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家庭教育現狀分析論文

時間:2022-05-26 11:50:00

導語:農村家庭教育現狀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家庭教育現狀分析論文

時光飛逝,我們迎來了二十一世紀。這是一個信息的時代,這也是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但是,由于農村經濟相對落后,教育的發展相應也較為滯后,家庭教育水平就更為低下。而家庭教育又恰恰是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環節,家庭環境、家長教育方式等直接影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質的完善。作為農村教育工作者,了解農村家庭教育現狀及其對學生的影響,采取相應的對策,對改善家庭教育,提高學校教育質量是非常重要的。

一、農村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目前農村學生家庭教育存在著許多急需解決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農村家長素質較低者偏多,家庭缺乏教育氛圍。現在農村家長的學歷普遍較低,家長所受的教育少,文化底蘊差,因而無法對子女進行有效的教育和指導。“現在讀書真難,孩子的作業拿回家,我根本看不懂。”家長們如是說。農村中健康的文化娛樂活動少,家長在農閑時沉湎于搓麻將、打撲克。農村家庭中很少看得見書籍,父母親平時不看書讀報的占絕大多數。農民的住房及經濟條件提高很快,但有書房或書桌的學生并不算很多。

2、農村家長大多缺乏與孩子的交流,缺少對孩子正確的思想教育。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了解孩子,父母與孩子心靈的溝通是實施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礎。有相當一部分家長不能配合教師對孩子進行教育,許多家長認為,他們的任務就是給孩子提供吃穿,學習教育是學校和老師的事情。有一大半的家長不檢查孩子的作業,更不要說輔導孩子功課,問孩子學校里的事了。農村家長的封建等級觀念強,認為孩子在父母面前所需要的是服從,根本沒有與孩子溝通的意愿。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簡單粗暴,父母經常打罵孩子的較多。

3、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較多,農村家庭隔代教育的現象比較嚴重。現在農村家庭中父母都在外打工的情況較為普遍,這樣教育子女的任務就落在了爺爺奶奶身上。這種隔代教育存在著許多弊端:過去家庭條件差,當時的父母極少寵愛孩子;現在祖父母把那一份寵愛加倍地給予了第三代,造成了溺愛。有些祖父母在帶孫子孫女時擔心出差錯,所以對孩子百依百順。他們所具有的是一種非常原始的“養育”觀。同時,祖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在農村很少接觸新事物,影響了對孩子的教育。隔代教育對孩子個性發展有許多負面影響:過分的溺愛和遷就使孩子產生“自我中心”意識,遏制了孩子的獨立能力和自信心的發展,影響孩子個性和優秀品質的形成。

4、當前教育現狀使部分農村家長產生了“讀書無用”的思想。現在培養一個大學畢業生需要家庭負擔很多,這對于收入不多的農村家庭來說,是一個沉重的包袱;另外,農村出身的畢業生要找一份理想的工作是很困難的。這樣一種“高投入”與“低產出”的不平衡現象,使得許多講求“實惠”的農村家長產生了“讀書無用”的思想,降低了培養子女的熱情。

二、不良家庭教育形成的學生不良行為

家庭教育與中學生不良行為息息相關。這一現象,在正處于成熟期的中學生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學生在不良家庭教育下形成的不良行為嚴重影響了學校風氣,主要表現為:

1.不文明、不禮貌行為。有的學生家長,如果偶爾有事要到學校找自己的子女,即使老師正在教室里給學生上課,也是既不敲門,又不跟老師打招呼,而是直接沖進教室找自己的子女,然后揚長而去,使正在上課的老師和其他學生目瞪口呆。由于受自己父母行為的影響,往往對人是不文明、不禮貌的,甚至頂撞老師,不服從教育。對教育自己的同學,也常常是臟話連篇。

2.厭學行為。一些家庭向自己的子女灌輸“讀書無用”論。他們認為:學校辦學條件差,學不到什么知識,即使讀書上了大學,畢業以后還有一個分配難、就業難的問題,既然如此,不如使孩子早點外出打工掙錢。于是,這種家庭教育下的中學生,往往厭學,甚至輟學。更多的是在學校里混日子,上課不聽,作業不做,逃課、打游戲機、上網吧,熱心于各種聚會等等。

