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實行三生教育的情形與操作探討

時間:2022-05-07 08:56:00

導語:學校實行三生教育的情形與操作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校實行三生教育的情形與操作探討

云南省從2008年秋季學期起開始在各類學校學生中實施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為內容的“三生教育”,這是第一次在大陸全面系統地開展“三生教育”,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

近些年來,在校大學生各種生活問題,甚至自殺的事件時見報端,一些教育人士認識到將“三生教育”納入大學教育已是刻不容緩。2007年在武漢舉行的首屆大學生生命教育高峰論壇上,有關專家認為,當代大學生心理潛在問題突出,由此產生的輕視生命現象嚴重,生命教育應該被獨立納入到高校教學體系中,幫助學生擺脫生命困頓,獲得快樂與幸福成功的人生。而傳統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已經不能更有效地遏制這種現象的發生,生命教育已逐漸成為大學教育的新課題。因此近年來武漢大學開設了專門的公選課,以此將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更為鮮明地傳輸給學生。近兩年來,筆者也在所在學校開設了大學生“三生教育”選修課,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受到了學生的歡迎。

一、高校“三生教育”興起的背景

(一)直接原因:大學生生活品質低下、生命危機凸顯

有學生這樣寫到:“我不知道我的這種焦慮與煩躁來自什么地方?對未來的迷茫讓我不知所措,只是感覺到似乎現在的生活缺少一些什么!從進大學時的雄偉抱負到現在的不知所措,上大學究竟是為了什么?……”我們知道,現代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條件應算歷史上最好的了,可為何卻會有如此多的困惑?大學生活應該算是大學生人生中最為美好的時光,但他們卻總是很難感受到現實生活的快樂。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大學校園里“郁悶”“無聊”等不絕于耳,戀愛成風,暴力現象與自殺時有發生。據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網絡調查,對7080名大學生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89.3%的大學生有過極度心理體驗,比如極度失望、極度憤怒、極度孤獨等,但僅有8%的大學生尋求過幫助。同時,55.1%的大學生認為高校應該加強生命教育。因此,正是由于大學生生活品質的低下、生命危機的凸顯,使得“三生教育”在大學中的開展具有相當強的現實性。

(二)深層次原因:大學教育教學跟不上時展的步伐

現代的大學生怎么了?我們的大學教育問題到底在哪里?許多人都在思考著這些問題。其實,只要我們進一步深思下去就會發現,當代的大學教育要更多地站在學生的角度上,多問問學生需要什么,學生喜歡什么;大學在傳授知識、培訓技能的同時,需要給予學生更多的人性關懷。有專家指出,“多少年來,我們的教育沒有把學生領入生命領域的探尋和思索,生命到底意味著什么?生命對自身、對家人和朋友、對社會究竟具有怎樣的意義?課堂沒有告訴我們的大學生。”因此,高等教育尚缺乏足夠的人文關懷、價值關懷和意義關懷。許多大學以技術教育為核心的辦學模式,淡漠了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使得許多學生缺乏精神信仰,缺少對終極目標追求的信念。教育從根本的意義上來說,是為人的生命的發展服務的,而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和技能。因此,開展“三生教育”實際上是回歸教育本質。

(三)重要原因:大學生能力與社會發展新要求的差距

由于時代不同,現代大學生一踏入校門就得思考將來的就業,很多人在整個大學階段背負著沉重的工作壓力,生活的品質大打折扣。而現實當中家長和社會總是以現代的成功標簽來要求大學生,成功的稀缺與艱難使得大學生感覺自己一無是處,在社會上感覺自己只是“一只小小鳥”,缺少快樂生活和成功的體驗。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社會的深層次發展,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社會中的競爭也越大越大,它不但要求大學生要有較完善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而且還要求大學生還必須要有適應社會的能力,如學習適應能力、人際交往適應能力、耐挫能力等,同時大學生還要有一定的人文素養。由于種種原因,大學生的能力與認識和社會的要求還有相當大的差距,這些導致部分大學生就業能力不足,就業形勢的嚴峻使得學生的生活質量普遍下降,而且已經影響到了少數學生的生命存在。

