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作業分層設計論文

時間:2022-02-26 05:03:00

導語:小學語文作業分層設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語文作業分層設計論文

一、對“語文的有效教學”的思考何為“語文的有效教學”?我認為歸根到底就是讓語文回歸本質,回歸自然。“語文,心靈的一泓清泉”是語文教學的本質。為應考而教學,是教育的功利主義行徑。為教改而教學,是語文教育的形式主義的表現。語文,從人類生存的本能來說是工具,他讓人在生活生產中交流;從人的最高需求來說是心靈的清泉,他給人以精神的愉悅和寄托。回歸語文本色才是語文教育的目標。語文的源泉是生活。而語文教學是活生生的生活體現。只有讓語文的教材、內容等貼近生活,從生活中學語文,讓語文在生活中延伸發展,用生活將課堂知識、課外知識連為一體,語文方可閃爍他獨特的光芒,而知識的反饋則要取決于作業的設計。二、對“語文作業有效完成”的思考在新課改的理念下,學生的作業已不再是僅僅限于鞏固知識的需要,教師應該充分利用作業作為教學的一種手段,使學生在“趣、活、樂、實、廣”中拓展知識,增強學習技能。但是,我們發現:老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會出現一刀切的局面。換句話說,也就是作業針對了學生的全體,而沒有再一次去面對學生的個體,這個時候我們的學生有的會出現“吃不飽”的現象,而有的學生卻是“消化不良”。究竟什么樣的作業才會對學生的發展更加有效,我們如何去擺脫這種現象的存在,成了擺在教師面前迫在眉睫的難題。據調查,“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有71%的學生因為作業而傷腦筋,有36%的學生將不要布置太多的作業、少寫作文和日記等作為對語文老師最大的希望。”從調查表中我們可以看得出來,教師簡單的硬性的給學生布置作業,會使不少學生在做無用功,從而造成學生課后作業負擔過重。反過來講,負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如果學生對這門課的作業充滿了興趣,你布置的作業再多,學生也不會感到疲倦,若學生對這門課的作業不感興趣,你布置的作業再少,學生依舊不愿意做。針對這樣的情形,語文作業就應該大膽地進行改革,消除“一刀切”、“量大”、“作業時間長”、“作業枯燥”、“達不到作業要求”的等現象。三、對“確保學生成功率”的理解“確保學生成功率”是指學生理解和準確完成練習的比率。呈現材料的難度水平由學生的成功率來衡量,也就是學生理解和準確完成練習比率有三種難度水平:高成功率:學生理解任務,只是偶爾因粗心而犯錯。中等成功率:學生不完全理解任務,犯一些實質性的錯誤低成功率:學生壓根不理解任務。研究表明,產生高成功率的作業設計,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尊心,增強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積極汲取的態度。有效作業設計的一個關鍵行為就是設計能產生中高水平成功率的教學,并向學生提出超越給定信息的挑戰。綜上所述,目前,很多老師針對語文的有效教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教學方法的有效設計、學習方法的有效設計、課堂教學的有效反饋等,但是對語文作業的分層設計幾乎沒有研究,這不能不說是語文有效教學中的缺失。因此,本研究著眼于對中年級語文作業的分層設計,讓學生確保作業的成功率與高效率,從而達到學生的有效學習。概念的界定“中年級語文作業分層設計”是指在布置中年級語文課堂與課后作業時,先對同一樣作業設計出“高、中、低”三個層次的要求,然后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自由選擇不同層次的作業要求,最后根據對應的要求完成后進行對應的分層評價。實踐的目的與意義一、確保學生作業的成功率與高效率二、讓學生達到有效學習的效果。