3.賭博行為。每逢雙休、節假日,無論是在城鎮,還是在鄉村,總有一些家長聚在一起玩麻將、甩撲克,有時還來點“刺激”,而這些場面全然不會避開正在家中的子女,有時遇上家長們“三缺一”時還可能叫子女湊個“角”。于是,家庭中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教育,使得某些中學生也在學校里擺開了“戰場”。從一毛兩毛的“小來來”到五元十元的“豪賭”,從玩麻將到甩撲克“扳點子”、“壓花”、“詐雞”不一而足,花樣翻新,有些學生的賭博輸贏額令成人也感吃驚。

4.早戀傾向。受家長行為不檢的影響和社會傳媒、丑陋風氣的熏染,一些學生把老師的教育當作耳旁風,醉心于情感游戲,甚至偷嘗禁果,哪還有心思學習。

5.違法犯罪傾向。受家長粗暴教育的影響,一些學生在校園內與同學的糾紛不向老師反映,憑拳頭說話,力所不及,便糾合一幫人群毆,甚至掄刀動棒,嚴重地破壞了校園的寧靜。有些學生為了滿足上網、打游戲、抽煙、喝酒的需要,編造各種理由向家長要錢,甚至不惜結伙偷竊、敲詐勒索。

以上種種,都對學校教育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一些家長的極度護短和另一些家長的甩手不管給班主任和任課老師的教育管理造成了極大困難。

三、改變農村家庭教育現狀的對策

家庭教育是學校、社會教育的基礎,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凈化社會風氣,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為了幫助農村家長樹立正確的家教理念,創建良好的家教環境,形成學校和家庭教育的合力,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改善農村中小學的辦學條件。力求用良好的辦學條件,來提高農村人口的整體素質,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改變農村家庭教育的狀況。今天的中小學生,一二十年以后又將成為家長,希望他們不要重蹈父輩們的覆轍。但是要真正縮小農村與城市學校的差距,使農村孩子享受平等教育的權利,需要政府予以法律的保障,要以法律來完善和保障義務教育的投入機制,加大《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執法力度,把教育當作大事辦好。

2、積極舉辦家長學校。通過家長學校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知識的培訓,把家長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引導到正確的方向上來。家長學校的任務是要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幫助家長形成理性的、關愛的、民主的家庭教育方法,使家長重視孩子的思想、心理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促進家庭形成良好的教育環境。

2、建立學校與家庭互相溝通制度。陶行知說過:“學校教育的功效,一部分要靠著學校和家庭的聯絡。”適時召開家長會或讓教師家訪,向家長通報學校的工作和班級情況,讓家長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能加強學校與家庭、教師與家長的聯系,加深家長和老師之間的理解。

4、增強家庭的文化教育氛圍。首先,建議家長為孩子設計一間書房,或在孩子的臥室里配置書桌和書架,使孩子有一個學習的小天地。其次,向家長推薦優秀的家庭教育報刊,建議家長訂一兩份報刊雜志,作為家長和孩子共同學習的資料。再次,要求家長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業,經常查看孩子的作業。這樣,濃厚的家庭文化教育氛圍形成后,能幫助孩子形成自覺學習的態度,改變家長對家庭教育的認識,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

5、努力創設和諧的家庭氛圍。家庭教育的效果不僅取決于父母的教育動機與教育內容,更主要的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因此,我們認為,作為家長要順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積極創設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認真當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使孩子在家庭中愉快、健康地成長。為此,家長要努力做到:提高自身素質,能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有一套能被孩子接受的家規;為孩子提供豐富的生活內容;做孩子學習上的助手,指導和幫助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利用一切機會鍛煉和培養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和耐挫力。

四、教師的教育對策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技巧的全部在于如何愛學生”。平和的心態以及對學生充滿愛心,是教師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人人都喜歡得到別人的肯定、欣賞、贊美,都不愿意聽到別人對自己的批評。中學生更是如此。那么怎樣才能使學生樂意聽取老師的批評教育呢?我們可以嘗試以下幾種方法以應對不良家庭教育造成的影響:

