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政治教學資源的利用綜述

時間:2022-03-08 03:07:00

導語:中學政治教學資源的利用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政治教學資源的利用綜述

論文摘要:由于政治課在中學教學中的地位和特殊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者有機統一起來,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實效性,才能充分體現其特殊地位和作用。但現實中學生對此學科無興趣,其原因除學生認識問題外,更重要的是教師問題。本人認為要解決上述問題,作為教師要從如下三方面著手:(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學生的情感資源;(二)利用信息資源必須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在“用”字上下功夫;(三)要充分運用好新聞材料這一教學資源

論文關鍵詞:新課程理念,中學政治,教學資源,利用

眾所周知,政治課在當今中學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不但承擔著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務,而且還肩負著向學生傳授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及馬克思主義哲學知識等重任。它的社會性質和地位是其他學科無法代替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就必須堅持做到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有機統一起來,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實效性,才能充分體現出其在中學教學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和特殊作用。然而在現實的教學中,學生們往往把政治課當作“雞肋”來看待,對此學科無興趣,缺乏學習動力,把政治科當作考試時的“撈分課”。出現以上情形除了學生的認識問題外,更重要的是教師在新課程的理念下沒有充分利用好教學資源。何謂教學資源,簡言之凡是有利于完成教學目標的資源就是教學資源。因此教學資源應包括課本,教學參考資料和廣播、電視、報紙、網絡以及師生情感互動等方面的內容。所以我認為要調動好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政治課教學的吸引力,提高政治課教學的實效性,就必須在新課程的理念下充分利用好教學資源,要利用好教學資源必須從以下幾方面作為切人點:

第一,要充分挖掘好學生的“情感資源”。

素質教育要求把師生情感的和諧作為課堂教學應努力的一種心理環境。因此,只有科學地運用情感的功能來優化課堂教學,使教學活動中的認知和情感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當前中學政治科的教材大部分是一本帶有時事性的綜合教材,盡管已把近年發生的事例納入其中,但仍存在與現實不相適應的現狀,各章節的內容雖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真實性,但往往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環境反差遠,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導致證明力度相對較弱,往往很難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致情感上難于產生共鳴。比如教材在“社會主義文化”相關章節中強調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是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增強誠實守信為重點,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等內容,但在現實生活中的貪污腐化、假冒偽劣危害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等現象時有發生,使學生感覺教材上的內容顯得空洞、枯燥,從而調動不起學習的興趣和動力。針對以上情形,我在教學中,一方面,比較注意引用比較新穎的事例進行教學,以達到提高學生學習政治課的興趣和動力的目的。例如在講授《經濟生活》第十一課第二個知識點“促進小康社會的經濟發展”時,曾引用梅州興寧“8·7”礦難的事例進行教學。興寧“8·7”礦難的原因除礦主違法違規操作經營外,更主要的是當地政府沒有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只注重經濟發展。對礦主的不法行為沒有認真查處,最終釀成了震驚中外的礦難慘劇。通過引用此實例教學,讓學生在情感上加深理解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性,更加深入理解黨中央、國務院針對礦難事故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正確性。另一方面,我在教學中注重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常用風趣幽默的語言來調動學生的興趣,用鼓勵贊許的語言來樹立學生的自信,用寬松活躍的課堂氣氛來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使課堂教學富有“人情味”,充滿“活力”,師生之間建立起純潔的情感聯系,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我在教學中還做到,允許學生的成績可以有差距,但決不以此把學生劃分等級,更不歧視后進生,否則,會讓學生與自己在情感方面對立起來,無法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我的具體做法是,對優等生,在充分肯定其成績的同時,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避免其盲目驕餓而對后進生,除幫助他們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外,還盡力去發現其閃光點,及時給予肯定,以調動他們學習政治課的積極性,激發他們探討問題的興趣,事實證明能在某種程度上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在講授“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時,我不小心把“廣西壯族自治區”說成了“云南壯族自治區”,大多數學生都還沒反應過來,有一個平時成績較差,上課也不認真的學生突然大聲糾正了我的錯誤,我在尷尬中回過神來,及時表示了自己的謙意,并適時表揚他今天上課認真,敢于糾正老師的錯誤,號召同學們向他學習。后來發現,這個學生上課認真多了,學習的勁頭也大多了,成績也有了提高。同時,在具體教學中,針對學生對相關問題的不同看法及與自己觀點不符的情形,積極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并幫助分析歸納,用所學知識去指導辨別,通過這般教學互動,最終師生觀點一般可達成一致。特殊情況下,若雙方觀點還存差異,則容許保留,找適當時機再提出來共同討論,隨著學習的深入和認識水平的提高,問題基本可以得到解并不時和個別同學交換意見,促使其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探求知識。通過采取上述教學舉措,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老師的通情達理及對他們的理解和尊重,從而形成一股良好的教學向心力與凝聚力,達到了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讓學生在任何情況下不放棄對人生真諦的追求。