實踐的方法一、引導學生針對自己的學習能力進行作業的分層練習經過了低年級的學習過程,大部分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在整個班級中處于什么水平都有了大概的定位,小部分學生雖然還不十分清楚,但是通過平時同學、家長與老師對自己的評價也基本上能夠知道自己處于什么水平。中年級的語文課文大抵分為“寫人、寫事、寫活動、寫物”等幾大類型,學生已經能夠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歡什么類型的文章;中年級語文作業有一定的靈活性但是也有規律,固定的幾大類型學生心中還是有數的,所以學生基本能夠確定自己喜歡做什么類型的練習。綜合以上兩大因素,大部分學生知道自己應該選擇怎樣類型、什么程度的作業,在我將每一項作業設計出不同的難度系數后,學生可以自由選擇符合自身學習水平與能力的難度練習,也可以自由組合難度,達到超水平的發揮,增加自己對語文學習的成就感。例如:我在上完了《他從火里跑出來》一課后,針對課后的“語言直播廳”一欄中的“了解諾貝爾”設計了這樣的課后作業,共分為三個難度。難度A的作業:通過朗讀教材上的課文,向家人敘述“諾貝爾”與“諾貝爾獎金”的關系,完成后請家長簽字;難度B的作業:查閱并摘錄關于“第一屆諾貝爾獎”的有關資料并與同桌交流,交流完請同桌簽字;難度C的作業:查閱“中國有沒有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有關資料,并完成一份調查報告,(可以小組分工合作)同時在中隊十分鐘隊會中交流,請老師與語文課代表共同打分。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與條件,有的上網查閱資料;有的分工合作,一個負責查閱資料,一個負責撰寫報告,一個負責對報告潤色修改,一個負責謄錄,個個做得有滋有味,而且我并不指定由哪些人完成哪類難度的作業,相信學生自己會挑選在自己能力范圍的作業,即便有的學生選擇了超越自己能力范圍的作業,我也只是鼓勵他去問比自己能力強的同學或提醒他與別人合作,在別人的帶領下,相信他的能力會更上一層樓。學生在這樣相對自由的空間里做作業,會非常有興趣;會堅持到底;會隨時審度自己在這項作業中的能力地位,既而自己選擇調換作業難度或繼續克服此項作業的難度;會團結合作;會有自知之明;會不斷地自我調整和自我超越,老師也就順理成章地達到了有效教學。二、對作業的分層設計中年級語文教材每單元分為“課文、作文、綜合練習”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獨立的作業類型,作業看上去錯綜復雜,靈活性大,但是實際上有共性,每一部分作業也有一定的規律性。于是我把這些作業羅列了幾大類型;分了“必做題”和“選做題”兩大類,每大類的作業又分層設計出A、B、C、D不同的要求,供學生自由選擇。具體設計如下(見表):必做題選做題課文內容難度抄默理解圈劃積累拓展A在寫字本上抄寫新學的字詞用各種方法理解文中自己不理解的詞語劃出特殊字詞(多音字、特殊類型詞等)靈活運用詞語(如:造句、詞語拓展與歸類)此類題基本根據“語言直播廳”的內容制定要求,由于內容來源于生活,靈活性比較大,要根據不同的實踐內容制定不同的目標。B在默寫本上默寫新學的字詞熟讀課文,分小節不理解的詞句劃出來摘錄精彩詞句C1、聯系以前的知識,把學過的詞語與新學的詞語進行重新組合,整理出沒有學過的詞語,并查字典理解意思。帶著文章后的“閱讀芳草地”的問題讀課文并嘗試口頭回答圈劃出文章的重要內容并做筆記課外閱讀相關類型題材的文章D課外閱讀相關類型題材的文章并寫讀后感作文內容難度列提綱寫作評價A老師給提綱由老師批改草稿后謄寫由老師寫評語B根據老師給的提綱進行補充完善自己修改草稿后交由老師修改,最后謄寫由學生自己寫評語C自己列提綱自己邀請作文能力強的同學幫助修改草稿后謄寫自己邀請同學寫評語D組成學習小組互相修改后謄寫自己邀請同學寫評語并寫出閱讀同學評語后的反思綜合練習內容難度練習積累基礎性練習卷語言實踐活動提高性練習卷A完成書上的基礎練習(包括書寫與口答)背誦本單元要求背誦的課文章節與古詩做完后交由老師評分此類題基本根據“課外語言實踐活動”的內容制定要求,由于內容來源于生活,靈活性比較大,要根據不同的實踐內容制定不同的目標。