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專業古代文學教改

時間:2022-07-13 09:24:52

導語:播音專業古代文學教改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播音專業古代文學教改

古代文學是大學里最為典型的傳統學科,是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一門學科基礎課程,但當前很多高校的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古代文學教學現狀卻不容樂觀,存在諸多問題:如教學內容豐富,教學課時卻相對有限;教材不實用,難度大,不能精益求精;學生不讀原著,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興趣銳減;教師教學方法單一、刻板,考核方式傳統、呆滯等。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屬應用型的本科專業,需要培養的人才是“應用型人才”,教師在古代文學的教學過程中必須立足專業特點、時代特點,明確教學目的,更新教學觀念;調整教學內容,優化課程設置;采用多種手段,改革完善教學方法,才能走出教學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明確教學目的,更新教學觀念

教學目的是我們預期在教學過程結束時所要達到的效果,它對整個教學活動起著統貫全局的作用,只有目的定位準確,我們方能把握好總體方向,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任何一門課程的教學都必須以適應學生將來的發展需求為出發點。從近年來筆者所在學校的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的就業情況來看,他們畢業后多數在電臺、電視臺、編輯出版社或其他網絡媒體從事主持、記者、編輯等不同類型的工作,他們經常反饋,良好的專業素質是能夠勝任本職工作的基本條件,其中包括開闊的視野、良好的人文素養、嚴密的思維邏輯及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創作能力等等。基于專業能力培養的需求,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古代文學教學目的首先應該定位為“知識的累積、思維的訓練、能力的培養”,配合專業課程教學,努力打造適合時展的專業人才。

二、調整教學內容,優化課程設置

當前很多高校都存在這樣一種普遍現象:很多老師不愿意擔任藝術類學生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工作,認為學生課堂紀律差,上課遲到、曠課現象嚴重,學習熱情不高,教學質量無法保障。其實陷入這種困境不能只在學生身上找原因,為人師者應該在自身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多做思考。“因材施教”從古至今都是教學致勝的法寶,但有的老師不能立足專業特點、時代特點,不能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就很難樹立學生的學習信心,更談不上讓他們獲得最佳的發展。筆者以為,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古代文學教學不能像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教學一樣以文學史為主,需文史結合,更要以文為主,讓學生回歸文本閱讀,在文本的字里行間去思考人生,體驗萬千情感,經歷世事滄桑。這不僅要求我們的老師在授課過程中做到“入乎其內”,即正確把握和傳達古代文學的真實信息,有意識地把作品還原到當時的歷史和社會,讓學生感同身受作者和主人公的所思所想;同時還要做到“出乎其外”,激活作品,貼近當下,用今天的眼光給予審視和評價,以創造性的解讀讓學生理解古典作品的當代意義,深刻感受到經過時代的大浪淘沙后,這些經典作品還能對自身的價值、思想、情感建構有重要的意義,以此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引起他們的情感共鳴。

三、改革完善教學方法

選擇好了教學內容,下一步如何更好地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運用合適的教學方法是關鍵。所謂教學方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為了實現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所采取的途徑和方法。傳統的古代文學教學多以教師講授為主,不斷地給學生灌輸各種知識,這種“填鴨式”的、全無對象感的照本宣科顛倒了教學的主客體關系,老師不自覺地成了教學活動的主體,而學生是被動接受的客體,這樣的教學模式很難讓課堂綻放出魅力。為提高教學質量,改革完善教學方法勢在必行。筆者在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古代文學教學實踐過程中,貫穿使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收效頗豐:

(一)對話式教學。對話式教學“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教材的內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學效果,而且能喚醒學生的認知系統,使之拓展思維,成為學習的主人”①。因此教師應該在師生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創設話語情境,引導學生主動介入文本,參與課堂對話,“在開放、動態的環境中,通過對話實現知識的掌握和創新”②,同時更好地激活文學的經典價值,讓經典在不同的闡釋中得以延續。以講授古典詩詞中的“明月”意象為例,為加強課堂對話的效果,可以創設這樣的話語情境:李白的《月下獨酌》與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都是描寫明月的千古名篇,兩位詩人寫出了怎樣的一輪明月呢?面對明月,他們不同的情感變化體現了唐宋兩代的知識分子在人格模式上經歷了怎樣的轉變?創設好這一情境,讓學生平等地、自由地參與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在對話交流中,他們的情感認知很快會得到提升,整體的課堂教學就會展現出獨特的魅力。

(二)誦讀式教學。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古代文學教學尤其需要強化識記功能,通過通讀和背誦培養學生對作品的感悟能力,促進其表達能力的提高,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陶冶他們的道德情操。筆者每次展開教學實踐活動,都會讓學生盡情地發揮他們自身的專業優勢,聲情并茂地通過朗誦去闡釋作品,同時每次課程的最后都會規定一些閱讀和背誦的篇目,下次課認真抽查完成的情況,并將其作為考核平時成績的內容之一,實踐結果成效顯著。

(三)信息化教學。傳統的教學手段基本上是一支粉筆、一塊黑板,教師板書占用了大量的課堂時間,不僅無法有效利用本來已有限的授課課時,還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主觀感受,嚴重挫傷了他們學習的興趣。為增加課堂的知識容量,有效配置時間,優化課堂教學,我們必須努力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走出來,完善我們的教學手段。我們可以積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利用優美的有聲語言、動感的畫面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率,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當然,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只是輔助教學的一種手段,我們不能過分夸大它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要分清主次,切忌喧賓奪主。

四、改革考試制度,建立合理的評估體系

傳統的考試制度側重學生期末考試的卷面成績,往往忽略了學生平時課內外的表現。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古代文學教學不僅僅考察學生知識的累積,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所以建立公平、合理的考評制度勢在必行。根據課程內容的不同特點和教學目標的差異,我們的評估制度應是考試與考察相結合,期末卷面成績是評估的一方面,但應該更側重平常課內外的表現,應縱觀學生的出勤率、作業質量、課堂互動及課后閱讀及實踐情況做綜合考評,盡力避免考核結果的片面性。

以上是筆者在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古代文學教學實踐中的一些粗淺想法。當然,要提高本門課程的教學質量僅僅做到定位好教學目標、調整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及考試制度還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我們在“教”、“讀”、“背”、“寫”、“議”、“考”等方面做出全面的努力。優化古代文學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任重而道遠,只有師生共同努力,不斷探索,才能最終實現古代文學教學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