二、開展“三生教育”的實踐經驗

基于當前大學教育教學的現狀與大學生的現實要求,筆者于2007年秋季起,開設了“大學生生命教育”全校公選課。本課在全面分析大學生面臨的主要問題基礎上,力求做到以下幾點:在教學內容上,以傳統文化生死觀為核心,以大學生生活實際為切入點,通過“學習生死”來達到“學會生死”;在教學方法上,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以課堂教學為主,社會實踐為輔,教師講解與學生反饋相結合,層次多樣,手段新穎;在教育目標上,增強大學生對生活與生命的理解,提升大學生的生活品質與生命質量。

筆者在高校開展的“三生教育”實踐主要是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的:

(一)生命教育開展的內容

1.傳統文化教育

千百年來,傳統文化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作為中國的大學生,其行為方式、觀念習慣,無不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因此高校開展的“三生教育”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以傳統文化作為“三生教育”的主要內容載體,使其在歷史文化典籍和古代圣賢的生活中汲取生活的知識和生命的營養,培育自己的文化素養、人文關懷和生死觀念,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

2.生死觀教育

人的生命包括人之生,也包含人之死,因此生死觀就應該包括人生觀與死亡觀,樹立全面的生死觀是正確認識人之生命的前提。長期以來,由于種種原因,我們大力開展了人生觀的教育,從小到大,無論是在家庭還是在學校,由于接受的是人生觀而沒有死亡觀,使得學生對死亡一無所知,甚至排斥和忌諱死亡,這是不正常的,這樣造成學生對生命的意義不能正確理解,對生命來之不易沒有深切體驗,就很容易產生不珍惜生命的行為。因此,在進行“三生教育”的過程中,應該把死亡納入教育的全過程,讓學生形成全面的生死觀念,從而樹立生死互滲的觀念,做到由“死”觀“生”,就能從根本上消解對死亡的恐懼,把死的意識、死的必至性轉化成規劃人生的資源,轉化成促進人生發展的強大動力,使人們能在有限的人生中創造出輝煌的成就,由“死”得“生”,從而超越死亡。

3.幸福觀教育與感恩觀教育

每個人都想得到幸福,每個人也在追尋著自己的幸福。但幸福是什么呢?鄭小江教授認為,幸福=擁有的充實+快樂的情緒+舒適的感受,因此,幸福生活絕非僅僅指人之生活水平高而已,更重要的是指生活的品質如何。他認為,現代人很少感到幸福,是因為他們欲望太多且進行橫向的比較,總是感覺自己比不上別人,其實自己過得很幸福也難于體驗。在今天社會生活急劇變化的情況下,大學生往往注重追求感官享受,教育對學生的幸福觀培養的忽視,導致學生的幸福能力下降。因此開展“三生教育”必須加強對學生幸福觀的教育,才能真正增強學生的生命意識,提升學生的生命質量。

當前高校教育智育與德育失衡,忽視感恩教育,使得部分大學生感恩觀念缺失,他們享樂思想嚴重,責任觀念淡薄,人際關系功利化,親情感恩觀念淡化等,因此高校開展的“三生教育”要把感恩觀教育納入其中,在感恩中接受感動,從而培育學生的愛心和增強其生命力,處于不同人生狀態中都能坦然面對。

4.生活能力教育

生活能力是一個人獨立于社會的基本能力,對大學生而言,他們的能力應該包括基本的生活技能、學習的能力、處理人際關系與情感問題的能力、就業的能力等。長期以來,由于應試教育和家庭的影響,許多大學生的這些能力令人擔憂,這些能力的缺乏已經深深地影響到了他們的生活甚至生命。因為,當低下的生活能力無法為自身提升生活品質時,一些人可能回走向不歸路,正如鄭曉江教授所說的“生活與生命的緊張關系”,他告訴我們,生命是一條“流”,而生活僅是當下此在的一個“點”,即要在生命的層面上來理解生活,就不會因為生活感覺的“不好”而放棄自己的生命。因此,提高大學生的生活能力完全可以提升他們的生死品質。

