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參軍入伍精準扶貧研究

時間:2022-04-10 11:23:29

導語:大學生參軍入伍精準扶貧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參軍入伍精準扶貧研究

摘要:隨著國防和軍隊建設的不斷深入,軍隊對于高素質人才的需求逐漸擴大,貧困地區大學生走進軍營將成為緩解社會就業壓力、幫助精準扶貧工作實施的途徑之一。

關鍵詞:國防和軍隊建設;貧困地區大學生;就業;精準扶貧;影響研究

一、引言

中國有句俗語,“貧不貧、富不富,關鍵看收入”。收入的提高,離不開就業問題。2013年5月14日,在天津人力資源發展促進中心和天津職業技能公共實訓中心了解就業和培訓情況時提出,“就業是民生問題,要從全局高度加以重視”。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最重要的是要先解決貧困群眾的就業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在全國范圍全面打響了脫貧攻堅戰。脫貧攻堅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然而,有的地方還是習慣捐款捐物,在經濟上給予支持,在對扶貧工作年終評價和考核時,也喜歡從這個方面著手,年底達不到脫貧標準的予以經濟幫扶,認為這樣就脫貧了。“授人以魚”的扶貧方式雖然簡單直接,在短期內會效果明顯。然而,這樣急功近利、不計后果的方式,既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產生的根源性問題,也很容易滋養出一批靠政策吃飯的懶漢,結果反倒是越扶越懶、越扶越貧。2015年6月18日,在貴州貴陽主持召開涉及武陵山、烏蒙山、滇桂黔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攻堅座談會時提出了要實施“四個一批”的扶貧攻堅行動計劃,并將“扶持生產和就業”作為扶貧攻堅計劃的第一個“一批”。因此,只有轉變扶貧方式,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方式的嬗變,從“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增強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才能實現2020年貧困人口如期脫貧的偉大工程,而就業扶貧無疑是一種很好的手段。

二、國防和軍隊建設為貧困地區大學生就業提供了廣闊的人才市場

國防和軍隊與國家存亡、人民命運緊密聯系。戰國軍事家孫臏在《孫子兵法》中開宗明義,首言“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漢高祖劉邦在其《大風歌》中唱到“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傳達出了“猛士”的呼喚。身為初唐四杰之一的大詩人楊炯以“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為其詩歌《從軍行》作尾聯,表達出軍事在國家發展中的重大意義以及志士的愛國熱情。1927年8月7日,“八七”會議在湖北漢口召開,會上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在革命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提出了“槍桿子里出政權”的著名論斷。建國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國防和軍隊建設問題,將強軍作為強國的重要條件,大力發展軍工事業。從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再到載人航天技術的突飛猛進,我們能夠明顯地感覺到堅定不移地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是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必由之路。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保衛祖國、抵抗侵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每一個公民的神圣職責。”我國兵役法指出,“依照法律服兵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光榮義務。”2007年4月,解放軍總部下發《關于進一步推進綜合大學建設與改革的意見》,要求軍隊各綜合性大學廣泛吸納社會優秀青年,大力培養創新型杰出軍事人才,造就大批軍隊現代化建設和未來作戰需要的骨干人才。2016年3月23日,在視察國防大學時提出高校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積極推進改革創新,不斷提高辦學育人水平為中國夢強軍夢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解辛平在《當代中國軍人的樣子》一文中,以“成大業者,首在立人”開篇明義,提出強國強軍要在得人。周全勝、盧孔億在《貧困地區大學生參軍的德育功能論》中指出參軍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人格,具有德育的重要作用。王登岳在《貧困地區大學生參軍的意義研究》一文中詳細分析了大學生參軍的現實意義,提出大學生到部隊鍛煉過,政治、經濟和個人成長上都有益處,比剛離校的大學畢業生更容易找到工作。大學生參軍已經成為時下熱點,大學生通過參軍解決就業問題也非新鮮之事。筆者以大學生參軍為關鍵詞,通過中國知網檢索出的文獻資料最早可以追溯到1984年,且每年收錄的文獻逐漸遞增;以貧困地區大學生參軍就業為關鍵詞,查詢到的文獻資料也不下千篇。可見參軍入伍也是貧困地區大學生解決職業生涯的一條有效途徑,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高等院校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其主要功能就是不失時機地培養在校貧困地區大學生的內在品質與外在能力,用社會主義精神內涵熏陶學生,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教育學生,用優秀的人文思想武裝學生,讓他們成為有利于國家崛起、民族振興的生力軍。國防、軍隊建設需要大批適應信息化時代和國防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創新型人才,這既是順應時展的歷史必然,也是落實國家“十三五”規劃的重要前提。隨著世界新技術革命浪潮的沖擊,現代戰爭正發生著質的飛躍,同時也對軍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未來高技術戰爭中,武器裝備的多樣化,戰場環境的復雜化,戰斗進程的激烈化,使得各種不確定因素越來越多,這就要求軍事指揮員具有更多的靈感和創造力,進行創造性的分析、判斷和決策。因此,新世紀的軍人不僅應該是適應軍隊信息化建設需要的,而且應該具備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創新軍事人才。這就為高校貧困地區大學生提供了可以施展才華的廣闊空間。“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故而,國防和軍隊建設為貧困地區大學生就業提供了廣闊的人才市場。

