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責任感缺失探究論文

時間:2022-02-09 08:58:00

導語:大學生責任感缺失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責任感缺失探究論文

一、當代大學生責任感的現狀

首先應該肯定,當代大學生除了應當承擔普通社會成員應盡的責任之外,還由于其所受的高等教育并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和社會期待,而對社會負有更多的特殊責任。絕大多數大學生在學習和掌握科學知識及專業技能方面付出極大的努力,但也應該清楚的看到,當前在部分大學生身上存在著非常令人擔憂的責任感淡化甚至缺失傾向,具體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一)自我責任感迷惘

個體對自我的責任意識,是個體對他人、對家庭、對社會具有責任感的前提。然而,在當代大學生中存在著“三無”現象——“無興趣、無所謂、無意義”。有些大學生對什么都不感興趣,情緒冷漠空虛,對一切采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虛無主義態度,對周圍的一切感到毫無意義。這部分“三無”學生,在行為上無所適從,在心理上失落無助,無法積極承擔所必需承擔的責任。表現出人生沒有奮斗的方向,沒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沒有可信任的朋友,沒有生命的終極解釋,自我責任感迷惘。這一切使得部分大學生對生命質量的感受下降,產生一種強烈的失落感、空虛感、孤獨感,嚴重的就會出現行為失范,甚至是人格分裂和精神的絕望。

(二)對他人責任感淡漠

由于大學生自我意識的增強,往往容易出現夸大人際沖突的傾向,忽視或排斥他人的存在,甚至有的出現“極端功利化”的趨勢,只知道關心自己的命運,重視個人的前途,而缺乏對他人的責任感。大學生這種過度關注自我甚至損害他人利益的行為必然遭到社會的否定和排斥,從而使個人陷入孤立、孤獨的境地。

(三)對家庭責任感減弱

“愛幼”是中國長期以來的“優良傳統”,但這卻造就了部分學生對父母、親人的付出習以為常甚至漠然視之,對家庭的責任感減弱,只知道一味索取而沒有考慮回報。

二、大學生責任感淡漠甚至缺失的原因

(一)自身原因

這是部分大學生責任感淡化乃至缺乏的內在原因。當代大學生基本上是出生在改革開放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其直接目標就是考大學,至于考上大學后要干什么并不十分明確。所以上了大學后,對這些沒有很好地適應心理轉變、沒有明確進入社會角色的大學生來說,責任感常常只能是外在的東西。因此,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淡化與自身進入角色緩慢有很大關系。

(二)家庭原因

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師,當代大學生是在改革開放后出生的居多,

學生中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在家嬌生慣養導致自私自利,個性強。獨生子女的優越性使得他們對自己過分關注,經常考慮的是別人應該為我做些什么,而很少考慮我應該為父母、為家庭、為社會做些什么,權利意識強,而義務感、責任感差,經不起些許挫折。

(三)學校原因

目前的教育體系中,缺乏明確而具體的責任感教育體系。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教學工作及學生管理工作有很多方面不利于大學生責任感的培養。在灌輸式教育占主導地位的今天,學生被動接受的多,主動接受的少,使得社會主體意識無法在教育中得到加強。在教學上,受“應試教育”的深刻影響以及高校課程設置與社會聯系相對模糊,使得學生把學習和考試當成了目的,無法在學習中找到自己的社會位置,從而培養主人翁精神,增強責任感。

(四)社會原因

這是部分大學生責任感淡化甚至缺乏的重要外在原因。當前社會正

處于激烈動蕩的轉型期,諸如世風日下、權錢交易、分配不公、假冒偽劣、人際關系扭曲等各種社會問題和矛盾正在商品經濟大潮中不斷暴露。對此,由于對社會現實缺乏深入的感性經驗和認識能力,大學生的認識往往較片面,容易走極端。有的人因為惰性太強而跟不上形勢,有的人因為缺乏競爭而被淘汰,等等。于是轉型社會中的“不適應者”在急劇的社會變遷面前,就感到突然失去了理想支柱和干勁,因而表現出一種對什么都“無興趣、無所謂、無意義”的消極傾向;有的人卻為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找到了理論依據,出現了關心自我,追求實惠,只要權利,不盡義務的“極端功利化”傾向。因此,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淡化甚至缺失與轉型社會的劇烈沖擊有很大關系。

三、培養構建大學生責任感的措施

(一)加強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堅持正確價值的導向

責任感說到底是一個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問題。首先,人生觀是人們對人生目的和意義的根本看法和態度,決定著人生目的、人生價值和人生意義。只有加強對大學生的人生觀教育,才能形成產生責任感的精神支柱和履行責任感的強大動力;其次,我們應該充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的作用,對大學生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堅持正確價值的導向。

(二)加強民族意識的培養,提高大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一流的民族必須有一流的文化素質底蘊,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源遠流長,是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豐富源泉。高校應當營造一種文明、高層次的文化氛圍,加強民族意識的培養,提高大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以深厚的民族文化積淀撐起新時代大學生精神支柱。

(三)加強道德情感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

道德情感對道德認識能起到調節作用,激發大學生的道德情感,培養大學生責任感。首先,要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深刻了解祖國源遠流長的歷史和古老優秀的民則傳統和美德。其次,對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教育他們任何時候都應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懂得感恩,才能主動關心身邊的人,關心社會,關心國家。

(四)充分利用高校資源的教育潛力,改進教育方法,增強教育效果,充分發揮教育過程中的主體作用

首先,要造就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如果教師在承擔各種責任方面率先垂范,就會對大學生責任感的形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其次,教育應采取啟發分析式,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重視培養和鍛煉學生的責任感,使他們能真正主動地承擔起各種責任。

(五)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社會實踐,不斷增強大學生的責任感

社會實踐為大學生提供了了解社會、了解民生,了解國情、鍛煉毅力、培養社會責任感的廣闊舞臺,大學生在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中可以產生和深化對應承擔責任的認識。要引導大學生走出校園,深入社會,到基層去,到群眾中去,實現從理論到實踐的關鍵性轉變,讓大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社會現象、社會職責的了解,正確把握社會發展的主流和本質,牢固樹立起國家主人翁的責任感,在實踐中受教育,增強責任感。

(六)完善評價機制,提高教育質量,實行素質教育

“大學的本質要求它自身不能只是作為職業訓練場所而存在,還應該在培養具有較高道德水平的人方面發揮自己的責無旁貸的責任。”如果高校的教育只是教給學生的知識和技能,而忽視了教給學生“做人”的本領和藝術,尤其是做一個對他人、對家庭、對社會和對國家有責任感的人,那么這種教育可以說是失敗的。

參考文獻:

[1]劉景玲,王云,衛剛.淺論大學生責任感培養.教育探索.

[2]石艷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視大學生責任感的培養.煤炭高等教育.

[3]戴樹根.論大學生責任感教育.求索,2004.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責任感缺失構建

論文摘要: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要求人們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然而,當代部分大學生責任感出現淡化的現象令人擔憂,如何培養大學生的責任感已經成為高校教育中面臨的一個緊迫而又重要的課題。筆者通過對當代部分大學生責任感淡化甚至缺失的現狀描述,剖析大學生責任感缺失的內外在原因,并就高校如何培養構建其責任感提出了相應的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