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職業教育改革新思考和突破
時間:2022-11-30 09:32:00
導語:中等職業教育改革新思考和突破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前中等職業教育的改革措施層出不窮,效果卻不盡人意。本文以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為出發點,對當前職業教育的四個方面進行深層次反思,分析了影響職業教育改革的幾個主要因素,包含學校、學生、社會和家庭等各個方面的因素。進行大膽創新,突破過去的思路提出了針對性的改革理念。
關鍵詞:中職教育改革;深層次原因;就業政策導向;強化素質教育;課程設置改革;師資隊伍建設
近幾年來,職業教育領域的改革高招迭出。從最初的理實一體化教改,到后來的項目式教學、情景式教學,現在進入到微課、慕課等等。改革的初衷是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真正學到本領,讓企業樂意接受畢業生。然而,改革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現實情況是學生越來越厭學,教師感到越來越困惑,企業為了提升競爭力,急需大量的新生代畢業生充實到一線崗位,但當前中職畢業生的科學和人文素質達不到企業的預期。大多數教師忙于各種教學比賽,為職稱競爭時加分,這種現象帶有一定的普遍性。職業教育似乎進入了發展的瓶頸期和迷茫期,中職生的整體素質呈下降趨勢,這對我國的長遠發展將會帶來負面影響。所以,必須找出深層次的原因,調整改革思路,才能實現教育質量的突破。
一中等職業教育質量下滑的深層次原因分析
(一)就業導向政策的模糊讓學生感到“學習與找工作無關”。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是每個學生第一追求。目前我國大部分中小企業的招工門檻都比較低。有一定社會關系就有工作。所以學生覺得學不學無所謂。這樣的學生依靠社會關系進入企業,怎么可能為企業創造價值?部分學生成為無業游民,浪跡社會,成為社會的不穩定因素。(二)教育目標缺乏科學性使得學生素質與企業的需求不相符。首先,課程設置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忽視了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從學生的成長規律分析,中職學生都是初中畢業生,大多數是所謂“后進生”。好多課程知識是他們這個年齡層次難以接受的。初中畢業生的年齡都在15歲左右,正是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普通高中的文科類課程的教學對學生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產生積極的影響。然而,現實中職業學校基本不開設政治、歷史、法律等課程,更沒有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恰恰是這些課程教學的缺失,使得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基礎就像松軟的路基一樣,不能承受重量。[1]再來分析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企業需要的不是掌握全面專業知識的學生,而是具有較高綜合素質和一定專業能力的勞動者。這里所說的綜合素質包括積極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良好的習慣、紀律觀念、協作精神等等。而現在的職業學校絕大多數忽視了這方面的教育,重視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專業技能的掌握。另外,企業要求員工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以適應崗位培訓。而目前中職教育忽視了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沒有持續發展的后勁。(三)家庭和社會在孩子教育上存在的誤區,加重了教育的負擔。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初、高中階段是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的教育是相當關鍵的,需要家庭、社會和學校等各方面配合,從多角度、多層次進行。然而現實是中職學生的教育基本完全依賴學校,家庭成了提供“糧草”的驛站,社會環境和體制也為學生的“學壞”“提供”了充分的依據。在小學和初中階段,每個孩子都得到了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在家長的呵護下,他們不會受到外界的不良影響;到了高中階段,情況就會出現很大的差異。如果孩子考上了普通高中,甚至是重點高中,家長對他(她)的關懷和關注將一如既往,因為他們的希望是孩子考上大學。如果孩子沒能進入普高,家長的信心將會遭受嚴重的打擊,希望好像瞬間破滅。此時讓孩子進入職中只是他們無奈的選擇,目的是“養養大”,基本要求是“不出事”,至于其它的一切都由學校“看著辦”了。[2]顯然家長已經將孩子的教育完全交給了學校,出了問題都是學校的責任,這是學校無法承擔的;另外社會上各種非主流的文化思潮、物質誘惑對學生的世界觀的形成產生了很大的沖擊,所以職業教育的負擔之重可想而知。(四)現有教師隊伍的管理政策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首先,教師考核機制的科學性和嚴肅性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研究。各學校的考核辦法不盡相同,缺乏科學性和統一性,具體操作過程中存在較大的漏洞,間接地影響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其次,職稱的重要性對于一個教師來說是不言而喻的,它不僅象征教師的地位,更重要的是決定了收入的高低。從科學的角度說,職稱的晉升應該是隨著教學閱歷的增加、教學成果的積累,循序漸進的,水到渠成的。但是現如今情況是論文、比賽決定了職稱。一旦職稱晉升成功,有些教師就開始松懈了,失去了過去的熱情,進入“混日子”模式,國家的大量投入沒有換來教學質量的提高,反而助長了學術風氣的腐敗。
