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職業體驗及校園勞動教育成效
時間:2022-09-23 08:38:11
導語:指向職業體驗及校園勞動教育成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職業勞動是勞動的主要形式,學校勞動教育應當結合職業生涯規劃,立足校園職業崗位,開展職業體驗勞動。多年來,廈門二中定期開展“無物業周”校園職業體驗勞動,形成了有效的指向職業體驗的校園勞動教育實踐路徑:一是建立長效機制,推動活動開展常態化;二是整合學科資源,有效促進五育融合;三是開展技能比賽,營造優良勞動風氣;四是開展課題研究,助推創新能力發展。
關鍵詞:勞動教育;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體驗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學校教育事業的總目標。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使學校勞動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勞動教育是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的重要載體,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1],加強勞動教育是新時代黨對教育的新要求。中學階段是青少年認知世界、自我提升,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因此,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增強他們對勞動創造幸福的理性認知和實踐自覺尤為重要。職業是勞動的重要載體,學校在設計勞動教育活動時,應當結合職業生涯規劃,整合校內教育資源,立足勞動實踐性的特征,面向真實世界,搭建學生勞動實踐的平臺,幫助學生感性認知各種職業的基本概況。而職業體驗作為提升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的重要方式,也可以讓學生獲得對社會各行各業的認識,尋找自己的職業興趣,培養自己的專長,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和人生規劃。福建省廈門第二中學(以下簡稱“廈門二中”)多年來定期開展“無物業周”校園職業體驗勞動,其設計立足校園崗位,讓學生直接參與職業工作。通過職業體驗,學生了解工作崗位特點和相關行業,掌握勞動技能,逐漸形成職業生涯規劃,為未來職業選擇奠定基礎。將勞動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有機結合起來,拓寬了勞動教育的內涵,是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有效補充。開展校園職業體驗勞動教育,時空受限小,實踐機會多,具有很強的可推廣性和可復制性。
一、指向職業體驗的校園勞動教育內在意涵
(一)以勞養德,培養品德高尚的時代新人
開展勞動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中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應當正確理解勞動是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2],領會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做到尊重勞動,尊重普通勞動者,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的思想觀念[3]。通過校園職業體驗,每位學生深刻認識到每一項勞動的重要性,要熱愛勞動,尊重每一位勞動者;認識到每一個勞動成果都來之不易,要自覺維護他人勞動成果,反對浪費,養成厲行節約的良好習慣;增進對學校的了解,理解每一位員工對他們成長的付出,培育良好師生感情,增強社會責任感和義務感。
(二)以勞增智,培養追求創新的時代新人
勞動是開發青少年思維能力和創造力的橋梁。社會需要創新型人才,學校要重點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思維、創造的能力,充分擴展學生的想象力。通過校園職業體驗,學生能夠掌握相關崗位的勞動技能,增強他們的社會生存能力。學校還可以組織師生開展與勞動教育相關的科技創新項目研究,探究勞動過程中遇到問題的解決方法,在勞動實踐中實現創新。同時,適當的體力勞動可以緩解學生高強度的學習壓力,放松學生身心,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可以磨煉學生意志,提高學生應對挫折的能力,增強他們學習的主動性。
(三)以勞潤心,培養心理健康的時代新人
中學階段,學生學業壓力逐漸增大,學生勞動次數不斷減少、勞動觀念不斷淡化,這對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產生較大沖擊。勞動教育能培養學生寬廣的心胸、樂于奉獻的精神和開拓進取的品質,增強社會責任感,增進學生與外界的情感交流,從而幫助學生形成健全人格。學校在設計勞動教育時,應當從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角度出發,研究勞動教育項目對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引導作用和方式方法,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勞動教育,達到以勞潤心的成效。通過校園職業體驗勞動,學生認識職業,思考未來,增強自我責任感和發展的內動力,不斷增強自信心,防止或減緩自悲心態、懶惰惡習的形成。校園職業體驗勞動也有助于促進個體的情感交流、協調人際關系,進而營造團結協作的氛圍,使學生在和諧友善的環境中快樂成長。
二、指向職業體驗的校園勞動教育實施路徑
(一)建立長效機制,促使活動開展常態化