三、貧困地區大學生參軍入伍是精準扶貧的途徑之一

隨著高等教育的飛速發展,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加上龐大的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的再就業工人群體和新增農民工就業群體等,人力資源市場上供求差已經非常巨大。從人力資源市場結構看,造成就業形勢危機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化解過剩產能會造成一部分職工下崗;二是經濟下行壓力比較大,有一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會造成企業用工不足;三是以高校畢業生為主的青年就業群體的數量還在持續增加,這將對就業產生很大的壓力。就業是每個貧困地區大學生不得不面對的客觀現實。就業是貧困地區大學生生存的基礎,也是貧困地區精準扶貧的重點工作之一,更是促使貧困地區徹底摘掉貧困帽子,激發貧困地區內生動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役的途徑之一。自2008年,本著實現兵員向高學歷轉型,提高部隊素質、促進軍隊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國防部征兵部門把兵員的征集對象調整為高校各級各類畢業生。這意味著對于貧困地區大學生而言,又多出了一條可供選擇的職業道路。軍隊是一個大熔爐,是培養合格軍事人才,孕育時代先鋒,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貧困地區大學生參軍入伍,經過部隊諸多規范、嚴明、持續的訓練,可以強健體魄,磨礪斗志,堅強意志。通過軍隊的繼續教育,可以培養出愛國守法,思想堅定,政治忠誠,明禮誠信,素質過硬,情感忠貞,團結友善,能力出色,堅毅果敢,作風優良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優秀人才。近年來,為了鼓勵高校學子參軍入伍,從中央到地方相繼出臺了從入伍保障、部隊發展、退役安置到經濟補助的一系列優待政策。2017年5月11日,僅河南省征兵辦征兵服務平臺上就列出了17項。比如,普通高校應屆畢業生入伍服義務兵役退役后3年內、在校生(含新生)退役完成本科學業后3年內參加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初試總分加10分,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兩年義務兵服役期滿退出現役,部隊發給轉移支付養老保險金23683元,退役金9000元,退伍費、回家差旅費、醫療保險費、1個月的津貼及生活費等5000元。另外,對從事個體經營的退役士兵,給予稅收優惠、小額擔保貸款扶持,從事微利項目的給予財政貼息等。這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貧困地區大學生參軍的熱情與意愿,緩解了社會上巨大的就業壓力。據統計,2009年13萬貧困地區大學生進入軍營,2013年教育部新聞,當年報名入伍的貧困地區大學生超過萬人。隨著國防和軍隊建設的發展,軍隊對于高素質人才需求不斷攀升,加之貧困地區大學生參軍入伍優惠政策的不斷增加,貧困地區大學生參軍入伍接受軍隊再教育已經逐漸成為其就業的另一條出路。就業扶貧不僅是經濟問題、社會問題,而且是一個重要的政治問題。老百姓有穩定的就業,才會有穩定的收入。當前,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就業形勢十分嚴峻,貧困群眾就業與其他人相比,更是困難重重。習在天津考察時,他勉勵高校學子志存高遠、腳踏實地,轉變擇業觀念,勇于到基層一線和艱苦地方去,善于在平凡崗位上創造不平凡的業績,同時,還要求各級政府加大對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支持力度,對就業困難畢業生進行幫扶。貧困地區大學生參軍入伍,既為其提供了一條就業的途徑,也有利于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另外,貧困地區大學生多來自基層和艱苦的地方,熟悉貧困地區生活,了解貧困地區群眾生活狀態,在其復員轉業時,鼓勵他們返鄉創業,把軍隊的優良傳統帶到貧困地區,將推動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

四、總結

貧困地區大學生參軍入伍,把自己的事業和未來與國家的、民族的事業相結合,與國家的需要相結合,以其學識和涵養優勢,接受軍隊的再教育。一方面,能夠有效提高我國軍隊的整體素質,實現科技強軍,為中國夢強軍夢提供堅強力量支撐,同時,貧困地區大學生投筆從戎,進入軍營鍛煉發展,在當今形勢下不失為一條不錯的就業扶貧發展之路。另一方面,在他們復員轉業時,鼓勵他們返鄉創業,將軍隊的優良傳統帶到貧困地區,推動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

參考文獻:

[1]李艷.關于提升高職學生就業質量的分析[J].就業與創業,2010(5).

[2]班正昌.影響高職學生就業的因素分析[J].高職教育,2006(6).

[3]姚旭.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的因素分析[J].教師,2016(7).

[4]解辛平.當代中國軍人的樣子[N].中國青年報,2015-03-02(03).

[5]周全勝,盧孔億.大學生參軍的德育功能論[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6,35(1).

作者:姚旭 單位:河南農業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