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教學做與思融合路徑
時間:2022-08-17 11:28:11
導語:小學科學教學做與思融合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小學科學有著科學啟蒙作用,對學生今后對科學的喜愛和探究有深遠的影響。把“做與思”有效地融合,能夠讓學生做中有思,思中有做,培育學生的科學素養。文章分析了“做與思”融合的重要性,探究了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做與思”有效融合的策略,旨在促進小學科學教學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科學;做與思;有效融合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著著名的教學做合一思想,注重去做的同時也積極鼓勵學生在學習當中去思考、去探索、去實踐,在做的過程當中去思考和挖掘知識。小學科學本身就是一門注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學科,因此在小學科學課堂當中,教師要把“做與思”有效地融合起來,讓學生在做中思,在思中做,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科學知識,培育科學精神,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
一、“做與思”融合的重要性
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推進,促使現代教學方法不斷應用到教學當中,促進了教學模式的變革。為了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課堂知識的有效運用,教師要善于運用合作探究、模擬展示等教學方式來提高小學科學的教學效率,用科學客觀的方法來收獲知識。在這一過程中,“做與思”的有效融合是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做與思”就是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去做、去思,做中體現著思,思中體現著做,把做和思進行有效的融合,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小學科學與小學其他學科不同,不同處是小學科學需要運用多種實驗來把復雜的、難以描述的自然變化用做實驗的方式呈現出來,讓教師從大量的講解當中突破出來,通過做實驗把科學現象直觀地展示在學生的面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最大限度地體會到科學的神奇,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在小學科學課堂,做實驗可以幫助教師進行多方面的交流,發展學生的多重思維。“做與思”能夠改變傳統的課堂環境,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驗課堂的精彩呈現能夠打破課堂的沉悶,讓課堂變得活躍,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教師要重視在小學科學教學當中把“做與思”進行有效的融合,加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增強學生的深度思考和科學思維,調動學生對科學探索的熱情[1]。“做與思”的有效融合,有利于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自主探索,增強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科學素養,促進小學科學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做與思”有效融合的策略
(一)善于創設教學情境
小學科學教學需要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研究,深刻體會教學目標的深刻意圖,挖掘教學內容的深層內涵,根據小學科學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情況,設計出更符合學生認知的科學教學活動。小學科學的教學通過創設教學情境,能夠更好地把“做與思”進行融合,啟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做與思。創設教學情境對于小學科學來說具有比較顯著的作用,讓學生能夠更加積極地學習科學知識,豐富課堂形式,營造出積極向上的課堂氛圍。小學科學這門學科本身就具有比較豐富的情境,教師要善于挖掘,可以借助多種方式來創設小學科學的教學情境,來促進“做與思”更有效地融合。比如通過實物的展示來創設教學情境,通過案例的引導來創設教學情境,利用多媒體技術來創設教學情境等,教師還可以通過設置精心的科學問題來為學生創設一定的情境,從問題當中引發學生的思考,并進行科學知識的實驗探究,這樣能夠讓學生更有效地進行科學知識的學習,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二)加強多媒體技術的運用
現代信息技術具有強大的視聽功能,應用到小學科學教學當中,能夠通過視頻、圖片、音頻等,有效增強小學科學教學的趣味性、便捷性、可視性,讓課堂的科學內容變得更加豐富,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提高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多媒體技術與小學科學的結合,能夠打破科學學習內容的時空限制,跨越科學學科的宏微觀,直觀呈現客觀事物的情況,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能夠有效打破傳統教學方法對小學科學教學的諸多限制,讓科學學習能夠更好地完善“做與思”的融合。通過多媒體生動、直觀地呈現出科學知識以后,教師要提出深層的問題讓學生去思考和探究,并能夠借助多媒體指導學生進行相關的科學實驗操作。教師可以利用課件把科學知識具體呈現給學生,有助于學生直觀地理解。運用多媒體技術能夠把小學科學實驗的過程和結果利用模擬技術展現出來,讓學生能夠對整個科學實驗有更加全面、具體的了解,從中可以發現自己在實驗過程中的不足。當小學科學教學當中的一些實驗不具備實際操作條件時,教師通過多媒體技術能夠把實驗進行模擬處理,依據小學科學課程的內容盡可能構建合理的實驗課堂,最大限度地使科學實驗教學環境更真實,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神經,增強學生的動手操作意識,讓學生的思考力得到激發。在運用多媒體技術過程中,要盡可能使其音視頻和圖文等信息用動態和靜態的方式結合起來,這樣動靜結合的方式更有利于“做與思”的融合,能夠激起學生去做去思的意識,讓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致更足,使他們能積極參與到科學教學的課堂中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考力、觀察力、自主解決問題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三)開展小學科學合作學習