(二)高校開展“三生教育”的方式

1.滲透式教學與專業教學相結合,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

在各學科教學中滲透“三生教育”的內容,這是當前最值得推廣的一條重要途徑,在當下生命教育課在很多地方還不是一門必修課的前提下,它具有教學面大、涉及范圍廣的作用。但“三生教育”的真正意義上實施,就必須進行專業教學,這樣學生才能形成系統、完整的知識體系,教育意義更強。同時又要把必修課與選修課結合起來,相輔相成,形成合力,深化同學們對“三生教育”的認識。

如復旦大學也從2005年起開設“生命教育研究”的選修課。該課程通過分享青年人的成長故事、生命感悟和人生困惑,以及交流宗教、哲學、文學藝術對人生的思考和關懷,幫助學生探索與認識生命的意義,尊重與珍惜生命的價值,熱愛并發展個人獨特的生命,實踐并活出天地人我共融共在的和諧關系。

2.專題教育與案例討論

專題教育和案例討論是進行“三生教育”的重要途徑,它能夠就某一方面的問題進行詳細探討,能相對集中、靈活地實施生命教育的內容、實現生命教育的目標,有利于深刻挖掘“三生教育”內涵,給人予教育與啟示。因此,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專題教育和案例討論的活動形式,豐富專題教育的內容。如安全教育既可以教給學生基本的生存技能,還可以引導學生認識到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如預防艾滋病教育,學生可以通過專題活動來進一步了解艾滋病相關知識,學會保護自己,關愛他人;如環保教育,可以讓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通過他們的親身情感體驗重新認識自己以及其他的生命,形成珍愛生命的意識。

3.到特定場合體驗,與特定人群交流,舉辦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

“三生教育”是實踐性很強的教育,它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更加珍愛自己的生命,認識生命的意義,進而實現自己生命的價值。因此,開展“三生教育”應該到特定場合體驗,與特定人群交流,辦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如組織大學生去醫院參觀,感受迎接生命的喜悅,同時體會生命的易逝,感受生命寶貴;組織學生到監獄、墓地、福利院參觀,學生能夠更加明白珍惜生命的重要性,懂得人生幸福的真正價值,體會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神圣;還可以舉辦辯論賽、寫作比賽、“三下鄉”活動等活動,讓學生親自參與,幫助學生體會和反思自己的人生價值。

(三)高校開展“三生教育”探索的反思

1.高校開展“三生教育”需轉變觀念,加大投入,營造良好的“三生教育”的環境氛圍。當前社會對“三生教育”的認識還比較低,有些觀念還比較偏頗,轉變觀念是開展“三生教育”的前提。開展“三生教育”的緊迫性和長期性,需要學校加大投入,應利用一切教育資源,積極拓展生命教育的途徑,同時還要高度重視,大力宣傳,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為“三生教育”的順利開展提供便利條件。

2.高校開展“三生教育”需要積極開展師資培訓,提高教師開展“三生教育”的技能。教師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主體,高校要開展“三生教育”一定要積極發揮教師教學的主導作用,在當前開展“三生教育”急需大量的教師的條件下,一方面要在高校中設置“三生教育”專業,培養專門人才;另一方面,要在現有的教師當中挖掘潛力,請在該領域中有權威的專家采用不同方式進行培訓。近年來,江西師范大學道德與人生研究所作為“三生教育”教學、研究和培訓的開拓者,走在全國的前列,積累了大量的寶貴經驗,值得推廣和借鑒。

3.高校開展“三生教育”需要加強“三生”教育科研,舉辦“三生教育”的學術交流活動,建構“三生教育”的科學課程體系。科研是“三生教育”順利開展的有力保障,科研成果的應用又能夠促進“三生教育”的實踐。

三、簡短的結論

“三生教育”在高校的開展,有其發展的必然性,體現了一種尊重學生生命、提升學生生活的理念,它應該貫穿高校教育教學的始終。開展“三生教育”在當前是一項全新的課題,實施的重要意義讓我們深感責任重大。開展“三生教育”還需要多方面的條件,因此我們要從內容到形式等各方面進行探討,探索一條適合我國高校的“三生教育”方式,為培養具有生命意識和生活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為構建和諧校園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