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體育課程改革實踐探究

時間:2022-08-10 09:19:36

導語:大學體育課程改革實踐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體育課程改革實踐探究

摘要:目的:為響應國家提出的普通高校向應用型高校轉型的號召,大力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要.方法:研究者對大學體育課程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嘗試.將傳統大學體育課學科教學體系進行解構,采用行動教學體系進行重構,在體育課中加入了大量的職業性體育內容,并且對課程教學方法、考核形式等進行了有針對性地調整.結果:經過近十年的課程改革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改革效果,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極大地調動,改革后的大學體育課能為學生的未來職業發展提供良好的職業體能和社會適應力.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行動教學體系;職業性體育;課程改革

隨著新一輪基于應用型本科高校課程改革深入實施,大量適應于現行剛性課程框架的體育教學方式和體育教學行為開始顯得對課程改革的新要求很不適應.齊齊哈爾工程學院是以創辦應用型大學為目標,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職業崗位能力為本位,按五種能力的要求,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育理念來實施的.其在辦學定位和課程建設上有十分鮮明的社會實用性和針對性.在此背景下,研究者立足于本職崗位,以齊齊哈爾工程學院為改革實踐基地,對其傳統的大學體育課程教學進行大膽的改革,打破了原有大學體育課學科教學體系的完整性和邏輯性,以行動教學體系重構體育的知識點和技能點,在實現大學體育課增進學生健康、增強體質、培養學生體育素養基礎上,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適應社會需求的職業性目標,將發展學生的一般身體素質與發展職業特點素質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職業性體育[1]課程改革實踐.

1指導思想

應用型課程明確地提出公共基礎課程要貼近學生專業,為學生的專業服務,為學生未來職業生涯發展服務的原則.在此基礎上,如何能夠使大學體育課實現“雙服務”必定成為課程改革的方向.研究者通過問卷調查,走訪調研、查找資料等方法,獲得學生的需求和專業的需要,最終確定實施職業性體育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職業性體育也稱職業實用性體育,是指適應和發展用于各種職業生產勞動與之相關體能、心理與道德所需要的一種針對性較強的體育活動[2].職業性體育課改恰恰符合應用型課程的特點和要求.指導思想的確定需要各方面不同意見的碰撞,只有在碰撞中才能形成新的火花,達到思路的逐漸清晰與統一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改革者與同行之間、體育教師與專家之間,體育教師與專業之間的探討、交流,甚至是爭論時常出現,當然最重要的是領導、專家的指導與肯定.最終形成統一的課程改革思路.在這種思想碰撞中,研究者逐漸摸索出一套十分有效的實施方法,就是確定課程的方向,確定課程的定位,確定課程實施路徑.在“三定”法論的指導下,逐漸使大學體育改革的理念和思路更清晰、更科學.

