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化建設與繼續教育的互動發展
時間:2022-11-22 09:24:29
導語:新型城鎮化建設與繼續教育的互動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型城鎮化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促進產業現代化、拉動經濟發展動能的綜合載體,繼續教育作為特殊教育形式,為城鎮化的發展培養著大批優秀的高素質勞動力。文章以新型城鎮化和繼續教育的內涵現狀為基點,對二者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以期為實現繼續教育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良性互動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繼續教育;發展;農村轉移人口
新型城鎮化是以人口城鎮化為核心,實現農村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轉化的發展過程。勞動力的改革必然引發居民生活方式、生產手段的一系列變化。隨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發展水平極速推進,農村居民生活標準有了一定提高。但同時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間的矛盾卻不斷加劇,農村產業結構變革不斷對勞動力從業水平提出挑戰,新興企業對人力資源水平的要求不斷提高,更加重視農村從業者的文化素質及勞動技能,傳統的勞動力素質已無法滿足企業的發展需求。因此,大力發展繼續教育將是實現對農村勞動力再培訓、提高勞動力文化素質與操作技能及為該地區新型城鎮化建設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依托。
一、繼續教育與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發展現狀
1.繼續教育發展及功能
繼續教育是指在正規教育后進行的廣范圍教育,目的是增強成人對于有關自身專業知識技能的了解。《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繼續教育不僅只是學歷補償教育,而是學校教育之后的所有社會成員的教育活動,繼續教育更多的目的在于滿足人才創新培養需要。目前,我國繼續教育分為繼續教育學歷教育和非學歷繼續教育,其中學歷教育包括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現代遠程開放教育和網絡教育等,非學歷教育包括非學歷研究生教育、職業資質培訓教育、業務培訓教育和業余培訓教育等。教育部于2015年八月的《2014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所示,2014年全國共有成人高中在校生14.9萬人;全國中等職業教育招生總計619.76,比2013年少55萬人;成人高等教育本專科共招生265.60萬人;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學歷教育報考人數為707.37萬人次;全國接受各種非學歷高等教育的學生736.66萬人次,接受各種非學歷中等教育的學生達4613.67萬人次;全國職業技術培訓機構10.51萬所,教2013年減少0.72萬所;全國掃除文盲人數也比2013年有了小幅的減少。[2]基于上述數據,我們不難看出,我國的繼續教育市場份額近年來呈現縮減趨勢。然而,繼續教育所發揮的獨有功能卻是不容否定的,它有著普通學校教育所無法替代的作用,其功能表現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知識補償功能。繼續教育的知識補償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補償個體在校受教育不足。學習型社會對于現代人的要求是一生中隨時隨地學習,在校時間所接受的教育畢竟是有限的,只是個人一生中所接受全部教育中的一小部分,繼續教育發揮了在校教育所無法涉及的教育部分,讓脫離學校教育的個體有更多的機會繼續學習。其次,社會發展的趨勢是使勞動力密集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專業轉變,目前的社會分工卻來越細致,傳統的體力勞動已經無法滿足企業的要求,以核心技術為主要競爭力越來越成為企業的目標,以智力勞動為主的生產占據了大多數市場,這就要求從業者需要改變傳統的認知觀念,不斷的繼續學習相關專業知識。二是提升勞動生產力功能。繼續教育對生產力的提升功能主要表現如下。首先,完善勞動個體的自身素質。如今,企事業單位對于勞動者的技術培養重視度不斷增加,定期的勞動者培訓班也被提上了單位的日程,通過繼續教育能夠向被培訓者傳授最新的行業技術信息,使得勞動者提高具有現代技術水平的生產力。其次,發展生產力。當勞動力的素質得到提升,無形中會將最新的科學技術水平應用于自身的工作崗位,這就能將潛在的勞動生產力轉化為現實勞動生產力,實現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的推動作用。三是維持社會穩定功能。繼續教育對于社會安全的維持和穩定功能主要是從以下幾方面來論述。其一,教育,是對人的培養,這種培養不僅包括對生產生活能力的培養,也包含了對政治思想上的培養。通過繼續教育向個體傳授正能量的新知識和新信息、樹立艱苦奮斗,志向遠大的精神,能夠更好地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勞動者。其二,通過繼續教育向因種種原因而未能很好學習道德教育的個體進行知識宣傳,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個體的道德標準,使得各行各業的勞動者都能在工作崗位和為人處事方面保持較高的道德規范,有利于社會的長治久安。其三,利用繼續教育宣傳普及法律知識,對勞動者進行法律常識的傳授,能夠更好地維護社會治安和生產秩序,減少犯罪行為。繼續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教育形式,現代學習型社會的建設無法離開繼續教育對于人才培養方面所作出的貢獻。雖然,繼續教育所具有的早期任務,例如掃盲教育,已基本完成,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繼續教育在社會建設方面的其他功能作用仍然有存在的必要。
2.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發展及作用
