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對策研究

時間:2022-07-03 03:02:18

導語: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對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對策研究

摘要:教育公平、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問題已經成為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一項重大問題。嘉蔭縣是我國邊疆地區的農業大縣,在我國欠發達縣域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文章基于公平的視角,以嘉蔭縣為樣本,通過深入分析嘉蔭縣教育改革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提出實現教育均衡發展的幾點建議,為我國欠發達縣域實現教育均衡發展提供一些新思路。

關鍵詞:教育;改革;均衡

一、前言

嘉蔭縣位于我省東北部,小興安嶺北麓,黑龍江中游右岸,與俄羅斯隔江相望。多年來,嘉蔭縣在注重發展經濟的同時,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大力實施教育強縣戰略,著力在保障投入、深化改革、優化隊伍、強化管理等多方面下功夫,認真研究體現縣域特色的教育發展模式,不斷提高教育的覆蓋面和實效性,持續推進各類教育均衡、健康、快速發展。教育公平是一種意識形態,其本質是人們對于教育領域中的利益分配進行的評價,包含了人權思想,體現了對社會全體教育資源以及教育權利進行的綜合性平均分配。教育公平始終都是人們共同追求的理念,教育公平并不是絕對的公平與平均,而是一種體現了將平等作為主要內容的相對性趨向。

二、嘉蔭縣教育改革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教師隊伍老齡化嚴重。目前,嘉蔭縣實有教職工900人,任課教師563人,占教職工總數的63%,平均年齡42周歲。41~50歲任課教師236人,占任課教師總數的42%;30歲以下教職工58人,僅占教職工總數的6%。教師主體以年近半百的中老年教師為主,教師隊伍整體年齡結構不合理,嚴重老齡化。除此之外,教職工中部分教師身體處于亞健康狀態,現有28人因體弱多病,每周僅擔任12節以下課時,15人帶病堅持滿課時量工作,35人因病無法從事正常教學。優秀教師留不住,青年教師不愿來;爺爺奶奶教小學,叔叔阿姨教初中,教師年齡結構偏大,體弱多病,第一學歷層次偏低,大多數教師都是代課后轉正的,學科結構不合理。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總量缺乏,教師隊伍不穩定。尤其幼兒教育師資嚴重匱乏,鄉鎮中心校沒有專業的幼兒教師,幾乎全是由年老體弱、無法勝任班主任和其他學科的教學工作的教師擔任幼兒教師,學生不喜歡這樣的“奶奶老師”,更無從談及對幼兒的智力開發和能力培養。嘉蔭縣教育面臨著新課改舉步維艱、教育教學缺乏生機活力、教師隊伍青黃不接、后繼無人的尷尬境地。(二)教師職稱指標僧多粥少。職稱問題已經成為所有教師的一塊最大心病。嘉蔭縣專任教師中,中級職稱172人,占全縣任課教師的30%;副高級職稱22人,占全縣任課教師的4%。而在農村學校184名任課教師中,僅2人為中高職稱,占農村學校任課教師總數的1%;中級職稱72人,占農村學校任課教師總數的39%;初級職稱110人,占農村學校任課教師總數的60%。全縣中高級職稱的教師80%以上退居二線或者從事管理崗位。工作在一線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師65%以上是初級職稱,最大的一位初級職稱班主任年齡為52歲。嘉蔭縣從2007年開始,由于職稱指標的限制,一直未獲得中、高級專業技術職稱名額,也因此8年未開展中小學教師中、高級專業技術職稱評審工作。現在學校一線教學骨干教師中很多還是初級職稱。由于看不到職稱晉升的希望,又沒有實行績效制度,干多干少、干好干壞一個樣,已經嚴重影響到一線骨干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優秀教師外流問題十分嚴重。2005年至2015年,流失教師250人,平均每年流失人才25人。人才流失,師資短缺,使中小學校很難開齊學科教育,教育質量低,學生綜合素質差,生源減少,形成了惡性循環。(三)家庭教育問題突出。教育一般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然而家庭教育問題已成為目前嘉蔭縣面臨的重要而緊迫的問題。一是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為了改善經濟條件,嘉蔭縣外出打工的年輕父母越來越多。由于留守兒童與父母長期生養分離,留守兒童在情感、學習、道德和生理等方面缺少父母的關懷和指導,導致一些留守兒童感情比較冷漠,性格比較孤辟、偏激,精神經常恍惚,學習成績和道德品行都比較差。二是家長教育觀念落后。許多家長只重視書本知識、物質投資和個體教育,沒有考慮到孩子的實踐能力、心理素質、個性品行的培養,沒有更多地關注孩子的興趣,挖掘孩子的潛能,只是簡單地把家庭教育作為學校文化課程學習在家庭的延伸和強化。三是家庭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家長教育方法貧乏。多數以金錢為誘餌,以打罵為主要教育方式,成績好則給以金錢和物質獎勵,成績差則一頓打罵,這種簡單粗暴的做法嚴重影響著孩子的身心健康。四是教育上過分依賴學校。近年來,嘉蔭縣育人環境明顯改善,極大減輕了家庭負擔。但是,這也助長了家長參與教育的惰性,致使家長過分依賴學校。

