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啟示

時間:2022-06-28 02:59:41

導語:新時代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時代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啟示

摘要:張伯苓先生身為中國現代教育的先驅,其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知中國、服務中國”的教育方向、“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的教育宗旨、“德、智、體、美”四育并舉的教育內容、民主治校、中西貫通的教育模式,盡管跨域時空,但其教育思想在充分發揮高校的社會服務功能、注重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革陳出新的創新精神和救國圖存的愛國主義情懷等方面的科學性和先進性,依然對新時代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參考,為進一步應對當前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所面臨的問題提供啟示

關鍵詞:張伯苓教育思想;新時代;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啟示

張伯苓先生作為民國時期的愛國教育家,畢生都懷揣著“教育報國”的堅定信念,倡導推陳出新、兼容開放的教育理念,矢志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教育模式,他所創辦的南開系列學校及其完備的教育體系為國家培養了包括總理在內的一代又一代的棟梁之材,為近代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國際上也被廣泛贊譽。身為近現代中國教育的代表,張伯苓先生的教育思想不僅明確了全新的教育目的,并且將濃厚的愛國主義和嚴謹的科學精神融入其中,其鮮活性和指導性依然為新時代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提供了參考和啟示。

一、張伯苓的主要教育思想

(一)“知中國,服務中國”的教育方向。1928年,張伯苓先生在制定的《南開大學發展方案》中提及“吾人為新南開抱定之志愿,不外‘知中國’‘服務中國’二語”。[1]張伯苓先生“知中國,服務中國”的教育理念并非橫空出世,他是經過了多年的教育探索和實踐,逐步認識到教育發展與社會進步之間的必然聯系,他指出中國的救亡圖存必須重視教育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教育的宗旨也必須立足于中國的實際國情,服務于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知中國”就是要真正地認識中國、了解中國,熟知中國的歷史、現在、未來。“服務中國”就是解決中國面臨的生產發展和獨立富強的現實問題,解決中國問題歸根結底還是要靠科學、靠人才、靠教育。“知中國”是為“服務中國”所做的準備,沒有對中國精準地認知和定位,就沒有辦法為中國的發展崛起服好務。“知中國、服務中國”的本質要求就是要建立適應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科學知識體系,走中國特色的辦學道路,培養更多的能夠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有能力的愛國主義人才。(二)“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的教育宗旨。生逢亂世的張伯苓,針對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的近代中國,和中國國民的五病(愚、弱、貧、散、私),將南開的校訓定為“允公允能,日新月異”。所謂“允公”就是教育學生大公無私、有集體的愛國主義思想;“允能”就是培養學生做到最能,南開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培養具有現論才能和實際工作能力的人才;“日新月異”不僅要求學生接受新鮮事物、革故求新,還要終身學習,持續走在時代前列。張伯苓先生的本意是要教導南開學生具有“愛國愛群之公德,與服務社會之能力”,造就具備“現代能力”的人才,達到救國圖存的目的。“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的提出,不僅體現了張伯苓先生創辦南開的辦學宗旨,也是其治校精神的凝結升華,該教育思想促使南開成為享譽世界的中國近現代教育的典范。(三)“德、智、體、美”四育并舉的教育內容。人才培養是學校的根本任務。張伯苓先生對培養什么樣的人和怎樣培養人的本質問題,明確提出:“辦學首先要知道一是須造那類人,二是當用何種方法。”1930年張伯苓先生在與全校學生談話中明確表示南開今后教育的目標當注重三點:一是造成量大、眼光遠之青年;二是造成真正之領袖人才;三是養成勇敢、果斷、有遠見、有魄力之國民。[2]為了達到這個教育目標,張伯苓先生堅持“德、智、體、美四育并進而不偏廢”。張伯苓先生歷來重視學生的道德教育,也是其公能教育思想的顯著特點,主張“以德育為萬事之本”,人格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張伯苓先生所倡導的智育,不僅體現在提倡科學,更體現在從科學知識和民治精神兩個方面造就具有“現代能力”的人才培養上,也是其“允能”思想的具體體現;張伯苓先生是中國奧林匹克運動的最早倡導者和奧林匹克精神的最早傳播人,他強調“強國必先強種,強種必先強身”[3],并從政治的高度理解體育,認為“民主政治亦即體育精神。體驗過體育中的競爭、團結、合作以后,推行民主政治要有利的多”[4];張伯苓先生所倡導的美育教育一方面體現在“鏡箴自鑒”和“考美”,要求學生不僅要注重自身形象、言談舉止,也要保持宿舍和教室的整潔美觀,另一方面也體現在重視戲劇對學生的美育功能。(四)民主治校、中西貫通的教育思路。張伯苓先生生活在中外文化碰撞變革的時代,早年他在充分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又受過西方文化的影響,所以他是個具有世界眼光、中西貫通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根植于中西文化的選擇與融合,采用古今貫通、中西融合、日新月異、循序漸進的科學方法,將西方的民主思想運用到辦學實踐中去,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又與世界接軌的張伯苓教育思想和南開教育模式。為了辦好現代化的南開學校,張伯苓先生不僅遠渡重洋,學習世界先進的辦學經驗,組建海外學成的教授隊伍,這對傳授現代化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具有重要作用。在此過程中,張伯苓先生始終民主治校和中西貫通的教育思路,正視不足、兼容并包、推進民主、弘揚科學,并將先進教育方針“中國化”,也是其開放文化心態的客觀體現。