城鎮化是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是隨著工業化的發展,非農產業不斷向城鎮聚集,從而農村人口不斷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農村地域向城鎮地域轉化、城鎮數量增加和規模不斷擴大、城鎮生產生活方式和城鎮文明不斷向農村傳播擴散的歷史過程。[3]新型城鎮化遵循“四化同步、統籌城鄉”的原則,城鎮化的重點在于人的城鎮化,在于給予個體足夠的遷移自由,個體通過勞動的方式選擇定居城市和居住環境,最大限度的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新型城鎮化能夠有效的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優化城鄉資源配置,使得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有機結合。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化進程加快,我國的城鎮化水平不斷深化,《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公布數據顯示,1978年-2013年,我國城鎮常住人口從1.7億人增至7.3億人,城鎮化率也提升了35.8%,另外,城市數量和建制鎮數量也分別增長了465個及17940個。這表示我國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已經進入到了飛速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的作用具體來說可以分為兩個方面。第一,新型城鎮化能全面統籌協調“三化”發展即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和新型農業現代化。從促進新型農業現代化來看,城鎮化的發展驅使了越來越多的農民涌入城市地區,一方面農民工進城務工所獲得的經濟報酬多于農村,其經濟收入水平有了大幅上升。另一方面農村人口的減少在一定程度上也緩解了農村的人地矛盾,為大規模的農業生產提供了基礎保障,有利于帶動農產品進入集約化、產業化的鏈條式發展,對農產品的經營結構挑戰、產業升級轉型有著一定的推動作用。從新型工業化發展方面來說,農村人口大量轉移至城市地區,能夠有效的減少農村地區建設資源,轉向投資于城市地區,一定程度上緩解城市地區資源緊缺的約束。同時新型城鎮化建設能夠加強企業間的競爭機制,促進產業內部的分工更加細化。當然,大量居民涌入城市地區也將輻射帶動服務行業建設規劃,有效帶動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第二,新型城鎮化能夠有效緩解“三農”問題。新型城鎮化對于“三農”問題促進作用。首先,社會的長期發展,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已不足以使得農民滿足于現狀,新型城鎮化的建設使得工業可以更好的帶動農業,將農業引導向集約化和產業化的道路,能夠更好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擴大農產品產量,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從而更好的提高農民的收入現狀,一定程度上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其次,新型城鎮化的發展為城市地區的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前提,更多的服務業崗位等待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去應征上崗,為農村勞動力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服務業成為了農村勞動力除農業外的其他經濟來源之一。最后,除了物質生活的提升,城鎮化還將引導農村人口轉移為城市人口,更好的感受城市的精神文明,提高了農村人口的生活質量。新型城鎮化發展對于我國社會經濟文化方面帶來的有利影響是無可爭論的。但在我國的城鎮化進程中也存在了一些不合理的矛盾,如片面追求城鎮化發展速度和經濟,犧牲環境和子孫利益、農村人口向城市的快速轉移導致城市地區無法負荷龐大的人口壓力等,都成為了阻礙我國城鎮化優化發展的因素。如何更好的提高我國新型城鎮化水平成為了城鎮化建設者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二、新型城鎮化建設與繼續教育良性互動的可行性分析
新型城鎮化建設與繼續教育之間存在著內在依存關系,一方面,新型城鎮化建設需要依托繼續教育來培養高素質的建設者。另一方面,繼續教育的培養方向及定位也應該切合保障新型城鎮化的健康發展。利用繼續教育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反向促進繼續教育發展,能夠有效的實現繼續教育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良性互動。
1.繼續教育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
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深入,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入城市,為了滿足企業對于勞動力素質的要求,提高農村剩余勞動力素質水平,繼續教育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對城鎮化建設的功能主要體現在促進農村人口市民化、開發人力資源、豐富市民精神文明、加強城市生態保護等方面。(1)促進農村人口市民化。農村人口市民化可以分為思想意識的市民化和行為的市民化。一方面,初次到城市的農村轉移人口大都無法很快的融入城市生活節奏,觀念仍然保持著傳統思維方式,難以完全適應城市精神文明。繼續教育能夠通過多種教育方式向農村轉移城市人口系統地傳播城市居民的文化和價值觀,有效的轉變農村人口的思維模式,促進其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增加其歸屬感和認同感。另一方面,在行為上,農村轉移人口在日常生活上仍然保持著農村的方式,很多外來務工人員將父母接來城市居住,但是這些老人并不具有城市生活的基本知識技能,例如:家中的電腦不會操作使用、不會乘坐地鐵等交通工具。繼續教育可以利用社區教育的形式向這些缺乏城市生活經驗的農村轉移群體提供城市必須的生存技能教學,幫助個體更好的在行為上適應和融入城市生活。(2)開發人力資源。上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提出了人力資本理論,認為在現代經濟發展中,教育不再是一種消費性質的投入而是一種投資,人力投資的作用大于物力投資的作用。