1.先褒后貶法。

教師若發現學生有缺點和錯誤,欲對其進行批評教育,就不妨先去尋找他的長處與優點。在批評教育之前,先肯定他的優點、長處,然后對其進行批評教育,這樣學生就易于接受。因為他得到了一種被人肯定的心理滿足,知道教師并非只看到他的缺點和錯誤,這時他的抵觸心理也就消除了。

2.甜口良藥法。

“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人們雖知苦口的良藥、逆耳的忠言于己有利,但人的天性又使他們從心里反感這些東西。如果我們將苦口良藥包裹上一層糖衣,那么,苦藥不就成了受人歡迎的甜藥了嗎?同理,如果我們將逆耳忠言改換一下,在詞語的運用、句式的選擇,語氣的變換上多一些委婉和勸告,變成“順耳忠言”,那么學生不就樂于接受了嗎?

3.類比暗示法。

類比暗示法是指對別人的錯誤不直截了當的批評,而是運用舉例類比的方法進行暗示,使學生從中得到啟迪、受到教育。實踐證明,老師在批評學生時采用類比暗示法,常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4.歸謬法。

所謂歸謬法,即正話反說,將錯就錯,按照一定的邏輯,推理出荒謬的結果,以此說明學生的言行是錯誤的。使用這種方法既不失詼諧,又能使學生從中受到深刻的啟發和教育。

5.適度懲罰法。

通常我們都提倡賞識教育,其實成功的賞識教育不應該排斥適當地運用懲罰。但是,在懲罰的時候應該注意:

(1)懲罰的目的性。教育者使用懲罰時要明確其目的,要懂得懲罰只是一種手段而絕非最終目的。懲罰的目的是為了懲前毖后,維護紀律,使受懲罰的學生改過自新和健康成長,使大多數學生受到教育。

(2)懲罰的靈活性。要針對不同的時間、場合、違規程度、以及被懲罰對象的年齡特征、性別差異、智能發展水平等,機智靈活地選擇方式,而不能一成不變、千篇一律。比如,對于故意違規的學生與過失違規的學生,對于初犯和屢犯,對性格外向和性格內向的學生,懲罰的程度及方式都應該有所區別。

(3)懲罰的適度性。懲罰學生要看場合,要充分顧及學生的面子,懲罰應該對事不對人,它是某事引起的后果,而不是那個學生應該倒霉;而且要注意不要瑣碎,事事指責,這樣會導致學生不知所措、無所適從。

(4)懲罰與其他教育方法相結合。不能孤立地使用懲罰手段,必須與整個教育方法體系結合起來,尤其應該與說理、溝通、感化、激勵等教育方法結合起來使用。

(5)懲罰必須能解決問題,而不產生新問題。所以在運用懲罰時要注意把握度、把握時機,注重懲罰的實際效果,不能產生副作用。

懲罰的方式有多種,有違紀行為的罰他為班級做好事以挽回對班級榮譽的影響,罰上課不聽的學生抄寫或背記當堂的筆記或課文以彌補課堂損失,罰屢教不改的學生讓家長帶回家反省以彌補各種政策致使學校教育的無能為力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懲罰應是本著關心與教育的目的、本著一顆愛心實施的;千萬不要體罰,但也不要忘了懲罰;不要因為懲罰失當而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甚至是傷害到自己。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意味深長指出:“如果你給祖國和人民養育了優秀的兒女,你就在自己的身后立下了一座活生生的不朽的豐碑;如果你養育的子女不爭氣,成了社會的敗類,你就留下了可恥的罪行。”社會的發展對家庭教育的方法及途徑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家長一定要順應時展的需要,以文明、科學的態度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物質基礎和心理基礎,積極創建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的家庭教育環境;作為學校、教師,應充分了解當前農村家庭教育的總體現狀以及不同學生家庭背景,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手段,最大限度地消弭不良家庭教育的負面影響,以達到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的根本目的。當然,要徹底改變農村家庭教育較落后的現狀,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多方面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