二提升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新思路
改革和創新是當今社會的主旋律,中職教育質量的提升同樣必須通過創新改革思路,尋求方法突破方能成功。針對上述四個方面的弊端,本文提出以下觀點。首先,國家和地方應出臺有利于中職學生的就業導向政策,明確企業的用工原則。各地人力資源部門嘗試建立本地“中職人才資源庫”,本地的合格中職畢業生都納入管理范圍。企業招工必須在人力資源部門備案,從“中職人才資源庫”中招聘人才,這樣便于人力資源部門適時掌握本地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情況,更重要的是對學生和家長的思想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這里特別強調畢業生的“合格”性,如果學生由于自身原因而沒有畢業,就是不合格的,就不能進入“中職學生資源庫”,這就迫使學生在校期間必須安心學習。其次,科學設置各專業課程,強化素質教育。公民應具有的素質是指與國家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相適應的品德、知識、機能、情感。通過素質教育,使學生具有強烈的愛國心和社會責任感;對道德具有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自覺遵守文明禮儀;對法律具有敬畏感,從而自覺規范個人行為,具有良好的紀律觀念、習慣和團結協作的精神,強烈的進取心和創新意識。課程設置的科學性還體現在要將素質教育有機融合到教學過程中。以三年制中職教育為例,在所有課程中,素質教育的課程應該占有二分之一以上的比例,教育的持續性應該是貫穿三年的時間。[3]另外專業課程的教學中同樣也能體現素質教育,打破素質教育主要依賴班主任的現狀,讓所有的教師都成為素質教育實踐者。讓我們的學生時刻都在接受素質教育,享受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責任不光是學校的,社會和每個家庭都應該負起應有的責任。我們的社會應該為學生筑起一道“防火墻”,使學生進入社會免于各種不良思想、物質和精神的誘惑。同時打開一個素質教育的“綠色通道”,讓學生接受法制、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學校應該與學生家庭建立暢通和制度化的溝通,讓家長積極參與到學生的素質教育中來,讓學生感到與普通高中學生具有同樣的待遇,得到同樣的關懷,這有助于學生恢復信心,重新樹立遠大的理想。再其次,對現有教學模式的改革還要進一步深化。要切合學生的實際能力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當前幾乎所有的教學“陣地”不是教室,就是實驗實訓室,學生對枯燥的理論不感興趣,實訓室學到的技能大多數不是企業所需要的,畢竟學校的實訓設備不同于工廠的制造設備,教師的能力大多數也達不到企業工程師的水平。所以改革應該讓學生走進企業,讓學生接觸生產實際,接受最新、最先進的知識和技能訓練;同時讓企業的能工巧匠和技能大師走進教室,傳播先進的知識、理念,傳授實用的技能,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中做”和“做中學”,使學生享受學習,享受勞動,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興趣。最后,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改革現有的教師評價機制也是事關教育改革成敗的重要因素。改革的措施要有利于教師的自身發展需要,有利于促使教師安心、潛心與教育教學工作,而不是追逐各種比賽所帶來的個人榮譽,并借助其增加職稱晉升的籌碼。學校要有教師發展規劃,教育主管部門要重視教師發展問題,不斷提高教師的業務和素質,以適應教學要求。要改革考核機制,使教師隊伍朝健康、向上的方向發展。
總之,教育的改革事關國家的未來,職業教育的改革更是刻不容緩。我們應該具有不怕困難的精神和大膽創新的理念,科學規劃,全員參與,把中職教育的改革推向一個全新的高度。
作者:周建平 單位:江蘇省泰興中等專業學校
參考文獻
[1]劉建同.中等職業教育: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的戰略突破口[J].求是,2010(01):56-58.
[2]王先亮,易金生.研究生教育收費改革的新思考[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2(z1):135-136.
[3]茶金學,魯強.新世紀高校教育改革的新思考[J].江西社會科學,2001(10):176-177.
- 上一篇:審美音樂教育改革探討
- 下一篇:高職數學教育改革新路徑
精品范文
10中等生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