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賞懲教育現狀探析論文

時間:2022-12-27 03:44:00

導語:小學賞懲教育現狀探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賞懲教育現狀探析論文

全世界至少有106個國家允許對學生實施“適當體罰”,但是,從教育的本質及教育教學的規律來看,體罰是不正當的、嚴重的病理行為,是過去落后教育的產物。因而,禁止體罰學生,勢必成為全球的共識。但,懲戒不是體罰,也不是變相體罰。懲戒,是通過處罰來警戒。即老師對犯了錯誤的學生加以懲治,告誡他們,使他們注意改正錯誤。懲戒是教育小學生的最后手段,在小學教育階段不可或缺。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小學階段的教育,“賞”和“懲”方面的現狀令人憂慮。

一、談懲色變,教師唯恐避之不及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十五條規定,“不得對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義務教育法》第十六條規定,“禁止體罰學生”;《教師法》第三十七條規定,“體罰學生,經教育不改的”,“品行不良,侮辱學生,影響惡劣的”,要給予教師“行政處分或者解聘”,“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體罰是高壓線,觸不得;但,談懲色變,也要不得。《賞懲教育問卷》統計顯示,40%左右的老師對品行不端、屢教不改的“問題生”不愿懲戒或不敢懲戒,在說理教育無效的情況下,對“問題生”的管教是“開只眼,閉只眼”。為什么?問卷統計顯示,這些老師怕“好心沒好報”,其中,42.4%的教師怕受處罰(如解聘、扣績效工資等),37.8%的教師怕被曝光、怕無理取鬧,11.1%的教師怕被報復……

“懲戒與體罰、變相體罰的分水嶺在哪里?現今的中國,沒有一條政策、法規、條款上有明確的界定。學生無論犯了多大的錯誤,我們心里明白應對他們進行懲戒,但在行動上,我們不懲戒他們。”某資深老師說,“因為我們無法知道懲戒學生會不會給自己惹禍。理論上,誰都知道,體罰是指以損傷學生人體、侮辱人格為手段的處罰方法。學校中的體罰包括直接傷害學生身體、侮辱學生人格、變相體罰等形式。懲戒,是通過處罰來警戒。處罰是指對犯了錯誤的學生加以懲治,警戒他們,使他們注意改正錯誤。怎樣懲治他們?怎樣告誡小學生注意改正錯誤,尤其是那些屢教不改者?讓他們坐著,老師和顏悅色地勸說,收效甚微;老師臉色嚴肅了,有恐嚇之嫌:說得重了、多了,有說話不當之嫌;勸說無效時,拉開斗毆的學生,有動手體罰之嫌……由此引起的問題,都是老師的責任。‘體罰’、‘變相體罰’這些帽子教師不敢戴,‘懲’、‘罰’之類的字眼,令教師觸目心驚。

二、懲戒缺方,教師是無方難抓藥

教育部已印發了《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相關負責人指出,在我們強調尊重學生、維護學生權利的今天,一些地方和學校也出現了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教師不敢管學生、不敢批評教育學生、放任學生的現象。《規定》明確指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學管理中,有采取適當方式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的權利。”部分班主任高興地說:“懲戒學生,有了依據。”也有部分班主任表示:“‘適當方式’指代不明,不敢打這個擦邊球。”部分非班主任教師更是困惑:“在講法制的今天,依法辦事不可動搖。上級主管部門沒有給我們開出懲戒的方子,我們怎敢抓藥?”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懲戒方面,雖然有少數成功的例子,但存在問題更多,在調查整理中發現,主要情形如下:1不去懲戒,原因是不知道如何懲戒;2不敢懲戒,原因是怕惹禍上身:3懲戒力度不夠,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原因是教師責任心不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在作怪;4“借刀殺人”,讓別人替己懲戒,利自己得,禍別人擋。如,讓學校領導或學生家長去懲戒……次要情形如下:1懲戒過度,產生負面影響,原因是極個別教師素質差;2以懲代教,只考慮立竿見影,沒有做細心的、深入的思想工作……

懲戒缺方,教師難以對癥下藥,是小學階段“懲戒缺席”的主要原因。沉迷網吧,有暴力傾向,有小偷小摸惡習……這些屢教不改的小學生,可以怎樣懲戒?老師束手無策,只能與大家一起嘆息:“唉,犯罪越來越小齡化了!”