2改革過程

2.1明確課程建設方向與目標.依據校情、學情、社情,結合應用型課程發展趨勢進行有針對性地調查與研究.做了大量的資料搜集、整理、統計工作,包括查找相關文獻資料,進行學生問卷調查發放,與專業教師進行訪談,走訪公司企業進行專業實踐調查,體育界同行論證研究,聘請相關專家指導等.經過反復的論證與分析,去粗取精,形成最終明確課程改革的方向與目標.發動全體體育教師利用體育課課內時間向全校上體育課的學生發放了調查問卷2000余份,充分了解學生對體育課的評價、意見與建議;在課余時間又組織體育教師對齊齊哈爾工程學院各系、各專業進行調研,以訪談的形式與專業負責人、專業任課教師進行交流,把握行業、專業對體育的特殊要求;經過與體育教師共同探討,最終確定了體育課要服務學生專業,提供職業所需體能和社會適應力的方向與目標.2.2確定實施辦法.課改目標已確定,那么如何達到和實現目標是關鍵.實施方法多種多樣,是否切合實際,可操作是重點.首先,組織全體體育教師積極進行職業性體育的理論學習與研究.讓每一名體育教師都清楚職業性體育是什么,如何做.再次,通過研討會等形式確定以”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職業導向為課程改革的理念.體育教師通過學習和在教育專家指導下,形成了以工作過程系統化為課程設計原則,以體育運動項目教學為載體,以職業群及健康概念為體育項目分類標準的職業性體育課程體系.接下來改革者對大學體育課的教學資源、教學大綱、教學模式、教學內容、評價體系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和完善.2.2.1完善選課形式.由高校教務部門確定大學體育課選項的時間和班級后,學生自主進行網絡選課.讓學生自主選擇上課時間、自主選擇任課教師、自主選擇體育項目,并且學生可以根據網絡選課實際情況進行體育課現場選課補充調整,實現了大學體育選課公平性和合理性.體育項目方面,體育教研室增加了一些新興體育項目,如輪滑球、珍珠球、飛盤、棒壘球,等.既豐富了體育項目,又極大地調動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其次,將現有體育項目進行細化開發,如將田徑項目分為跳高、跳遠、投擲項目,既解決了項目不足、師資缺乏問題,也滿足了學生的興趣和愛好需要.再次,大力開設體育選修課,以提高班為主,普及班為輔的形式,實現分層教學的目的.解決了學生在教學中出現的“吃不飽”和“吃不了”的問題.2.2.2重新編寫體育教材.根據行動教學體系課程結構和職業性體育的特點,重新編寫應用型本科體育教材,并于2012年出版,經過使用,得到到了大部分體育教師和學生熱烈歡迎.學生反映該教程實用性強,尤其針對職業有相關的訓練內容,對職業體能訓練有極好的指導作用.2.2.3完善教學大綱.在保證體育課基本任務和功能的基礎上,根據職業性體育教學改革實踐累計的經驗,整合資源、反復論證,重新完善了課程教學大綱中的課程培養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法等內容,編寫了更適合高職學生特點的職業體育與健康教學大綱.課程教學大綱完善得到齊齊哈爾工程學院教務部門的認可和批準.教學大綱的完善對大學體育教學改革制度保障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2.2.4改革教學模式及內容.基于學情和社情,依據學生所學專業特點及工作特點,將學生分類為站姿型職業(以站立工作為主)、坐姿型職業(以伏案工作為主)、變姿型職業群(以體力工作為主).又根據健康的理念和體育運動訓練的項群理論,以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3]設計理念將課程分成適應體育、保健體育、休閑體育、社會體育四個學習情境.各個體育項目以體育知識點和技能點載體的形式,根據其具體功能的相似度分別劃分到四個情境當中,進行情境教學.實際體育課堂中完全按照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價的六步法開展教學工作.教學模式和內容的改革最終目的是使體育課更好地為學生專業服務,為學生健康成長服務.2.2.5修.訂考核方式、內容及方案考核方式方面,大學體育課的考核以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國家測試標準為基礎,采取全程考核與期末考試相結合的考核方式.避免了一考定終身的缺陷.并通過與各系專業教師合作,根據學生專業對身體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的不同要求,進行綜合評定.考核內容方面,首先,通過平時測試和期末考核的方式,各體育項目分別考核學生掌握體育與健康的基本知識、技能的水平及對體育鍛煉方法的了解程度.其次,通過與專業教師協作考核學生職業特殊身體素質.再次,通過公共考核學生在運動中的表現,考核學生的職業素養和道德規范.此外,將創新創業能力納入體育考核內容當中.采用課內外一體化考核形式,考核學生在創新創業方面的表現.

3實踐成效

3.1學生體質健康狀況.體育教師經過對體質健康數據的統計分析結果顯示,2008年至今齊齊哈爾工程學院學生的體質健康測試通過率逐年遞增,一次性及格率均在85%以上,最終通過率均超過98%.并且呈現出與學生專業相對應的差異性.表現在站立型職業群學生下肢力量明顯增加,變姿型職業群學生四肢耐力素質提高,坐姿型職業群靈活性增強等.充分說明職業性體育課程改革初見成效.3.2學生運動專項能力.學生通過對各體育項目分項學習獲得相應的體育知識和技能,能掌握兩項以上體育運動的基本技術,有較強的自身保健能力,并且在活動中體現出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社會適應能力,如良好的團隊合作、人際交往能力等.3.3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考核歸納為“兩化”,即出專利顯能力,創新精神可視化;帶公司出校園,創業能力可量化.學生通過參加課內創新活動和課外的實踐活動,其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均有所提升,2008年以來,師生共同開發體育實用新型專利20余項,成立體育相關法人公司2個,創業團隊20個,學生獲得經濟收益近幾萬元.

4結語

應用型課程改革對于每位教師來講是都一件大事,也是一件難事.在改革過程中充滿了艱辛與阻力,機遇與挑戰.改革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常年積累的結果.課程改革的成功與否是要靠實踐來檢驗.學生是否滿意,是否得到了成長是唯一標準.基于以上改革實踐體會,在應用型大學體育課程過程中主要建議如下:首先,課程改革要注重理論學習,以我為主,兼收并蓄.成立學習型組織是課程改革的關鍵,研究者要善于學習,吸納新觀點、新理論,運用到課程改革實踐當中.其次,課程改革要把握科學性、趨向性.改革全過程要立足于科學性,遵循規律性,把握時代性.再次,要保持差異性、批判性的眼光看問題.把創新作為課程改革的著力點.最后,課程改革要始終保持堅持不懈的精神.課程改革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住不理解.始終堅持將課程改革要扎根于基層實踐,為學生服務的理念.

參考文獻:

〔1〕汪濤.高職院校發展職業性體育的理論探索[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01).

〔2〕駱偉,翁惠根.浙江省高職院校“準職業”實用性體育教育的趨向性特征[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6(10).

〔3〕姜大源.工作過程導向的高職課程開發探索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于壯 單位:齊齊哈爾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