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經濟學微觀供需教學探討
時間:2022-08-28 03:14:44
導語:西方經濟學微觀供需教學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西方經濟學是一門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并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基礎性作用的社會學科。對于大學本科階段而言,該課程分為微觀部分和宏觀部分,微觀部分以單個消費者個體、單個生產者以及單個市場為主要研究對象,宏觀部分以國名收入為立足點,研究社會宏觀經濟運行的各種現實問題,如失業、通貨膨脹等問題。其中,微觀部分為宏觀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理論基礎,因此大學生對于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知識的學習,顯得尤為重要。而供需曲線推導,更是微觀部分的重中之重,由此,高校西方經濟學微觀供需曲線推導的教學情況,直接影響著這門課程的教學質量。鑒于此,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和經驗,從該門學科的自身特點出發,分析當前高校對微觀供需曲線相關知識點的教學現狀,并由此進行該部分知識教學思路的新的探討。
一、西方經濟學特點
西方經濟學是對市場經濟體制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剖析,是市場運行機理的機制構建和系統整合。從西方經濟學的邏輯脈絡和知識構架來看,它主要具有以下兩個重要特點:一方面,邏輯性和系統性強。其一,高校西方經濟學一般分為微觀部分和宏觀部分,其中宏觀部分以微觀部分為理論基礎,其知識點結構具有內在聯系和邏輯性,同時微觀部分和宏觀部分具有一脈相承的研究思路,都是以供需研究作為切入點,均以供需均衡與否來衡量經濟運行的有效性。其二,西方經濟學各知識點之間具有明顯的層次性和整體性,研究過程強調從微觀個體到整體市場,從局部均衡到一般均衡。因此,無論是微觀部分的產品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供需分析及其市場均衡,還是從市場看不見的手的有效調節到市場失靈的一系列分析;亦或是宏觀部分的國名收入的決定模型及其實際的宏觀經濟政策分析,還是總需求和總供給及其宏觀經濟的運行問題分析,都凸顯出西方經濟學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邏輯性和系統性。另一方面,數學模型偏多。從總體上看,高校西方經濟學主要涉及產品市場、生產要素市場、貨幣市場、外匯市場等多個領域,其中包含微觀部分的產品供需模型、寡頭市場博弈模型、生產要素供需模型、一般均衡的帕累托模型,宏觀部分的GDP核算模型、凱恩斯消費函數模型、國民收入決定的收入——支出模型、IS-LM模型、總需求——總供給模型、奧肯定律、菲利普斯有限預期模型、經濟增長模型等。正是由于大量的數學模型,造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知識點掌握的片面式、斷節式問題。
二、微觀供需曲線推導教學的問題及誤區
由于高校本科階段西方經濟學知識結構的自身特點,在該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值得改進和正視的問題和誤區,其中對微觀部分供需曲線的推導過程尤為明顯。一方面,該部分教學過程就模型講模型,不注重模型內在的有機構成。以需求函數的分析的過程為例。西方經濟學中指出,影響商品需求數量的因素包括商品自身價格、消費者收入水平、相關商品價格、價格預期、消費者偏好等。為了便于研究,本科階段西方經濟學將商品價格P作為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從而建立需求函數,(為大于0的常數)。然而,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忽視對需求函數中的參數進行分析,實際上,該參數反映的,就是在建立需求函數是所忽略掉的除商品自身價格以外的其他要素,諸如消費者收入、相關商品價格、價格預期等。理解這一點,對于后面學習需求量的變動和需求變動具有深刻意義。需求量的變動指由商品價格變動引起的需求數量的變化,是在一條需求曲線上的變動,而需求的變動是指商品價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引起的需求數量的變動,是需求曲線的平移,也即是參數的變化,導致的截距的變化。另一方面,該部分教學過程以單個模型和知識點的講解為主,而忽視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以西方經濟學中關于供給定義的分析和供給曲線的推動為例。首先,西方經濟學認為,所謂供給,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生產者在各種可能價格水平下愿意且能夠提供的產品數量。其中“能力”、“意愿”是構成商品供給的兩個必要條件;同時,西方經濟學對于供給曲線的推導,分別通過教材的第四章生產論、第五章成本論、第六章完全競爭市場三個章節內容進行。然而,在對供給曲線推導的教學過程中,常常會出現,教學思路不清晰,對三個章節知識點的布局意圖和邏輯不明確,容易造成就單個模型和知識點講解為主,形成學生學習知識點的片面化和斷節化。事實上,教材中第四、五、六三章內容的安排和布局,正是源于教材對供給定義的“能力”和“意愿”兩個核心方面的描述,其中第四章生產論和第五章成本論,分析的就是生產者生產產品的“能力”,而第六章所重點分析的利潤問題,正是生產者進行產品生產的“意愿”。
三、教學思路新探
西方經濟學是強調市場的資源配置基礎性作用的學科,其體系的構建具有較為完善的邏輯性和系統性,因此,在該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須注重知識點之間的相互連接和框架構建,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西方經濟學的知識系統。特別是對于供需曲線推導過程的教學,更應強調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和系統性。因此,在進行實際教學之前,就應該從“需求”和“供給”兩個概念入手,讓學生明確,供需曲線的推導就是基于需求和供給概念中強調的“意愿”和“能力”。其中對于需求曲線而言,“意愿”用無差異曲線表示,“能力”則用預算線進行描述;同樣的,對于供給曲線,其“能力”則需要用生產函數和成本曲線兩個知識點進行分析,“意愿”則用利潤大小進行詮釋。
參考文獻:
[1]蔡秀玲,鄧春寧.關于西方經濟學教學改革中若干問題的思考[J].福建論壇,2007(6).
[2]樊士德.我國高校西方經濟學教學方法新論[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12(2).
[3]劉旺霞,夏力.西方經濟學教學方式方法及改革研究新進展[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5(1).
[4]李剛.西方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J].教育與現代化,2009(3).
[5]高鴻業.經濟學基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14.
作者:張鵬飛 單位:貴陽中醫學院
- 上一篇:西方經濟學參與式教學研究
- 下一篇:政治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