做完基礎部分后交由老師評分并寫出失分反思B完成書上的閱讀練習(包括書寫與口答)背誦本單元的課文、古詩與名言做完后交由老師評分后寫出失分后的反思做完閱讀部分后交由老師評分并寫出失分反思C由老師評分后寫出失分后的反思與改進措施針對本單元出現的失誤,寫出在下一單元的學習中需要改進的內容與措施從上表出可以看出,無論是作業要求還是同一要求下的分層能力要求,都比較靈活,自由選擇的空間也比較大,這就是中年級語文作業分層布置的靈魂:“自主、自由、絕對集中又相對自由”。語文在生活中本身就具有極大的生命力的,語文作業就要體現出“活”。“活”不是雜亂無章,而是具有生成性,讓學生不但動手,還要動腦,更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來為他們服務。“活”中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使學生對語文作業充滿期待,從活學中可以活用,從活用中找出方法,使學生無論從頭腦還是動手的能力都有提高。三、對學生的分層要求學生有了選擇作業的能力,也有了作業的內容選擇,那么應該怎樣更好地指導學生選擇作業呢?我在引導學生選擇作業時遵循以下幾個原則:1、強制與選擇相結合有的學生在學習上比較懶惰,明明有能力完成比較難或復雜的作業,但是怕苦怕麻煩,就盡挑簡單的內容完成,針對這樣的學生,我就根據平時對該學生學習能力的估計,堅決要求他完成與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內容,久而久之,學生就不敢再“偷懶”了;又比如有的學生有學習的積極性,有的學生有對此項作業有強烈的興趣,有的學生有比較大的好勝心,他們往往會選擇超出他們能力范圍的作業,結果不是完不成就是完成得十分困難,甚至完全偏題走題,針對這樣的學生,我允許學生重新選擇或請求幫助。2、必做與選做相結合剛開始實施作業的分層實踐時,學生有的只選擇必做題,認為選做題是給優秀的學生做的,自己沒有能力做選做題;有的學生只選擇選做題,認為只有做選做題才能顯出自己聰明,能力比別人強。針對這樣的現象,我首先解釋必做題與選做題不同的效果,及時提出只有一起做才能提高語文綜合能力,并對不同等級的要求也做了解釋,允許學生選擇不同等級的要求,不允許學生單調地選擇作業內容。3、單一要求與復合要求相結合在“抄默”內容的選擇中,經常有學生互相競賽,看誰掌握的詞語多,他們就既完成A級要求(抄寫)又完成B級要求(默寫)還完成C級要求(查閱字典,整理組合沒有學過的詞語),鍛煉了拓展學習的能力。又比如在完成“語言直播廳”等拓展類的作業時,學生往往選擇小組合作的形式,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條件分工完成后再進行整合,在完成的過程中既完成了自己負責的這部分知識,又學到了其他同學負責的那部分知識,其學習能力是綜合的。針對這樣的選擇方法,我會肯定其態度,并繼續鼓勵,在班級中發揚光大,久而久之,班級中就出現了“你追我趕”的現象,現在大部分學生已經開始不滿足單一地完成要求了,開始探索與掌握怎樣復合完成作業要求的方法,這是我最樂于見到的。學生在這樣的作業中絲毫不覺得累,絲毫不覺得是負擔,反而樂此不疲。讓學生“樂做”是一門學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使學生“樂做”是老師教書育人的一種高水平境界,因為快樂是做人的根本,快樂也是學生學習所要收獲的根本,試想一下:如果在學習中學生沒有感到快樂,沒有感受到知識帶給他們的歡樂,可想而知,他們怎么會對作業充滿興趣又怎么會努力學習?4、“廣”與“深”相結合語文的課外實踐活動是語文學習能力的綜合運用與拓展。因為作業的內容來自于生活,所以不管要完成此類作業中哪個級別的要求,都涉及到各種學科、各種領域與各種能力的運用。比如“了解海洋動物”這一實踐活動,A級目標是了解自己感興趣的海洋動物,B級目標是了解哪些海洋動物正瀕臨滅絕,C級目標是寫一篇《保護環境、保護海洋動物》的文章。