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關系學課程改革探索
時間:2022-11-29 10:30:19
導語:公共關系學課程改革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引言
2014年,教育部明確提出有50%的普通高等學校將逐步向應用技術型大學轉變。桂林航天工業學院(以下簡稱桂航)積極響應,率先加入全國應用技術大學(學院)聯盟。課程開發和創新是學校和教師的立身之本,因此,高校轉型路線確定后,課程的改革就成了關鍵。公共關系學作為桂林航天工業學院自治區級精品課程之一,在應用型課程改革的大趨勢下,以桂林多家企業為實習場地,將“空乘之星大賽”“山水文化節”等大量實踐項目帶入課堂,為課程提供了真實的教學環境,積極地探索產學研相結合的應用型課程教學模式。
二、公共關系學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課程改革是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要推動教育的產教融合,一方面推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應用型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另一方面推動專業設置、課程內容、教學方式與生產實踐對接。從教育的發展來講,課程的改革是教育的必然趨勢。新技術的發展、高校的擴大招生,都給普通高校的人才培養帶來巨大的挑戰。新形勢下,高校教育必須改革,而教育改革的根本就是課程的改革。目前,傳統的“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理念仍根深蒂固,應用型課程建設大部分重視形式,學生并未從中真正受益,距離職業所需要的能力還有一定的距離。(二)公共關系學傳統課程體系不能滿足需要。公共關系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當前大部分高校公共關系學課程結構大同小異,課程組成都是以理論為主的傳統形式,在課程最后階段開展實驗課。教學方式采取情景模擬、案例分析等形式,然而,這樣的課程體系屬于培養學術研究型人才的方式,并不能滿足當前學生能力培養的需要,原本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最終也變成了“黑板公關”,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教師講得多,學生做得少;務虛的多,務實的少。應用型課程的改革,必須打破傳統的課程體系結構,進行重組和創新,實現“教、學、做”的一體化。(三)師生教學觀念急需改革。教學的前提是學生要知道自己為什么學,教師要知道自己為什么教。部分學生認為公共關系這門課程與自己所學習的專業關系不大,比如空中乘務專業學生認為他們最重要的是民航專業知識,如客艙服務技能、空乘禮儀等,公共關系學學習不會影響到他們對本專業知識的學習,因而忽略了知識的前瞻性和延伸性。教育改革要從改變學生和教師的觀念開始,教師要知道課程設置的真正目的,最終讓學生真正變成學習的主人,由被動變成主動,讓教師成為學習的主導,培養出適應時展的應用型人才。
三、公共關系學課程改革的具體做法
應用型課程的建設應該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中心,課程設置符合社會需求,實現真正的跨界融合、理論聯系實際。公共關系學的課程改革總體思路是課程開設前,先由教研室和授課教師確定一家企業作為校外的實訓基地,與基地共同商討公關項目,然后將項目帶入課堂,在課堂上根據項目指導學生完成《策劃書》《活動方案》《活動分工》等。課程的實踐階段安排學生到實訓基地完成項目具體操作,最后提交報告,由授課教師根據平時表現和報告評定學生的課程成績。(一)選定實踐基地和項目。應用型課程改革離不開產業的支撐,產學融合的實踐性課堂一定要有合適的場地和項目。目前,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桂航公共關系學教學團隊選擇與桂林大地公共公司、桂林萬達有限公司、桂林東西巷有限公司、桂林草坪小鎮等合作,建立學生實踐基地,與基地保持長期友好的合作。先后聯合舉辦了多屆“空乘之星大賽”和“山水文化節”“中國旅游日”等活動,綜合多方面考慮了可操作性、安全性、現實意義等。(二)制定合適的教學計劃。應用型課程改革的首要步驟就是課程的分解與重組。傳統的理論型教學計劃和“理論+實踐”型的教學計劃已不適用,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應當穿插進行,實踐課的比例至少達總課程的三分之一,以業務能力的培養作為課程的主要目標,并以通過學生掌握知識和操作能力來評定成績代替傳統的考核方式。邊學邊實踐,將工作任務課程化、教學任務工作化,形成新的課程體系。當然,項目的開展還要考慮各學科之間的聯系和共享等問題,如圖1,以“空乘之星大賽”為例,將學科體系進行分解,然后重構行動體系,使課程之間不脫節,相互支撐,為專業技能的培養服務。(三)組織公關項目實踐。應用型課程改革并不是將課程變成實習,而是在帶有任務的前提下,向學生傳授學科知識,再將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公關關系學課程理論知識仍舊很重要,我們不能忽視,不過改革后的理論知識講解結合實際,強調了公關活動策劃書的制作方法的講解,讓學生實踐、調研并動手完成。如帶有“空乘之星大賽”任務的學生就要完成公關“空乘之星大賽策劃書”“贊助策劃書”等,接著邊學習公關實施的方法、步驟、注意事項,邊讓學生思考并進行任務分工,每個小組承擔活動的一個子項目,討論并列舉活動需要的物品、活動具體的流程等內容。接近課程后四分之一時,組織學生完成項目任務。教師要協助學生完成媒體報道,這樣在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同時,也提高了學校、單位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四)反思與成績評定。活動結束后每位學生需提交一份課程報告,將自己完成任務的情況進行總結,對活動完成情況自我評定;教師根據平時表現情況和課程總結報告評定成績。教學任務完成后,教師應根據教學情況和學生完成任務情況進行自我總結和反思,形成課程總結,在一定范圍內共享課程改革成果。
四、總結
應用型課程模式更注重高校服務社會經濟的功能,提高了學生知識的運用能力,為學生創新創業提供了經驗支撐,為教師提供了廣闊的科研平臺,幫助高校和企業提升了知名度和美譽度。將項目帶入課堂是公共關系學在課程改革中新的嘗試,讓學生在具體的項目驅動下學習,由“讓我學”轉變為“我要學”,由“理論大于實踐”轉變為“知行合一”。然而,改革任重道遠,其中顯露出的問題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和改進,爭取全面提升學生的現場應變能力和開發創新能力,為社會培養優秀的應用型人才。
作者:閆緒 熊越強 單位:桂林航天工業學院航空旅游學院
參考文獻:
[1]吳果林,李修清,廖桂湘.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數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以桂林航天工業學院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5(49).
[2]張莉莉.應用型課程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當代教研論叢,2016(8).
[3]原媛.高職“公共關系”課程項目化改造的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1(6).
[4]張麗娟.提高高職公共關系學課堂教學實效性的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5).
- 上一篇:計算機職業教育教學變革探析
- 下一篇:高職建筑力學課程改革論文
精品范文
10公共衛生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