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與發展共存
時間:2022-08-11 06:36:00
導語:創新與發展共存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武都區是隴南市的人口大區,也是教育大區。目前,教育系統災后恢復重建工作基本完成,硬件建設全部達標,這標志著全區教育改革和發展已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站在新的起點上,面對機遇和挑戰,武都區教育局局長李紅軍說,要推動教育改革和發展,創新是永恒主題。在這樣的主導思想下,近年來,武都區大膽創新教育管理制度,校長競爭上崗制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既是重建又是重新布局
記者:武都區教育系統災后恢復重建工作已基本完成,請簡要談談恢復重建后學校硬件建設方面的情況。
李紅軍:兩年來,武都區重建了117所學校,目前全區96.2%的學生搬進了新教室,30多所城鄉中小學在教學設備方面基本達到了現代化。比如,蘭州軍區援建的武都八一中學,硬件設施和教學環境在省內都可以說是數一數二的。當然,這只是典型的例子。但大多數學校的圖書室、實驗室、宿舍、食堂、浴室、多功能報告廳、塑膠操場等設施都是高標準的。現在,我們可以說已經打贏了學校硬件建設這場翻身仗。
記者:學校硬件建設是否基本實現了城鄉均衡發展的目標?武都區在實現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李紅軍:在城鄉學校的硬件建設上,我區是沒有差別的,恢復重建后,大部分農村學校的建筑規模、校園面積和教育設施甚至都超過了城區學校。在重建規劃中,我們就堅持城鄉標準統一的方案,在學校規劃、布局、設計、建設中都優先解決農村學校,在教學設備配置、課桌椅更新、教師力量分配等方面都對農村學校實行了傾斜政策。為了實現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我們還開展了城鎮學校對口幫扶和“送教下鄉”活動,幫助農村學校提升教育質量,逐漸縮小與城區學校之間的差距。
記者:效果如何?
李紅軍:效果可以說比較明顯。比如,城鄉學校基本消除了硬件建設上的差別,農村學校教學環境得到了較大改善,農村教師和學生的舒適感和幸福感不斷增強,等等,都是推行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帶來的良好效果。從教學成績方面來看,近兩年的小學和初中學科優秀率和升學率,農村學校在逐步攀升,甚至有些學科合格率已超過城區學校。當然,根據我區的實際情況,完全實現城鄉教育均衡發展這一目標還需要一段時間,農村學校教育資源的短缺問題、家長對學校教育的認識問題和家庭教育問題等都有待解決。
記者:在災后重建的同時,武都區對學校布局進行了調整,調整后的學校布局情況如何?還存在哪些問題?
李紅軍:武都區學校分布的特點是農村學校數量多、分布散,要想把所有的學校都建成現代化的標準示范性學校,這是不現實的。我們按照先建后撤、逐步推進的原則,把原有的538所學校調整成了211所,撤掉了分布零散的村學、教學點,并入到人口相對集中的完小及中心學校。從我區人口分布和變化情況來看,這一措施比較符合發展需求。但同時又形成了新的問題,如撤掉一些小規模的教學點和村學就會出現服務半徑內低齡兒童上學難的新問題,就有可能出現適齡學生流失的現象,因此,我們沒有完全撤并這些學校,而是適當保留了低年級個別班級,并開設幼兒班,為山村孩子提供就近上學的方便。
解決好群眾關心的問題才能談發展
記者:我們知道,在很多城市的市區、城區,由于歷史原因,有部分學校擁有優質教育資源,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上這樣的“重點”學校。因此,出現了擇校熱、大班額等現象,武都區城區學校也可能面臨著這樣的問題。你們是如何有效解決這一問題的?
李紅軍:這種現象在城區尤為突出,我區城關中學就曾有一個90多人的班級,70~80人的班級很普遍。這些“大班額”現象,曾一度引起家長和老師的擔憂。本學期,我們對城區各學校進行了重新分班,要求每班學生人數控制在60人以內,并落實了有關負責人的學籍管理責任,比較有效地制止了學生盲目轉學、擇校的現象。同時,我們還采取了城區學校劃區域招生,對外來務工人員和農民工子女入學登記造冊,嚴格轉學手續,加強學生信息數據庫監測,有效管理學生流動問題。例如,我們利用數字校園網學生信息數據庫來管理學籍檔案,每一個學生的學籍變化和流動情況,都能得到監測。對農村學生進城上學的,我們要求學生提供住房、戶口、監護人情況等六個方面的信息材料,材料齊全的才準予報名注冊,這些措施有效遏制了農村學生盲目進城擇校的現象。
記者:近一段時間以來,幼兒入園難、入園貴的問題成了社會關注的熱點。武都區是否也面臨著這樣的問題?在學校布局調整過程中,武都區是否對幼兒教育發展做了規劃?
李紅軍:武都區現有各種形式的幼兒園63所,在園幼兒9996人,幼兒入園率達到61%。但從幼兒園規模來看,城區僅有2所公辦幼兒園,與當前社會發展和城區內現有人口數量極不相稱,民辦幼兒園的管理還需要規范化。在布局調整中,我們把原有撤并的學校校舍加以維修,用于開辦農村幼兒園,要求上規模的小學附設幼兒園,并規劃在東江新城區、鐘樓灘開發區和江南新區各新建一所公辦幼兒園,滿足城區幼兒入園需求。
記者:對發展學前教育有什么新舉措或新思路?