這些內容的完成涉及到“查閱能力、語言能力、寫作能力”等的綜合運用,完成一項目標有的需要上網,有的需要去圖書館檢索,有的需要電腦打字,有的需要“列提綱——寫作——修改——打印”的系列過程,涉及的學科除了語文還有自然科學等領域,一項作業的完成就包括了多項能力提高與多種學科的整合,其“廣度”與“深度”正符合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可見,中年級語文作業分層設計不僅僅是為了鞏固語文知識,還是一個提高和拔尖的過程。學生學習層次的不同,注定了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的面是不一樣的,語文作為一門跨學科性質很強的學科,具有很強的整合性,與任何一門課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語文作業需要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作業的設計不只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更應該讓學生感受到語文跨學科的魅力所在,使學生在“廣”的基礎上享受語文“深”帶來的樂趣。研究成效通過三年級一學年對語文作業設計的實踐,我帶教的班級有82.6%的學生認為現在的語文作業符合他們的興趣愛好,作業不再枯燥無味,并且喜歡做語文作業,尤其是喜歡做一些具有提高和開放型的作業。老師也減輕了批改作業的負擔,而學生在語文作業的完成過程中,也發揮了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學習的效果也大大地提高了。我將繼續在四年級的教學中進一步完善對語文作業設計。綜述語文作為一門基礎的語言學科,如果我們只把它作為一門學科去枯燥的講授,很自然的,學生就會對其失去興趣,當我們把語文作業單純的概括為機械操作,學生的積極性會大打折扣,相應的語文的成績自然無法提高,教學也收不到應有的效果,作業也就無法發揮它應該起到的鞏固知識和提高技能的作用。我相信只有在基礎鞏固的基礎上做一些“少而精”的作業,提高知識技能,擴大知識面,挖掘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特長,針對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我相信學生一定會愛上語文,愛上語文作業。反思到目前為止,每一天的語文作業的設計還是由老師設計的,老師的主觀性限制了學生完成作業的能力更快、更高地發展,在今后的作業設計中,我將逐步指導學生自己設計作業,自己給自己布置作業,最大程度地教會學生自己學習語文的方法。

摘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語文作為一門語言,學生應該對它充滿興趣,而這種興趣應該來自于自身對語言的熱愛和樂趣。語文作為一門母語學科,孩子從小就接觸到它,于是對這種語言就會產生抗體,就會對語文學習失去興趣,,作為語文作業應該有一定的趣味性,適時在語文作業布置中,從各個方面分層設計,提高語文作業的完成效率。“布置作業是老師的事情”。我想不止一個人是這樣想的。難道作業真的是老師說了算嗎?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他們應該最具有發言權。中年級的學生一旦在低年級打下了夯實的基礎知識后,就開始更加喜歡開放性的作業。他們就是希望機械性抄寫的基礎作業少一些而課外拓展性與能力性作業豐富一些。學生一旦愛上分層次的、分要求的語文作業,那么作業就不再是做給老師看的,而是會取得應該有的效果。所以,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的實際學習能力,選擇出一份真正屬于自己的,可以提高自身素質的合理的作業。關鍵詞:語文的有效教學、語文作業有效完成、確保學生成功率、中年級語文作業分層設計、思考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