三、實現教育均衡發展的對策

(一)動態管理教師編制。隨著嘉蔭縣教師隊伍老齡化問題的日益嚴重,迫切需要教師編制管理與時俱進。從傳統的靜態數量管理,向總量平衡的動態管理轉變,這是推動嘉蔭縣教育持續發展的現實訴求。1.建立教師編制動態統籌管理制度。落實省《關于建立集聚人才體制機制激勵人才創新創業若干政策的意見》。建議教師編制采取總量控制、階段平衡、動態管理的做法,通過明確教師編制的“控編數”和“使用數”,構建教師編制“雙軌動態調整”體系,實現對教師編制總量的動態占補平衡控制。通俗來講,就是為解決目前教師老齡化問題,可能產生的教師編制赤字,通過未來3~5年教師編制盈余來補充。這樣就可以實現教師編制收支總量的動態平衡,以突破當前引進、使用優秀教師的障礙。2.建立空編調劑機制。建議在編制部門集中統一管理的行政、事業空編總數內,確定一定比例的空編數用于編制跨機構調劑,解決重點、關鍵教師崗位的增編需求。3.改革教師內退制度。將20世紀90年代轉正的民辦教師內退年齡提前,動員年齡偏大的教師提前退休,空出編制解決目前教師老齡化問題。4.積極對上爭取放寬嘉蔭縣專任教師編制標準。嘉蔭縣作為邊境縣份,經濟落后,交通不便,農村貧困學生居多。需要認真研究國家政策,爭取國家相應的政策支持,增加專任教師編制總量,為嘉蔭縣補充師資提供空間,以有效解決嘉蔭縣目前教育存在編制差額較大的問題。(二)開辟職稱評聘綠色通道。從公平角度,建議開通綠色通道,解決邊疆地區所有教師最關心的職稱問題。1.對特別優秀的中小學教師開辟職稱評聘綠色通道。獲得全國模范教師以上榮譽和國家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及以上獎勵的主要完成人;獲得省級優秀教師、省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和省級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的獲得者,可以直接聘為高級教師。2.職稱評定要向農村和一線傾斜。一是提高一般義務教育學校專業技術職務崗位結構比例標準,農村學校專業技術職務崗位結構比例設置最高,縣鎮學校比例設置略低,增強農村學校的吸引力,吸引優秀教師到農村學校教學,促進教育均衡發展。二是對在農村教學第一線連續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滿30年,且當年年底距離法定退休年齡不滿5年的農村教師,可以不受單位結構比例限制,專設職數考核、認定和聘任中小學一級教師。三是進行中小學教師職稱改革,選擇適當時機開展中小學正高級教師評審。3.對職稱外語不做一刀切要求。要堅持重能力、重業績的評價導向,對于一些特殊崗位教師可以免除相應職稱外語的要求。(三)把家庭教育指導納入政府公共服務體系。從社會事業發展角度來看,家庭教育問題不是個人和家庭的私事,而是一項基礎工程。僅僅依靠學校很難真正解決問題,需要政府為家庭教育提供社會支持。1.保障基本投入和覆蓋。政府為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基本投入買單,每年安排家庭教育專項工作經費。根本職責是公平均衡、合理高效配置公共資源,實現資源共享和公共利益最大化。保障基本覆蓋所有家長,提供“普惠性”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2.設置家庭教育指導專項經費。調整政府財政支出結構,增加用于家庭教育指導的專項經費預算,做到對中央劃撥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資金專款專用。對于犯罪、生理殘疾或心理問題造成父母家庭教育困難的,政府可以設立專項救助資金用于聘請家庭教育指導教師幫助其進行家庭教育救助和干預。3.加強基礎建設。政府可以為家長免費提供家庭教育基礎理論方面書籍和音像制品;加強家庭教育理論研究與專業人員的培訓,依托社工、志愿者、家長等開展各項活動,為家庭教育提供高水平指導;開辦家長學校,對不同年齡學生的家長進行講座培訓,喚醒家長重視家庭教育的意識,普及先進的家庭教育理念,改變家長的家庭教育觀念和方法。4.用市場手段購買家庭教育指導的相關服務。以政府在市場購買服務的方式,實現政府、社會與市場共同承擔家庭教育指導公共服務功能。政府可以借助合同承包、特許經營、憑單等形式讓社會機構和社會組織參與到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中來。這樣一方面可以解決政府在提供服務上解決產品形態單一、經費短缺、服務質量低下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形成多元的供給機制,滿足家庭教育指導受眾需求多樣化的要求。

參考文獻:

[1]趙紅艷,張壯.黑龍江嘉蔭縣“小財政”辦“大教育”路徑探究[N].中國縣域經濟報,2017.

[2]涂卓特.基于教育公平視域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對策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7(11).

[3]付國軍.嘉蔭縣農村基礎教育師資隊伍存在的問題及對策[D].黑龍江大學,2015.

[4]張玉玲.中小學教師職改破冰[J].決策探索,2015(10).

[5]胡杰.將家庭教育指導納入政府公共服務體系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1.

作者:趙紅艷 單位:中共青海省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