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中醫藥期刊內容及學術特點

時間:2022-08-17 11:26:42

導語:民國中醫藥期刊內容及學術特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國中醫藥期刊內容及學術特點

民國時期是中醫學由傳統向現展的關鍵時期,也是中醫學發展的艱難時期。西方醫學的傳入及以教會醫院為主體的西醫院在中國的穩步發展,對傳統中醫產生了巨大的沖擊。而余云岫“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之障礙案”[1]282的提出,更是讓中醫學面臨生存危機。面對內憂外患,中醫界有識之士奮起抗爭,他們創辦中醫藥期刊,以此為陣地,積極捍衛中醫藥學術,為中醫藥發聲。在民國時期廣東地區創辦的中醫藥期刊中,《杏林醫學月報》是出版時間最長、出版期數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刊物,在廣東中醫藥刊物中具有代表性,也是研究中國近現代中醫發展史的重要史料文獻。

1《杏林醫學月報》概述

《杏林醫學月報》在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時任校長陳任枚先生支持下創辦,由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杏林醫學社負責,社址在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內。1929年1月創刊,出版至1937年7月,每月1期,除了1929年2月、12月因故停刊外,共出版了101期。初期創辦人有馬蔭遐、陸益三、江堃、張階平、徐祥云、李鳴始,均為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首屆畢業生。1930年1月始,刊物主編由張階平、江堃擔任。《杏林醫學月報》創辦于中醫藥危難之際,秉承杏林醫學社“改良國藥,改進國醫,融貫古今,溝通中外”的宗旨,辦刊志在“研究我國醫藥之實用,宣傳我國醫藥之文化,介紹醫藥學說,交換醫藥知識”[2]。正如發刊詞中所言,“本報之設,實為我新中醫界之喉舌……普及教育,提倡社會之衛生,改制藥劑,挽回利權之外溢,尤當與中西醫學先進之士,共同研究也”[3]9-10。《杏林醫學月報》出版時間長、期數多,“神交千里,聞名遐邇,立論穩重,內容豐富”[1]372,成為20世紀30年代中醫界重要的學術和輿論陣地。

2主要內容

《杏林醫學月報》內容豐富,從第12期開始設置欄目,基本固定為社論、評論、論壇、辯論、言論、研究、學說、釋古、辨古、考據、討論、驗方、方劑、藥物、專著、醫案、衛生、常識等。期刊欄目能夠展示期刊的總體結構,幫助讀者快速了解其辦刊思路,體現其學術價值。根據報道內容,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類。

2.1時事評論類

時事評論類欄目主要有社論、評論、論壇、辯論、言論等,收錄中醫藥界同仁關于中醫學現狀和發展的探討、中西醫學比較及政府關于中醫政策的評論。如余錫亨發表《中西醫藥潮之評論》、梁長榮發表《論教育部取締國醫學院》、盧朋著發表《論中醫勿失其故步》、鄧鶴芝發表《漢醫式微之原因及其今后之認識與努力》等。

2.2學術探討類

學術探討類欄目有研究、學說、釋古、辨古、考據、討論等,既包括理論學說、經典釋義、文獻研究等理論研究,也包括疾病臨床診治、個人臨床經驗等臨床研究。理論研究如《論人身之火》《風雨與疫氣之關系》《論溫病之源流》,臨床研究有《黑熱病證治指南》《厥證辨》《論肺癆之原因》《治汗概論》,其他還有《論王清任醫林改錯》《醫學大辭典手少陰與手厥陰條下更正》等。

2.3方藥研究類

方藥研究類欄目有驗方、方劑、藥物等。這類欄目有對單味藥物的研究,包括藥物名稱、科屬、性味、功效、用藥宜忌,如《茯苓新研究》《垂絲柳解》《荊芥治產后痙厥》《續隨子(一名千金字)治水腫之宜忌》《萊服之功用》,也有對驗方應用及藥物匯編整理的研究,如《方劑學之系統及其編纂與研究之方法》《辨養陰清肺湯之利弊》《經驗生草藥性》。

2.4專著醫案類

專著醫案類欄目有專著、醫案,提供豐富的醫家專著和醫案的連載,以期促進中醫藥學術交流。如盧朋著《中國醫學源流略述》、李健頤《鼠疫新篇》、張確余《研究風寒溫筆記》《傷寒方證對參》、陳應期《醫學實錄》等。其中部分專著,如盧朋著《中國醫學源流略述》、李健頤《鼠疫新篇》均是在期刊首發后,才出版單行本。2.5衛生保健類衛生保健類欄目有衛生、常識,主要為大眾提供衛生保健科普常識,如《談談齒牙衛生》介紹刷牙的重要性、牙粉的選擇及漱水的改良,《食物相犯與宜忌之認識》介紹食物搭配食用的宜忌等。

