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第一課時教學論文

時間:2022-07-23 06:02:00

導語:小學語文第一課時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語文第一課時教學論文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

古人常用“鳳頭”“豬肚”“豹尾”來形容寫作,意思是開頭要精彩亮麗,中間要充實豐富,結尾要響亮有力。一堂好的語文閱讀教學,其中的第一課時就是鳳頭,第二課時就是豬肚,而第三課時則是豹尾。現在大多數教師喜歡的是豬肚,認為豬肚厚厚重重,實在有料,因而大凡公開課,第二課時就成了絕大多數人的首選。殊不知這就忽視了第一課時的精彩亮麗:雖然沒有繁雜的教學環節,沒有花俏的教學手段,卻有著扎實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它的樸實無華正是現在語文教學所追求的。只要教師在文題、文意、文情上下功夫,第一課時也可以綻放精彩。

一、抓文題

文題,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有的概括文章的內容,有的點明文章的主旨,有的揭示文章的線索……抓住文題,在教學中巧妙設計,讓學生大膽質疑,針對文題提出問題,針對文題探討問題,引發學生對文本的興趣,激發求知欲。在教學《普羅米修斯盜火》一文時,教師從“盜”字入手,引起學生價值沖突。在出示課題后,提出問題:從這個“盜”字,你想到了什么?學生對盜字都有一定的理解,發言十分踴躍,有學生說盜是強盜的行為,有學生說盜是偷竊,還有學生說盜是一種犯法的行為……讓學生盡情講述完自己的理解后,教師及時抓住了學生的回答,馬上問道:“盜火就是偷火,這么說,普羅米修斯一定是個道德敗壞、品質惡劣的神了?”學生馬上回答:“不是。”此時,教師接著提出問題:“那普羅米修斯的‘盜火’有什么特殊意義呢?”由此引導學生快速讀課文,在文中找到答案。這樣把學生的興致提到了最高點,學生帶著問題進入了學習的境界中,課堂教學到此可謂“水到渠成”。抓文題的過程就是學生漸入文境的過程,教師揭疑、學生質疑,由此在教師有效引領和學生主動思考的不斷轉換中,實現了究其內涵的初步體驗。此過程中,學生不知不覺地就進入了主動探究、潛心會文的理想狀態。抓文題,究內涵,引領學生進入課文。

二、解文意

文意,即文章的內容。要深入學習課文就要對課文有所了解,入選教材的課文都簡單明了,一般都能讓學生在初讀時找到中心句,在研讀中心句的過程中有效梳理文章的脈絡,就能理解文章的內容。我在教學《小鎮的早晨》一課時,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后就找到了文章總的中心句:小鎮的早晨多美呀!我就把這句話寫在黑板上,讓學生再一次品讀感知,接著我就質疑:“小鎮的早晨究竟美在哪里?”學生很快就從課文中找到了另外三個分中心句,我又很快將論文格式這三個中心句寫在了黑板上,并順勢問道:“課文用了什么樣的寫作方法?”學生異口同聲:“總分。”我又接著問:“根據中心句,你有問題要問嗎?”于是課堂又一次熱鬧起來了,有學生問那是一個怎樣的小鎮;小鎮的早晨如何恬靜,緊張,熱鬧;小鎮的早晨究竟是什么樣的。接著我就指定幾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邊聽邊思考文題的答案。這樣學生再也不是盲目聽讀課文,而是思考著聽課文,學生有事可干了。找中心句,一點提示,突破全文。雖然方法比較古板,但是學生樂意去尋,他們學得輕松。在如此自由寬松的環境中研讀課文,學生不僅找到了自己解決問題的成就感,還感受到了自主發現的樂趣,梳理脈絡、理解內容自然勢如破竹。解得文意,就能隨時入其意境。

三、誦文情

所謂文情,就是文章的情感。通過不斷的誦讀,使讀者與作者情感交融。“書不讀通不開講”,說的是語文教學首先要讓學生將課文讀正確,讀順暢,“讀通”應是第一課時教學的重點,只有通過“讀”,學生才能對語言文字有直接、整體的領悟,才能品評出語言的意蘊和情味,才能真正實現與作者的一種間接的對話,與作者達成心靈的溝通,情感的共鳴。古人也提倡“熟讀精思”,“學而不思則罔”。的確,第一課時教學就要“讀”,是要學生讀出課文內容的自我感受與體驗。在這一層面訓練學生誦讀課文,應堅持“扣讀導悟,以讀見悟”,即緊緊地扣著讀書,引導學生依靠通讀理解文章的語言,進入其境界,體會其感情。然后再通過學生的讀,來檢驗他們是不是已經對課文有所感悟了。學生一旦進入了課文所描繪的境界,讀起課文來,自然能夠虛心涵泳,以聲傳情,聲情并茂。如于永正老師在教《翠鳥》一課時,(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第二、三節)師:“誰來讀給大家聽一聽?”生:(讀)“翠鳥鳴聲清脆,愛貼著水面疾飛。(師插話:“疾飛”讀得好,讓人聽了感到翠鳥飛得很迅速。)一眨眼,又輕輕地停在葦稈上了。(師插話:“輕輕”再讀輕讀慢,讓人感到翠鳥落得很輕。要這樣讀:“一眨眼,又輕輕地停在葦稈上了。”)它一動不動地注視著泛著微波的水面,等著游到水面的小魚。”(師插話:注意,這時靜極了,讀到“小魚”,連呼吸都要屏住。大家齊讀這一節體會體會。學生齊讀:“它一動不動地……”)誦讀能令文本與讀者更貼近,感悟會之于心,誦讀出之于口,心口相應,相得益彰。在初讀課文時就指導學生感悟課文,是要讓他們走進角色,體會情感,想象場景。誦文情,不過是把自己對課文的感悟用聲音表達出來罷了。又如于永正老師的另一課,他是這么指導學生初讀的。師:“這篇課文我讀了六七遍才讀通、讀順,你們需要幾遍,能跟我比賽?”生:“一遍。”師:“這樣吧,你們先讀三遍。”(于是學生很有興趣地讀了三遍)師:“我不跟你們比,你們只讀了三遍,比不過會說我讀得比你們多,不公平。這樣吧,你們再讀兩遍。”(于是學生又讀了兩遍)這樣一來,學生光讀就讀了很多遍,讀了好長時間,師生再比賽。就在讀的過程中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的初步感悟,在對師生的朗讀進行評價時,就能把論文格式內心的感受表達出來了。總之,抓文題,解文意,誦文情,就是抓住了關鍵詞句,達到了以簡馭繁的效果。語文第一課時結束時,教師或簡要闡述或引導概括文本主要內容,突出重點,設置疑問,拋下話題,啟發思考,留下懸念,在矛盾處戛然而止,才能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引起學生細讀的欲望,達到課雖下,味還在,趣仍濃,思無限的藝術效果。只要教師能夠深刻挖掘教材因素和有效創設問題情境,照樣可以“化腐朽為神奇”。沒有教師的“深入”,哪有學生的“淺出”呢?當教師能鉆進教材,挖掘教材成為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優秀組織者和引領者時,課堂也一定能閃耀著亮點,綻放出精彩,即使是第一課時,也必能如花兒般絢麗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