第二,在利用信息資源方面必須堅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在“用”字上下功夫。

理論聯系實際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基本準則。教師在教學中要貫徹好這一準則,就必須尋找理論與實際的最佳“結合點”。我想教師選擇的最佳“結合點”,應是學生熟悉的、貼近生活的,是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等重大社會實際問題。因此教師在利用教學資源時,就必須注意結合實際,引導學生學會應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使學生覺得學有所用,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和興趣,提高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我在講授《經濟生活》第十二課“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時,引用了當時《南方日報》所刊登的內容。當時省老干局組織省級離退休干部到本省東莞參觀一家外資企業時了解到,東莞的一個制造商生產的MP4每臺售價79美元,除去國外專利費45美元,制造成本32.5美元,企業只剩下1.5美元利潤。一臺DVD賣39美元,卻要向外國公司支付近20美元的專利費,而且占七成成本的解碼器等關鍵部件還要依賴進口。這說明如果我們不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不注重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做到為我所用,又沒有自己的知識產權,就不能從根本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那么就不可能有自己真正的品牌,必將處處受制于人;如果我們自己的產業不升級,僅停留在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低技術層面,那么整體經濟就可能會成為長期處于世界產業鏈低端的“打T經濟”。通過結合上述事例講述這一知識點,一方面既能讓學生得出結論:只有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才能提高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才能使中國的產品從中國制造轉變為中國創造,才不會受制于人;另一方面又能讓學生在思想上產生強烈共鳴,讓他們真正明白在對外開放過程中必須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對外開放作為我國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的重要性和正確性。

第三,要充分運用好新聞材料這一教學資源,達到充實與優化教材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的目的。

當今中學政治課的教材普遍存在內容落后于形勢和離學生所處的實際生活環境仍有較遠距的缺陷。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必須充分開發和利用好新聞材料這一教學資源,優化教材內容,使課本與時事知識融為一體,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對政治理論課學習的興趣,給政治課教學注入活力。利用新聞材料,主要是指利用新聞報道和新聞圖片資料,將報刊、電視、廣播、網絡等媒體上報道的國內外重大時事結合教材的相關章節,有選擇地將之納入課堂教學中。例如,本人在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第二個知識點“加強宏觀調控”時,是這樣設計課堂教學的:首先,展示兩則新聞材料:(一)據《市場報》報道,商務部、圍家工商總局和國家質檢總局三部門決定開展酒類市場專項整治活動。(二)“三鹿”等劣質嬰兒奶粉事件。然后,讓學生帶著如下兩個問題閱讀教材:1、為什么要加強國家宏觀調控?2、宏觀調控的含義、目標和手段是什么?接著,師生互現結合以上兩則新聞材料,師生共同探討上述兩個問題。最后,得出結論:由于市場調節不是萬能的,市場調節存在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等固有的弊端,所以國家必須用“鐵”的手段進行宏觀調控,才能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否則會敗壞社會風氣,浪費社會資源,危害人民的身心健康,最終影響社會安定。這些實例能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既可以增強說服力,又能強化教材內容的真實性,增強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會做人”,中學政治課的特殊作用正體現了這一點。由于我在新課程理念下充分利用了各種教學資源,所以本人的教學效果是比較好的。在學校組織的學情調查中學生的滿意程度達到98%以上,在期末市聯考中無論是平均分還是高分層次學生人數在全縣均居前列,達到了政治課教人求真、教會做人的目的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