3學術特點

3.1學術內容豐富

《杏林醫學月報》以刊載學術論文、醫籍連載、醫案專欄等方式執守中醫、學術匯通。據統計,1929年1月-1937年7月共載文1402篇[4],學術探討內容豐富,既有中醫發展方向研究、經典著作闡發、中醫臨床診治、方藥探討,也有中西匯通探討。專著連載、醫案專欄更是薈萃了當時諸多著名醫家的臨證經驗,如陳應期《醫學實錄》、陳漁洲《藻潛醫案》、李秋銘《存本草堂六科方案》等都是連載較完整的醫案。為《杏林醫學月報》撰稿的多為省內外知名醫家,如張錫純、陳應期、陳漁洲、陳芝高、鄧靖山、何奎垣、劉琴仙、張恭文、張確余、梁長榮、李健頤、李秋銘等[4]。其中梁長榮、李健頤為福建人,張錫純為河北人,余者皆為廣東醫家。另外,撰稿較多的還有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的教師,如盧朋著、甘伊周、梁翰芬等。眾多名醫的撰稿,保證了本刊較高的學術水準。

3.2探討中醫科學化

面對西醫的沖擊,不少醫家意識到中醫必須與時代接軌,如果不加以革新,中醫將面臨更大的危機。他們大力倡導中醫科學化,《杏林醫學月報》刊載了許多倡導中醫革新及匯通中西醫的文章。梅永茂撰文《中醫界今后應有之覺悟》,認為中醫藥在危機之時,亦是中醫的絕好教訓,今后需“刻勵求進,漸趨于科學之軌道”,并指出中醫最少須有以下之覺悟,“1闡明古書精義,2科學化,3證諸實驗,4歸入教育系統,5新的建設”[5]。譚活水在《今后中醫應走之途徑》提出,中醫科學化應從幾個方面著手:人體解剖宜實習;人體生理宜實質化驗考征;衛生新法宜實施詳究;病理解剖宜以動物實質試驗;藥理宜透解方可授服;診斷法宜參用機械;處方用藥宜審慎將事[6]。張恭文連載《中西合璧實用生理學》一文,從中西匯通的角度,將西醫的解剖位置及生理構造與中醫生理功能相結合,闡述了五臟六腑之生理學。

3.3記錄中醫藥界抗爭資料

1929年2月,南京國民政府通過了余云岫等提出的“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之障礙案”及消滅中醫的六項措施。《杏林醫學月報》隨即在3月第3期發行特刊《特載醫藥潮中之呼聲》。主編馬蔭遐、張階平分別撰寫文章《寫在全國中醫藥界一致反抗中央衛生會議議決廢止中醫藥案之呼聲之前》和《寫在全國中醫藥界一致反抗中央衛生會議議決廢止中醫藥案之呼聲之后》。特刊還詳細刊載了全國醫藥團體代表大會紀、各代表赴京請愿情形、全國醫藥代表會請愿團之報告,及上海中醫藥團體之通電、廣東新中醫學會通電、中國醫學會通電等來自全國各地醫學會、醫藥團體的通電宣言,表達了當時中醫藥學界維護中醫的強烈意愿,掀起了奮起抗爭的輿論熱潮。1929年3月,南京國民政府又通令,要求中醫學校等組織一律不得稱醫院、學校,而改稱醫室、傳習所。布告發出后,《杏林醫學月報》即向教育部蔣夢麟致電:“南京教育部蔣部長鈞鑒,部令中醫學校為傳習所,實為毀滅國粹,揚西抑中,懇即收回成命!”[3]208同時發表《本社重要宣言》,刊登廣東中醫藥團體學校聯呈教育部電、浙江中醫專門學校致各醫藥團體電、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學生會致全國醫藥團體總聯合會電、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學生會致國府蔣主席電及各團體的宣言。1933年6月,時任行政院院長的提議廢棄國醫國藥,凡屬中醫不許執業,全國藥店限令歇業等,引發了廢止中醫的激烈爭斗。《杏林醫學月報》陸續刊登《駁廢止中醫藥的謬論》《中政會主廢國醫藥后》《對日本獎勵栽培漢藥與氏廢除中國醫藥之感言》《對氏廢除國醫藥之評議》等評論文章,對的提議予以駁斥。《杏林醫學月報》忠實地記錄了民國時期中西醫學的碰撞和中醫存廢之爭,同時發揮期刊的喉舌作用,為中醫藥抗爭積極發聲,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3.4記錄醫政新聞

《杏林醫學月報》從第25期開始,陸續刊登中央國醫館籌備情況,中央國醫館組織章程草案、理事會章程草案,中央國醫館宣言,中央國醫館發起人名錄,中央國醫館組織章程及理事會章程,及中央國醫館的醫令等,對中央國醫館進行了詳實的報道。《杏林醫學月報》第65期登載《蘇省頒行中醫暫行條例》,第67期登載《蘇省取締七十余縣改組中醫謹約同日領證義》,第80期轉載《鄒福松醫師電療誤斃老婦糾紛詳情》及各方報道。這些資料對了解當時的醫療政策和醫療新聞具有重要的價值。

4結語

《杏林醫學月報》學術內容豐富,真實記錄民國時期中醫學的生存發展及中西匯通、中醫科學化等各種思潮的涌現。其辦刊時間長、刊期發行多,且行銷南洋各埠及日本、美國[3]497,影響較大,是研究民國時期中醫學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