三、形似神異,賞識教育差之毫厘

賞識教育是世界著名的六種教育方法之一。在“以學生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的學生”等一系列“以人為本”的理念影響下,小學教師更多地傾向于賞識教育。但是,很多教師并不真正了解和理解賞識教育的精髓和實質,錯誤地認為稱贊、夸獎、表揚了學生就是賞識教育,結果出現了形似神異,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的現象。具體情形如下:

1表揚缺少分寸,負面影響過大

賞識教育是賞識那些需要經過努力才能達到的進步,是激勵和贊賞的結合,激勵要放在克服困難之前,贊賞應該放在克服困難之后。贊揚時,還要不斷提出新的目標,要學生去超越。而我們有些老師,不提目標,只提沒有難度的問題,學生張口就能回答。如,一年級的數學復習課:2+3=?“啊,答對了!你最聰明!最能干!你是數學小天才……”甚至全班學生一起鼓掌:“某某某,你最棒!”有的老師還不厭其煩地給答對題的學生額頭上貼花,把他們裝扮成“小印第安人”。至于這樣夸張,這樣肉麻?過度的鼓勵和表揚,會害了孩子。他們的驕嬌之氣滋長后,他們的心靈會脆弱,在成績面前,他們虛榮、驕傲;在困難面前,他們退縮,沒有責任心;在失敗面前,他們脆弱、自卑;在集體中,他們經常表現為心胸狹窄、愛嫉妒。公務員之家

近幾年來,學生出走、跳樓等事件的增多,就是耐挫力差的學生在增多。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值得我們深思!

2贊賞語言雷同,手法缺乏科學

賞識教育源于父母教孩子“學說話、學走路”成功率百分之百的教育現象,是教育過程中的“承認差異、允許失敗、無限熱愛”等奧秘的總結,是周弘老師首倡并全身心倡導、推廣的教育理念。教師在學校運用賞識教育時,面對的是整個班級,幾十個學生,這樣就有了人與人之間的比較。因此,教師不但要考慮被贊賞的學生的感受,還要考慮周圍幾十個學生的感受。激勵和贊賞時,應注意手法多樣化、科學化。可現實中,大部分老師贊賞學生時語言雷同,缺乏新意,不外乎“真聰明”、“真能干”、“真棒”、“真行”之類的語言,很少使用點頭、翹大拇指等肢體語言:贊賞學生答題正確的語言多,鼓勵學生戰勝困難的語言少:贊賞學生聰明能干的語言多,鼓勵學生心胸寬闊、不怕挫折、超越自己的語言少;表面上的膚淺夸獎多,發自內心的真正夸獎少:流于形式、應付式的夸獎多,真正起實效的贊賞語言少;側重于學業成績方面上的夸獎多,全面關心學生的健康成長方面的語言少……

四、賞懲合壁,八成人的迫切心愿

問卷調查統計顯示,84.4%的教師希望懲戒回歸、賞懲合璧;15.6%的教師表示無所謂。中老年教師普遍認為:“人性中最本質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賞識、尊重、理解和愛。賞識教育是愛的教育,是沒有懲罰、沒有眼淚的教育,值得提倡!但,不能在賞識教育的光環之下,對學生的一些錯誤行為視而不見,只注重學生的正常的或良好的表現,教師不能以賞識教育為借口而逃避教育職責,因為賞識教育絕不能等同于溺愛教育。只賞識優的不懲戒劣的,不但影響了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而且嚴重弱化了教育的力量。“沒有懲罰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是一種脆弱的不負責任的教育。”在教育中,我們只有把賞識教育與懲罰教育結合起來,才能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進而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大部分青年教師更是認為:“懲戒能夠讓學生樹立遵紀守法的意識,成人尚需受到法律法規的約束,心智未發育完全的孩子更不可放之任之。”學校中層領導也普遍認為:“懲戒能夠讓學生明確自身的責任,知道每個人都應對自己的過失負責;懲戒能夠讓學生增強耐挫的能力,承受挫折,這也是人生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58.6%的學生希望懲戒回歸,他們中的大部分人認為:“懲戒能使我們懂規矩,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33.8%的學生對懲戒回歸表示無所謂,7.6%的學生表示反對。81.3%的學生家長贊成賞懲合璧,他們普遍認為:“對‘問題孩子’來說,學校的懲戒,也許能使他們早日向‘正常人’轉化。”17.2%的學生家長表示無所謂,.5%的學生家長表示反對。

小學階段“賞懲教育”的現狀,令愈來愈多的人深思:教育是否要賞懲合璧?怎樣賞懲合璧?何時才能賞懲合璧?教師應有多大的懲戒權?誰來監督?誰來裁判?一系列的問題等待領導、專家、學者一錘定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