二、張伯苓教育思想對新時代高校學生教育管理的啟示

新時代之“新”體現在新的歷史時期、新的困難挑戰、新的使命擔當,新時代的中國高等教育正在從大眾化走向普及化,這種現實的變化也給高校學生管理教育提出新的命題。如何提高高校學生的人才培養質量,為黨和國家培育更多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也成為新時代高校學生教育管理者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張伯苓教育思想在充分發揮高校的服務社會功能、注重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革陳出新的創新精神和救國圖存的愛國主義情懷等方面的科學性和先進性,對新時代的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以深刻的啟示。(一)立德樹人,培養黨和國家合格的接班人。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培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說具體了,就是培養社會發展、知識積累、文化傳承、國家存續、制度運行所要求的人。所以,古今中外,每個國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來培養人的,世界一流大學都是在服務自己國家發展中成長起來的。我國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5]張伯苓先生也主張“知中國、服務中國”的教育方向。立足于中國的基本國情和社會現實,以服務中國為核心使命,解決中國社會發展面臨的諸多問題,矢志成為助推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棟梁之材,就是新時代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教育目的。在當今復雜多變的時代背景下,青年學生的思想特點也有著鮮明的時代烙印,面對教育的新形勢、新問題、新任務、新要求,新時代高校學生教育管理也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以科學的人才觀、培養觀引領青年學生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服、對共產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對黨和國家的信任。(二)公而無私,培育青年學生的愛國情懷。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要求:“愛國就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獻國家。”[6]培養具有愛國主義情懷的大學生是我國新時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也是當前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點。張伯苓先生所提出的“允公”思想就蘊含著公而無私的集體愛國主義思想。當前,高校學生中存在的政治信仰淡化、傳統文化缺失、是非觀念模糊等問題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如何加強新時代高校學生的思想建設,引領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濃郁家國情懷,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將個人理想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有機結合,是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高校學生教育管理者要努力塑造學生以國家利益為重、以集體利益為重的道德情懷和社會責任感,以便使一代新人在民族感情、國家意識、思想品質和人格操守等方面建立牢靠的精神支柱。“立德先立身,樹人先正己”在“新思政觀”的指導下,培養具有公而無私的愛國情懷的學生即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目標,也是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者的自身要求。(三)四育同舉,培育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新的時代呼喚新的人才,作為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的政治文化體,人才的競爭即是科技的競爭又是國家綜合國力和社會發展的重要體現。為了讓中國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人才高地,中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育適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的責任使命。培養具有現代化才能學生的育人目標與張伯苓先生提出的“允能”思想不謀而合,同時,培育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的育人要求也與張伯苓先生德、智、體、美“四育并舉”的教育思想殊途同歸。高校學生教育管理也要立足當前的教育形勢,圍繞培育學生的全面發展,引領學生回歸刻苦學習的本分、回歸對成長成才的堅定追求,注重德、智、體、美全方面知識素質能力的有效提升。(四)勇于創新,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在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召開期間參加廣東代表團的審議時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7]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國制造2025”“工業4.0”的時代背景下,作為人才培養主體,高校必須以創新育人為目標,著力打造一支具有一定規模、富有創新精神、敢于承擔使命的青年學生隊伍。張伯苓先生提出的要求每名學生要能接受新鮮事物、要成為新事物的創造者、要趕上新時代且要走在新時代前列的“日新月異”的教育思想,與當前的創新育人目標趨同。張伯苓先生在“日新月異”的教育宗旨下,不斷進行教學實踐改革,使南開大學在改革中不斷發展壯大。這種勇于改革、敢于探索的教育實踐對新時代高校學生教育管理也同樣適用。高校學生教育管理也要以敢為人先的精神狀態去大膽地闖、大膽地試,主動應對困難和挑戰,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同時,張伯苓先生“日新月異”的教育思想中還蘊含著終身學習的概念,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即是青年學生具備現代化的知識才能并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的重要前提,也是我們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者自身提高工作水平和能力,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始終能夠引領青年成長成才的先決條件。(五)學行并重,積極推進實踐育人。教育部在2017年12月出臺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詳細規劃了包括實踐育人在內的“十大育人體系”,并聯合人社部、國務院共同部署推進新時代高校實踐育人工作。也曾多次提出,高校要重視加強第二課堂建設,廣泛開展各類實踐教育,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認識國情、了解社會,受教育、長才干。高校重視實踐育人也與張伯苓先生主張的“學行并重”十分契合。高校學生管理教育也要立足政策要求和育人需求,引領學生學行并重、知行合一,堅持理論教育與實踐養成相結合,在全面整合各類實踐資源,構建實踐育人協同體系,豐富實踐內容,創新實踐形式,拓展實踐平臺,打通實踐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回答好“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根本命題。在黨的報告中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8]新時代我國高校學生教育管理面臨著諸多的問題和挑戰,文化的激蕩碰撞、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的復雜變革,大學生的思想活動也呈現出多變、異化、自我的現象,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張伯苓先生作為大近現代教育的集大成者,他的很多教育思想和治學理念依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通過深入學習鉆研張伯苓教育思想,對傳承和創新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啟示深遠。

參考文獻:

[1]閆廣芬,王樹時.“知中國,服務中國”:張伯苓的南開大學辦學之路[J].高校教育管理,2009,3(5):12-17.

[2]金國,胡金平.張伯苓實學教育思想及其踐行[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13,15(11):47-53.

[3]郭建榮.張伯苓教育思想研究[J].教育改革,1996,5(3):19.

[4]劉艷玲.張伯苓高等教育思想初探[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157(5):103-104.

[5]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3.

[6]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3.

[7]王滬寧趙樂際韓正分別參加全國人大會議一些代表團審議[N].人民日報,2017-03-08.

[8]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8-10-18.

作者:林美玫 苗汝昌 單位:山東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