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育人環境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1 04:25:00

導語:和諧育人環境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和諧育人環境研究論文

摘要通過比較人類社會思想關系的不同追求境界,分析了人類社會思想關系歷史發展的主要脈絡,提出了我黨構建和諧育人環境的舉措。

關鍵詞和諧社會思想關系育人環境

縱觀人類歷史,人類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等社會形態。每一個社會形態,都存在個人與個人之間、個人與群體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思想上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即思想關系;每一個社會形態,都存在著占統治地位的集團或階級,以自己的意識形態去教育各集團、各階級及社會全體成員,使他們接受自己的意識形態的活動,即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這一活動的職能就是建設思想關系,使之成為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堅實保障。由于生產力水平與生產關系的不同,不同社會形態的統治集團或階級建設思想關系所想追求的境界是不同的。原始社會追求的是“同一境界”,要求社會成員有一致的思想觀念,以維護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公共財產,保存和發展集體力量。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追求受動者思想絕對臣服于施動者思想,體現思想的專制性,這種思想關系追求的是“統一境界”。資本主義社會追求人與人的平等,維護個人利益和民主權利,體現出對人的思想和人性的解放,其思想關系的發展也呈現出自由散漫的特點,它追求的是“自由境界”。社會主義社會則不光追求個人的思想解放,人與人的平等和民主權利,而且講究群體的和諧發展,促使群體共同進步,在思想關系上追求的是“和諧境界”。雖然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中思想關系的追求境界不止這四種,但這四種境界最典型、最有代表性,可以說,這四種境界跨越了歷史的時空,涵蓋了人類社會的多元而全面的追求境界內容。“同一境界”追求的是一種絕對的集體主義思想,向后人展示了一個“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大同社會。但這種追求境界是建立在物質極其貧乏、人類十分愚昧這一基礎上的,因此,這時的思想關系表現出自發性、野蠻性、狹隘性、仇殺性等特點。“統一境界”在目標上追求思想的一律性,避免差異性,有一種法家的一掃千軍、百川歸海的感覺。由于“統”有利于思想力量的聚合,便于各項政令的暢通,從而統一受動者行動,使受動者不在有作為一個人所應有的權利。這時的思想關系表現出枷鎖性、專橫性、壟斷性等特點。“自由境界”在目標上追求思想的發散性、多元性。“自由”雖并不忌諱趨同,但不刻意求同,更在意由性而生、率性而為、自然發展、隨遇而安,講求施動者與受動者之間地位平等,權利平等,但實質上是“以個人為中心、以個人的利益作為衡量人們行為價值的唯一標準”的利己主義。“和諧境界”在目標上追求思想的“同中異”和“異中同”的完美融合,有一種儒家的寬弘大氣、其樂融融的感覺。它講究思想的差異共處,寬容差異轉化,調和對立矛盾,倡導中庸適度而不偏執極端,是包容多元的合一。從“和”的歷史淵源來看,可以追溯到中國先秦時期儒家思想。孔孟以“仁”、“禮”治天下,倡導“和”,反對“極”,以中庸之道“和”天下。相比于“同”和“自由”這兩種境界來說,“和”的境界顯然要高明一些,它綜合了前兩種境界的優點而趨之,避免了前兩種的不足,有一種厚德載物,海納百川的豪氣;它更符合人性,是人類苦苦追尋的理想家園。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和”的思想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并不斷得到發展和傳承。追求和諧的境界不僅是思想關系所向往的,也是社會各方面事業發展的必然結果。為什么當前我黨把“和諧”作為我們的奮斗目標?讓我們先來從理論上考察一下“和”的豐富的內涵中國論文聯盟-關于“和”,有多層內涵。“和”,首先是一個哲學概念。有人僅僅把“和”看成是一個重要的道德規范,只注意到了孔子所說的“禮之用,和為貴”,這是很膚淺的。實際上,“和”不僅是儒家德育思想的哲學依據,也是治國致道的思維方法,更是中國人文精神的精髓。《中庸》中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老子曾說“知和曰常”這就是說,“和”即常道,常即常性、中性、穩定性、規律性。在我國傳統思維習俗中,“和”有著極其豐富的意蘊。首先,“和”體現出德育思維中的整體意識。就是說,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要和諧、和睦相處,人僅僅是這個和諧的統一體中的一部分,人不能脫離這個和諧的統一體而獨自存在。其次,“和”體現出德育思維目標上的定位準確性。孔子認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將“和”與“同”區分開來,有利于人們準確地制定所應追求的正確的德育目標。第三,“和”體現出德育思維內容和見解上的真理性和適宜性。“和”的內容應是差異共處,就是說,人要承認世界是多元并存的矛盾體,并承認差別存在的合理性。世界需要多樣化的存在,才能保證世界的豐富性,這是“和”的意義所在。此外,“和”的內容還包括“差異轉化”。和是差異、矛盾和對立的轉化的努力與追求。第四,“和”體現出所崇尚的德育思維方法。“和”則中,即無偏、無執,追求的是適度。在對人的道德問題態度上,既不能“過”,也不能“不及”,而應符合法度、符合常理,講求適中、適度,這才是認識事物的正確方法。在認識方法上善于“叩其兩端”,從不同視角全方位的觀察和分析客體,摒棄兩極化價值觀與思維方法。在操作實施方法上,要“執兩用中”,以中去軟化兩極,調和矛盾,化解對立。即所謂“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第五,“和”體現出儒家思想對事物發展條件的基本共識。“和”即是生機。和則生,和則化,和是一切事物的新生和發展的基本條件。“萬物得和以生”、“陰陽和則萬物得”,因此,萬事萬物只有“和”,才能天地各守其位,萬物因此繁衍。可見,“和”是儒家德育思想的哲學依據,也是儒家道德意識的本質,是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主旨。古人關于“和”的這些豐富內涵說明,“和”的思想關系境界高遠深邃,博大精深,超過了“同”和“自由”境界,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的、明智的選擇。