農村轉移的勞動力作為人力資源對城市地區產業發展升級優化有所貢獻,然而,農村人口因為觀念保守、文化素質偏低、職業操作水平差等勞動素質的不足,轉移至城市后經常面臨著失業或低收入的“窘境”,這也在一方面成為了阻礙城市經濟發展的因素。繼續教育可以依靠多種辦學形式對農村轉移人口進行職業技能的培訓,加強其基本文化素養的培養,最終達到優化農村勞動力素質的目的,推動城鎮經濟發展。(3)豐富精神文明建設。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核心是“人的發展”,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不能只滿足個體物質需求,個體的發展應該自由和諧,因此,在繼續教育課程中融入正確的價值觀和方法論,加強關于個體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設,使得農村轉移人口在日常生活中能更好的享受生活,提升幸福感。(4)加強生態保護。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各地政府為了加速城鎮化發展速度,在建設經濟的過程中往往未能考慮到長遠的發展觀,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而犧牲環境,許多城鎮化在建設的過程中面臨著資源耗竭、環境污染的狀況,在一定程度上也威脅到了當地的居民健康狀況。因此,樹立環保長遠的發展意識對于城鎮化的推動者們是必要的,通過繼續教育可以有效的向個體宣傳綠色生態發展觀,提升民眾環保意識,激發個體對于環境的責任感,提升個體對于保護環境的自覺性,走綠色發展觀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2.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繼續教育發展
新型城鎮化較于傳統的城鎮化來說,“不僅僅是城鄉結構和農村居民身份的轉變,而且是由產業結構、空間結構、社會結構、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觀念的變化引起的城鎮結構性和系統性變革。”[3]是將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過程。一方面,在這一過程中,教育承擔著讓個體“市民化”的重要任務,繼續教育作為門檻較低、課程類型多樣化的教育,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起關鍵效用。另一方面,新型城鎮化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對繼續教育的性質定位、轉型方向、教育內容等起著一定的影響作用。(1)新型城鎮化建設影響繼續教育的性質定位。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培養人。然而隨著時代背景的不同,當代的政治經濟也將影響教育的任務和性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談及城鄉發展一體化建設的主要障礙就是城鄉二元結構。必須健全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并將“以人為本”的思想貫徹到新興城鄉建設的過程中。當“人”被論及到國家重大決定的層面上,作為“培養人”的教育也應該相應的發生性質上的改變,如何更好的培養人來更好更快地適應新型城鎮化建設是目前教育應該關注的問題。然而傳統學校教育對于人才的培養范圍總是受到地域、人口的限制,許多人因為多重原因無法參與其中。因此,繼續教育在培養人提高綜合素質,適應城市化建設道路上的環境和角色變化的方面有著一定責任。(2)新型城鎮化建設影響繼續教育的轉型方向。新型城鎮化主要是實現人的轉化,即將農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轉移的過程。我國當前農村地區和城市地區的繼續教育之間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在城鎮化的大趨勢下,繼續教育應該有所轉型,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首先,繼續教育應該調整其價值取向,即必須要體現出“一體三化”的價值觀念,趨向于服務新型城鎮化建設。其次,繼續教育在今后的辦學結構上,要體現出多樣性,融合農村繼續教育與城市繼續教育的結構成分。(3)新型城鎮化建設影響繼續教育的教育內容。從經濟政治對教育的影響性出發,新型城鎮化對于人力資源的要求不斷提高,高素質勞動力處于企業聘用選拔的優勢地位,就職后再培訓已經是現代社會對于從業個體基本要求,只有不斷提高勞動力自身素質才能更好地完成崗位任務。因此,繼續教育在教育內容上應該切合崗位人才培養傾向,為個體提供提升勞動力素質的課程內容。新型城鎮化發展建設帶來了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同步協調發展,外部環境的變化為繼續教育的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方便繼續教育更好的從知識補償、提升勞動生產力素質及維護社會穩定方面發揮其獨有功能,從而使繼續教育在新型城鎮化建設背景下起到促進農村人口市民化、開發人力資源、豐富精神文明建設和強化生態保護等有利作用,有利于新型城鎮化建設道路的不斷優化發展。而新型城鎮化建設道路的良性發展又反向推動了繼續教育的辦學性質、轉型方向、教育內容的觀念革新。通過對新型城鎮化的現狀研究,分析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繼續教育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推動作用,并對新型城鎮化對繼續教育的有利影響加以闡述,有利于雙向促動繼續教育與新型城鎮化建設。
作者:潘艾倫 單位:云南大學
參考文獻:
[1]高文書.終身學習視角下的中國繼續教育現實需求分析[J].繼續教育研究,2009,(5).
[2]教育部.2014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
[3]張占斌.新型城鎮化的戰略意義和改革難題[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3,(1).
[4]葉忠海張永等.新型城鎮化與社區教育發展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4,(8).
- 上一篇:幼兒教師科學領域繼續教育探析
- 下一篇:教育財會人員繼續教育研究
精品范文
10新型護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