李紅軍:按照《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精神,我們正在加緊制定我區的《教育中長期發展規劃(討論稿)》,發展學前教育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今后,我們將在新建幾所公辦幼兒園的基礎上,鼓勵有能力、有資質的社會力量創辦幼兒園,并把這些私立幼兒園全部納入我區民辦教育的管理范圍,在辦學資質、收費、幼兒保育、幼兒綜合能力發展、幼兒教育課題研究和幼兒園安全管理等方面進行指導性管理。同時,我們還計劃成立相應的學前教育管理機構,對農村私立幼兒園、農村學校附設幼兒園、城區私立幼兒園、城區公立幼兒園進行分類管理,對幼兒園園長、保育員進行業務知識和安全管理培訓,形成學前教育發展的良好局面。
用創新思維推動教育發展
記者:武都區推行的校長競爭上崗制可以說是教育管理上的一大創新,請問這一制度是基于一個什么樣的思路而開展的?當時是不是很有壓力和阻力?
李紅軍:我區在全市范圍內率先推行校長競爭上崗制度,當時我剛任教育局局長,頂著許多壓力,讓全區90所中小學校長競爭上崗,通過競爭,一下子就把原來49位校長從崗位上換了下來,心理壓力真不小。
總體思路就是“辦好學校,先選好校長”。我們通過“組織報名、資格審查、筆試、競職演講、考察了解”等環節,在300多名競聘者當中先后兩批選拔出了90名優秀的中青年教學骨干,并聘為校長,這在區教育歷史上還是少有的。
記者:這一制度實施已有幾年時間了,現在看來,效果如何?還存在什么樣的問題?在這一制度上還有什么樣的創新思路?
李紅軍:校長競爭上崗制是我區教育史上最大的一次人事制度改革,從這幾年的發展情況來看,這項工作是很有成效的。首先打破了校長的終身制,取消了中小學校長的行政級別,推行了“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用人機制,極大地激發了我區教育的活力。當然,在校長工作和學校發展的考核評價機制方面還不完善,我們也正在研究解決的方案和辦法。
今后,在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中,我們正在計劃嘗試一種管理和培養并用的新模式,就是在學校管理人員的聘任與考核過程中,采取“制度上管理”和“能力上培養”的模式,不但要做好人才的選拔,還要做好人才的培養。通過這一模式,做到教育管理后備力量的培養和人才庫的建設,如果能成功的話,這也將是一項管理創新成果。
記者:如果其他地區要借鑒這一創新做法,從你們的實踐經驗來看,你認為如何才能有效地保障這一制度順利推行?
李紅軍:要做好這項工作,最重要的要有當地黨委、政府的幫助和支持,形成政策依據和后盾力量,全面排除行政權力的干預,解決一些人為的制約性因素,給教育部門形成權威保障。當然還需要操作單位激流勇進的銳氣、一股勁兒干到底的“牛”氣和大干特干、不畏干擾的勇氣。但最重要的是要慎重制訂方案、嚴謹操作程序,考核評價公正,制度體系科學,做到人性化管理。一句話,要開展好這項工作,就不要怕丟了“烏紗帽”,在操作中要有法可依,管理中以人為本。
記者:你前面提到教育創新的問題,請問武都區在教育管理方面有哪些創新點?
李紅軍:說實話,這兩年我們所做的好些工作至少在全市是走在前面的。除了校長競爭上崗制,還有“主題月”和“文化周”等。我就舉一個“聯片教研”方面的例子。
“聯片教研”由教育局教研室組織,在各片區確定一個中心校,然后由這個中心校來帶動整個片區內的教學研究活動。先以學校為“點”開展教研活動,再以中心校為“片”開展教研,最后以全區為“面”開展教研,達到點、片、面的結合。在教學研究中,由中心學校確定教研課題,各學校輪流組織開展,最后在區教研室的統一組織下進行總結。這種活動可以代替教師培訓,就是所謂的“以研代培”模式。這是我區均衡城鄉教育資源、以研代培的創新模式,它不但加深了學校之間教學研究的溝通與交流,還極大地提高了教師的培訓效率。
記者:如果把你們的管理思想上升到理論層次,能不能概括性地闡述一下?
李紅軍:總結起來講,我認為,可以概括成兩點,即管理思想創新和工作思路創新。
管理思想創新體現在管理模式上,如,我們實行局領導包片、干部職工“包鄉聯校”制度,把學校績效與校長、教育局職工、局領導績效相掛鉤,并納入年終考核,強化了管理意識,體現的是服務性管理,責任也更加明確了。對學校領導也一樣,提出相應的目標和責任,各盡其責,最終為學生發展服務。
工作思路創新體現在工作方法上,例如,實行校長述職、學校自評、社會力量考評的辦法,使考評機制有了創新。另外,我們還大膽啟用青年教學骨干為教育管理后備力量,創建人才儲備庫,創新教育系統用人機制。
- 上一篇:廣電局完善廉政管理總結兩則
- 下一篇:在超市實習過后的體會
精品范文
9創新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