為了更好地把小學科學中的“做與思”進行融合,教師在科學課堂可以應用合作學習模式。教師要加強合作學習方式的多樣性探究,靈活運用到小學科學教學的過程中,增加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在應用合作學習時,教師要根據科學教學的內容、學生的情況、上課的狀態,精細合理地安排,使合作學習能夠達到更好的效果。在進行合作分組時,教師可以打破常規,對分組進行調整,便于學生更好地探究科學知識。在合作探究過程中,教師根據科學教學的內容,運用實驗器材引導學生,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實驗,讓學生盡可能地挖掘自己的潛能,對科學有更進一步的認知。在此過程中讓學生能夠形成獨特的見解,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讓學生在做科學實驗的過程中提升思考能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合作能力。在進行合作學習當中,“做與思”能夠幫助學生及時發現問題,有效彌補自身的不足,學習同學的長處,互相促進共同進步。在潛移默化中提高科學思考能力,增強科學實驗的操作能力,提升小組合作探究的水平,促進小學科學教學質量的提高[2]。
(四)促進科學和生活實際的聯系
小學科學的知識和生活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實踐性比較強,在科學的教學當中,教師要善于把生活的元素融入其中,將科學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設計得更加生活化,補充和延伸科學教學內容,讓學生通過實際的生活能夠更快、更好地理解科學的知識,提升對科學的認知。讓學生能夠把科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使科學教學的實際應用效果更加顯著,促進學生“做與思”在實際生活當中的運用。但是在設計生活化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對生活的認知及生活的環境等有差距,教師要綜合考慮學生的個體情況,讓教師的教學變得更有針對性。對于生活認知能力比較強的學生,教師在科學教學當中可以讓他們引導小組自主進行科學實驗方案的設計,在進行科學實驗操作的過程中發揮引導作用,增強小組合作的能力,促進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發展,加強多元思維活動的形成。比如在學習“聲音的傳播”時,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好實驗的材料,如水、袋子等,讓學生進行自主科學實驗的設計,實驗的目的在于證明聲音在固體、液體、空氣當中傳播的差異性。為了更好地呈現科學實驗的設計方案,小組進行了比較嚴謹的思考,力求在科學實驗當中更好地呈現實驗的效果。對學生這樣的設計教師一定要給予積極的表揚,學生自主設計的實驗既能夠加深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認識,又能密切聯系生活的實際,讓科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知識很好地結合起來,促進學生“做與思”的有效結合。通過科學實驗的方式不斷加強科學教學的生活化,將小學科學與實際生活更好地聯系起來,能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提高科學教學的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五)增強科學教學的互動
教師要注重科學教學當中的有效互動,師生之間的互動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是引導學生有效學習科學知識必不可少的要素。師生之間在互動過程當中都能夠提高科學課堂的“做與思”,教師把“做與思”的融合運用到科學的教學當中,學生則把“做與思”的融合有效地實現在互動當中。師生互動能幫助教師及時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更全面、具體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在互動當中能夠引導學生的學習狀態,還能根據學生的反饋對教學方法進行及時的調整。學生通過和教師的互動,能夠更好地理清學習的思路,找到學習中的問題,在教師的點撥下能夠更好地感悟科學知識,加深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讓師生之間在良好有效的互動下都能夠得到進步。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能夠讓科學知識的學習充滿活力,在學生之間共同思考共同研究的過程中,讓科學知識更加生動和豐滿。在科學實驗操作中要充分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在親自動手實踐當中引發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思考,在思考當中獲得更多的實踐體驗,從而在學生互動當中實現“做與思”的融合[3]。
三、結語
小學科學教學需要把“做與思”有效地融合起來,這樣才能讓學生從中更好地學習科學知識,增強實踐動手能力,提高思考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在教學當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教學情境,加強多媒體技術的運用,開展合作學習,聯系生活實際,增強互動等,來提高“做與思”的融合,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曾瑞芳.小學科學教學中“做與思”有效融合的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18(10):70.
[2]蘇丹丹.淺談小學科學教學中“做與思”有效融合的策略[J].讀書文摘(中),2019(2):178.
[3]楊峰.小學科學教學中“做與思”有效融合的策略[J].小學生:多元智能大王,2019(2):55.
作者:張繼合 單位: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實驗學
- 上一篇:民國中醫藥期刊內容及學術特點
- 下一篇:金融保險支持對農戶增收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