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潢藝術專業改革探索
時間:2022-05-17 05:07:00
導語:裝潢藝術專業改革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了迎合市場經濟的需要,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開辦了裝潢藝術設計專業,面對“精英化”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的新形勢,構建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優化人才培養質量。具體說,高等職業教育離“市場”更近,通過及時跟蹤市場需求的變化,主動適應區域、行業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高端技能人才。
1.更新教學觀念,重組優化課程體系
(1).共研“崗位課程”目標任務首先應明確畢業生在企業專門崗位上做什么和怎么做,應具備哪些知識和能力,這就要求共研“崗位課程”。以就業為導向的高等職業教育的專業課程,應根據就業崗位來設計,由學校和企業共同組成課程教學團隊,根據學生專業所涉崗位,共同深入細致研討該崗位的目標任務,進而形成課程的知識和能力點,最終構建“崗位課程”目標、任務、知識和能力體系。
(2).開發“雙堂雙標”教學標準課程教學方案的執行需要課程教學標準。制定課程標準要規定課程性質、課程基本理念,明確課程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提出課程實施建議(教學建議、教材編寫建議、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建議、學生學習評價建議)等。專業課程要融“教、學、做”為一體,交融“課堂”與“店堂”、理論與實踐,必需要開發“雙堂雙綱”教學標準,包括在校教學和在企業教學標準、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標準。
(3).圍繞專業課程與企業合作開展專業技術應用能力與專業技能實訓在實訓中可采用“主題———合作式”的學習模式根據社會需要提出項目并結合項目進行實踐教學。在校內實習基地進行,利用學校自有的教師和企業的教師共同承擔教學任務。結合企業要求真題真做,利用小組工作法,以培養協作意識;
(4).發揮裝潢設計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的協調和指導作用加強與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成員的聯系,充分發揮行業、企業對人才培養的引導作用;繼續發揮與大型骨干企業聯合辦學的途徑,吸納企業對人才培養設備投入,并參與教學建設和管理;成立產學結合領導小組,加強對產學結合的組織與管理。
2.突出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突顯本專業的職業特色
(1).工學緊密結合,實現教學與崗位的連通構建以專業技術應用能力和基本素質為核心的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根據職業崗位技能的需要,構建教學內容模塊,將學生的實習、實訓教學,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貫穿學生培養的全過程。使畢業生離校即能上崗,并在實際工作崗位上具有較強的競爭能力。
(2).深入校企合作,實現人才的共同培養積極探索學校與企業、設計公司、相關事業部門合作培養人才的有效方式,使學生了解社會設計行業的發展,適應設計行業的需要。要聘請企業、公司有豐富實踐經驗和管理經驗的專家為裝潢藝術設計專業的顧問,并參與教學改革的全過程。以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為重點,重視學生在校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突出了實踐教學的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有針對性地采取工學結合、任務驅動、項目導向、課堂與實習地點一體化等行動導向的教學模式,做到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深度融合。
(3).加強實踐課程建設,實現課程教學內容與職業資格標準的銜接在教學中突出強化實踐課教學,充分發揮實訓基地優勢。在課程設置上突出實踐課的比重。配合“雙證書”制度的實施,增設與職業標準相關聯的教學內容,尤其是應針對各個不同等級的技能要求增設相應的培訓課程,讓學生真正掌握這一職業的專業技能,并為以后申請更高等級的職業資格打下堅實的基礎。
(4).建設“雙職”“雙師”教學團隊教學團隊的打造是教學改革中重要環節,教學團隊建設中,要做到“校企合一、專兼結合、雙職雙師、結構合理”,重點是“雙職”“雙師”。“雙職”是指專任教師既在學校任職又在企業兼職,兼職教師既在企業任職又在學校兼職。“雙師”是指專任教師既有教師職稱又有專業職業資格和能力,兼職教師既是企業崗位實習教師,又是學校項目實訓教師。
3.建立科學并具有高職教育特點的考試評價體系
考試評價體系應將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內容和要求與考試評價緊密結合起來。在實習、實訓中評價學生成績和能力應實行專任老師和企業師傅的“專兼雙考”評分機制。在專兼職教師雙考評機制下正確評判學生的學習效果。“專兼雙考”評分機制,一方面符合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改革方向,另一方面可以調動三方積極性,即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專任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和兼職教師指導的積極性。通過建立科學的考評體系引導和促進教學改革,形成教與管,教與學的良性互動機制。
4.結束語
高職裝潢藝術設計專業改革的任務是任重道遠,高職裝潢藝術設計專業教育要想辦出特色,要想辦出生機和活力,就必須主動適應社會需求。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給高職裝潢藝術設計專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優化教學內容,改革課程體系、調整教育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都需要不斷的改革和創新。也只是改革和創新,以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形勢的要求,才能培養出更適應于社會發展的設計人才。
- 上一篇:兩煙打假打非指導方案
- 下一篇:煤礦三個管理工作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