我們黨在思想關系的追求境界方面,立足于育人工作體系和諧發展,以和諧發展思想理念來發動思想,形成和諧、良性互動。和諧思想關系體系的構建不僅仰仗于思想關系理論研究、思想互動效果研究、思想關系理論與思想政治工作的適應性研究,而且依賴于和諧育人環境的構建工作。

關于育人環境,馬克思曾說:“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環境造成的,那就必須使環境成為合乎人性的環境。”實際上,馬克思所說的“合乎人性的環境”,也就是我們老祖宗所講的“和”的環境。那么,這種和諧的育人環境如何構建和維護呢?首先,要樹立“天下為公”的德育目標理想。儒家崇奉的“天下為公”、“社會大同”、“人際親如”、“生活富足”的大同世界,實際上與我們共產黨人追求的共產主義社會理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其次,在人們心理品質上注重“誠”的培養。一方面,誠是道德本原,誠才能使主客體和諧、才能使人參天地而立。誠則無擾,使人固守善道,排除外擾。另一方面,誠能溝通物我關系,強化人的認識能力,增強化物、化人的能力。我們今天所推崇的“誠信”教育實際上就是要培養社會成員的“誠”的心理品質。只有“誠其意”,才能“正其心”,才能維護好和諧的育人環境。第三,在德育方法上注重疏導,輔以約束。在疏導對象方面,要尊重人的現實性、層次性、動變性,尊重受的過程性。在導的方式上,針對不同的教育內容和教育目的,可以采用理性疏導、典范示導、情感引導、審美化導等多種方式。在以正面引導為主的前提下,適當發揮律法約束的作用,恩威并濟、德法結合,共同維護育和諧的人環境。第四,在社會治理方法上,“法德結合”。和諧的育人環境光靠德治是不行的,還要注意用法來約束不良行為,要“法德結合”,法、德不可偏廢。第五,在社會道德環境上倡“禮”尚“義”。“禮”是社會道德規范的制度化、程式化規程,其目的在于調節人際關系,其本質是“和”。以“禮”為行為次序和倫常,以“仁義”為行為導向,共同構建和維護“和諧”的育人環境。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余仰濤.思想關系學[M].武漢: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2000

3張世欣.道德教育的四大境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倪愫襄.倫理學導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