一是建立活動規劃與落實機制。廈門二中成立學校勞動教育領導小組,健全組織,明確職責;將“無物業周”職業體驗勞動教育活動、“勞動月”勞動技能大賽列入學校年度教育教學工作計劃,有計劃地開展勞動教育。二是建立宣傳學習認同機制。首先,召開專題研討,分析“無物業周”校園職業體驗勞動教育的意義和成效,講好學生在“無物業周”活動中富有教育意義的故事,讓所有師生認同這種勞動教育形式,避免簡單應付、“一陣風”等現象。其次,廣泛宣傳“無物業周”活動中表現突出的學生事跡,充分肯定學生的勞動成果,讓學生及時收到正面反饋,激發學生參與熱情。最后,充分利用“勞動月”契機,通過主題班會、黑板報、年級宣傳欄、集會等方式,宣傳勞動教育的重大意義及成果,弘揚勞動精神,營造良好輿論氛圍。三是建立多元勞動教育評價機制。學校建立校園勞動卡任務制度,設計多樣化的勞動項目,充分給予學生根據興趣自主選擇的空間;規定每學期至少要完成的勞動項目數量和勞動時長,讓學生享受勞動成就感、獲得感;將勞動教育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設計勞動過程及成果評價量表,從勞動成果、勞動技能、勞動態度與習慣、團隊協作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開展評價;實行多途徑評價,將學生自我評價、生生評價與教師評價相結合,將展示評價、分享評價、競賽評價與表彰評價相結合。
(二)整合學科資源,有效促進五育融合
勞動教育能聯結德智體美“四育”,是“五育”的統領,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功能[1]。勞動教育可以錘煉身體,磨煉學生意志,豐富人生閱歷,提升道德水平,增強自我發展的內動力;可以讓學生認識到勞動是創造物質世界和人類發展的根本動力[4],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勞動的過程是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再將經驗轉化為知識的過程,是增進智慧的過程。系統的勞動教育應當整合勞動教育課程、學科課程和勞動主題活動,以達到勞動教育全滲透、增加專業性知識、提高學生勞動實踐能力的要求。在語文、英語、歷史、政治等課程中,教師可以將勤勞、節儉、艱苦奮斗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滲透于教學中,促使學生樹立勞動光榮的價值理念,為勞動教育活動的開展做好鋪墊。物理、化學、生物等課程中,教師要融入實踐創新教育,如分析洗衣服中的物理和化學知識、探討運用學科知識提高生活中某一勞動項目效率等。通用技術、人工智能、信息技術、美術等課程中,教師要著重加強學生的勞動技能培養。
(三)開展技能比賽,營造優良勞動風氣
技能競賽具有展示、選拔、增強榮譽感等功能,可以激發學生參與勞動的動力。學校在開展勞動教育過程中,要重視搭建勞動技能競爭平臺,增強學生競爭意識,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自主學習、自主創新等能力,讓學生在競爭中獲得勞動的喜悅與榮譽。學校將每年的5月定為“勞動月”,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勞動技能比賽,如圖書整理大賽、垃圾分類大賽、書桌整理大賽、洗衣服能力大賽、創意插花大賽、宿舍美化大賽等,并舉行隆重的頒獎儀式,以此展示學生的勞動能力,增強學生的成就感,激勵學生互相比拼勞動技能,促使他們樹立勞動光榮、勞動偉大的理念。
(四)開展課題研究,助推創新能力發展
一是發揮德育骨干力量,調動全體教師積極主持或參與勞動教育課題研究。廈門二中積極借鑒外校開展勞動教育的有效經驗,在學校現有勞動教育實踐基礎上,開展勞動教育課題研究,力求在勞動技能指導、勞動興趣培養、勞動主動性激發、學科融合、勞動教育機制、勞動創新等方面有所突破,提升學校勞動教育水平和成效。二是發揮科技創新骨干教師力量,組織開展與勞動教育相關的科技創新項目研究。校園勞動中存在工作效率低、打掃難的角落、勞動工具落后、管理手段落后等問題,學生通過實踐發現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去探究解決方法、設計新的工具,在勞動實踐中實現創新。
三、指向職業體驗的校園勞動教育實施成效
(一)校園職業體驗勞動教育項目不斷得到豐富與完善
廈門二中充分調動校內食堂、圖書館、油印室、功能教室等各類勞動場地和工作崗位,研發勞動實踐指導手冊,合理分配任務,并配置相應的勞保物資,為學生提供多樣的勞動實踐平臺,踐行多崗位的職業勞動體驗。表1呈現了廈門二中校園職業體驗勞動教育項目。
(二)勞動教育研究成果顯著
在學生層面,學生在勞動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促使他們利用學科知識思考解決問題的措施,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養護綠化過程中,學生發現草地生長狀況不佳,甚至出現大面積死亡現象,學生將這一現象作為課題研究內容,經分析得出兩點主要原因:綠地大型喬木種植過密,導致底層光照不足;物業人員清理枯枝落葉不及時,加重光照的缺乏。在找出主要原因的基礎上,學生建議將喬木下的草地更換為耐陰的灌木。在教師層面,勞動教育科研也是碩果累累。學校各教研組定期開展學科與勞動教育融合專題研討,并開設與之相關的主題觀摩課。學校負責的省級課題“學科融合理念在勞動教育中的應用研究”順利結題;多個與勞動教育相關的市級、校級課題有序開展,教師在學術刊物上發表多篇勞動教育研究成果。
(三)以勞育德作用影響深遠
實行“無物業周”活動以來,學生通過勞動實踐增強了勞動技能,從中體驗到勞動的快樂。學生深刻認識到學校每一個崗位都至關重要,對每一位物業工作人員的態度更加尊敬。學生也意識到每一個勞動成果都來之不易,厲行節約、愛護校園環境成為每位學生的自覺行動。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EB/OL].(2020-03-20)[2021-08-02].
[2]教育部關于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EB/OL].(2020-07-07)[2021-08-02].
[3]魏進平.新時代“勞動”的多維審視[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21(1):1-6.
[4]李玉華,馬心竹,羅聰.基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研究[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2):179-184.
作者:林亞池 陳迪
- 上一篇:新時代職業院校勞動教育開展路徑
- 下一篇:志愿服務與勞動教育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