑄熱、鍛壓、特種加工、數控車、數控銑以及電氣工程訓練等21個訓練項目。

第三階段是學生實訓的中級階段,稱為專業技能訓練,我們工程訓練基地只承擔了機械類專業的部分技能訓練任務,是面向機械類大三學生開設的必修課。在工程訓練的基礎上,機械類專業的技能訓練要求學生進行典型機械的拆卸、測繪和裝配,強化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訓練,是提高學生綜合工程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其中,部分學生可以自己選擇設計、制作一些創新作品。工程技術操作以實踐為主,學生必須進行獨立拆卸、測繪、裝配和調試,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第四階段是學生訓練的高級階段,稱為綜合創新訓練。一是面向全校所有專業高年級學生開設選修課;二是支持科技創新活動,主要面向與機電密切相關的專業,以及計算機、資源、安全、建工等學院理工科專業對機電感興趣的學生。

圍繞我校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完善了工程訓練課程體系,并已經融入學校人才培養體系之中,內容如下:①機械工程訓練A,時間為4周(即160學時),4學分;面向機械、材料類專業開設,包括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材料成型與控制、金屬材料工程和無機非金屬專業等。②機械工程訓練B,時間為3周(即120學時),3學分,面向近機械類專業,包括工業設計、工業工程和工程力學專業等。③機械工程訓練C,時間為2周(即80學時),2學分,面向其他工科專業,包括采礦工程、安全工程、環境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土木工程等專業。④機械工程訓練D,時間為1周(即40學時),1學分,面向經濟類、管理類、理科類、文學類和法學類等專業開設。⑤工程技術實踐,時間為2~6周(120學時),3學分,面向機械類專業高年級開設。⑥電氣工程訓練A或B,時間為1周(即40學時),1學分,面向非電類專業開設。⑦綜合創新訓練,結合各種競賽,開設選修課。

3.3師資隊伍建設工程訓練基地現有教學人員7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講師4人、助教6人;高工5人,工程師2人,助工25人;技師19人,高級工3人,中級工1人,初級工6人。師資隊伍中“三師型”教師有4人。工程訓練基地全體教師愛崗敬業,在本職崗位上勤奮工作、勇于進取,甘于奉獻,為學校的發展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為了提高工程訓練的教學質量,積極引進“三師型”教師充實工程訓練指導教師隊伍,目前已成功引進4名。他們既講授各訓練模塊的概論課,又參與實訓指導工作,對現行工程訓練項目也進行研究論證并設計新的項目,提出保證工程訓練教學質量的辦法和措施,取得了預期效果。

隨著工程訓練基地規模的擴大,師資隊伍建設工作顯得更加重要突出。工程訓練基地有科學的規劃,對新教師和年輕教師,相關訓練室組織教師在本訓練室內部進行試講評議,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使他們能盡快轉換角色,熟悉并勝任本職工作;對新到工程訓練基地的工作人員,首先進行培訓,并指定有經驗,責任心強的老教師傳幫帶,實行導師制,使新教師和年輕教師提高責任心,真正理解工作的內涵,明確責任,傳承好的作風、好的傳統,嚴把教學關。4結束語

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形成和綜合素質的提高是一個循環漸進的過程,是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地積累,并通過有意識、有計劃地培養逐步形成、逐步實現的。實踐證明,我校通過開展工程訓練系列課程,大學生工程意識明顯提高,工程實踐能力明顯增強,創新素質明顯提升。因此,要因地制宜地建設規范的、穩定的、條件優良的工程訓練基地,不斷完善工程訓練課程體系,培養學生勞動觀點、創新精神和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作風,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全面提高綜合素質和增強工程實踐能力的目的,把實踐教學開展的更好,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更多更好更有用的高素質人才,為國家的興盛和社會的繁榮作出貢獻。

摘要:實踐教學質量的提高是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是實踐教學質量的保證。結合我校人才培養模式和“大德育、大工程、大實踐”的教育理念,介紹了我校工程訓練基地建設的經驗,探索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工程訓練基地工程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工程材料及機械制造基礎系列課程(金工系列課程)指導性文件[Z].2006.06.

[2]李文雙,李海越.構建工程訓練實踐體系,培養大學生的工程素質[J].黑龍江教育.2008.(12).

[3]任潔梅,程冬梅.加強學習基地建設,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實驗室科學.2008.(2).

[4]潘鴻,董紹捷.物流實驗室建設與功能分析.實驗室科學.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