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
時間:2022-08-17 08:41:29
導語:志愿者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留守兒童群體中所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比如“情感空白”、“情感饑荒”等尤為普遍,追溯根源在其父母身上,父母在其關鍵的成長階段中長期外出務工,對于孩子的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指導和幫助少之又少,導致他們產生“畸形”價值觀。為此在關注加強未成年思想道德教育和價值觀引導上決不能忽視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同時也不可忽視作為農村留守兒童志愿者主力軍的高校大學生。高校志愿者活動在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上的引導和幫扶效果的影響更是需要研究和挖掘的重點。本文著重從農村留守兒童的反饋信息淺析高校志愿者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利與弊。
1農村留守兒童概況
1.1農村留守兒童的定義
留守兒童是指因父母雙方或者一方長期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中的未成年人。農村留守兒童是指家在農村和鄉鎮的留守兒童,占據了留守兒童絕大部分的比重,往往是留守兒童的內在指向,但這是一個誤區。隨著城市化的發展進程逐漸加快,經濟格局的變化,城市人外出打工的數量也越發增多。于是,城市留守兒童數量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農村留守兒童和城市留守兒童由于生活環境的差異會有所不同,農村留守兒童往往會以看電視打發時光,而城市留守兒童大多情況下會去網吧、游戲廳等娛樂場所,農村留守兒童的娛樂設施也不及城市留守兒童,文化、見識、膽量、理想都會有很大差異。
1.2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
在留守兒童的研究中,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和心理問題是最先被引起關注的。心理問題作為諸多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當中最為突出的問題“當之無愧”,該群體父母長期在外務工,家中獨自留下老人和小孩。于是,“隔代撫養”現象在農村普遍存在,留守兒童的諸多需求中只有物質上的需求能在隔代撫養中得到一部分滿足,而精神層面上的需求滿足程度幾乎為零,因此在農村留守兒童群體當中出現了嚴重的“情感饑荒”現象。留守兒童的內心世界被痛苦與掙扎滿滿的占據,在本項目調查當中,有一個留守兒童說道:“我心中所受到的傷害沒有人會體會到的”,在與這個留守兒童交流的過程當中他告訴我們他認為對自己影響最大的是父母,最缺乏的是父母對他的關愛,他住在城市,正在念初中,知道自己的有些行為是犯罪卻放任其發展,只是因為無聊。犯罪的留守兒童在留言中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一種是埋怨的傾述,比如有一個寫道:“為什么我的父母要遠離家鄉,為什么他們從小就不在我身邊,班上的同學爸爸媽媽都陪在他們身邊,我卻只有爺爺在家,為什么會這樣,我到底做錯了什么。”每一個字都十分簡單、樸素,但每一個字又透露出對于父母的深深埋怨,類似這樣的言語在項目調查所收集的問卷中大量存在,大多都是留守兒童群體所寫,他們通過這種方式反映出他們內心的無奈、痛楚。另外一種極端是沉默,他們的問卷都是空白的,他們已經對這一切感到深深的絕望,不想去改變這一切,也許改變不了,于是選擇逃避。根據本項目調查結果顯示:半年內父母回一次家的留守兒童占到所調查人數40.1%,每年年底父母才回一次家的留守兒童所占比例高達42.8%,17.1%的留守兒童父母甚至幾年才能回來一次。這直接導致部分留守兒童上一次見到父母已是幾年前的事情,父母這個概念對于他們而言早已模糊。父母對于孩子們的關注僅僅局限于物質上的,忽略了精神上的關注。相比較而言,精神上的關注對于留守兒童才是其最為需要的,同時也是社會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據本項目統計,82.1%的留守兒童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撫養,17.9%的留守兒童由其他親屬撫養,隔代撫養在留守兒童撫養現象當中居于主要地位,隔代撫養同時帶來一系列嚴重的問題。由于祖輩與留守兒童之間年齡差距過大,這直接導致兩者之間嚴重缺乏溝通,祖輩不能及時了解到留守兒童心理動態。促使留守兒童群體更傾向于將自身大部分情緒埋藏于內心深處,極易養成不良習慣。父母對于孩子的愧疚僅用金錢補償,因此大多孩子零花錢增長速度較快,促使留守兒童群體形成功利主義和享樂主義等不良價值觀,逐漸養成好逸惡勞的不良習慣,直接導致錯誤的金錢主義思想扎根于留守兒童內心。豐厚的物質條件與極其匱乏的精神需求發生嚴重的矛盾,前者易促使其養成不良人生價值觀,后者促使其心理疾病產生。兩者綜合起來發生的一系列不良反應將會導致嚴重的后果——青少年犯罪。
1.3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根源
農村留守兒童一系列問題的實質是社會進步所帶來的負面效應。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化的過程促使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也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也意味著社會成本的不斷增加,社會生活對于農村地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父母為了增加家庭收入,滿足生活日常開支,大多便背井離鄉遠赴城市務工,留下孩子與父母瀆職留在家中。于是留守兒童與空巢老人便出現了,現如今的農村當中只有老人和兒童留在家中,留守兒童由于成長環境的急劇惡化,進而產生一系列問題,在眾多社會問題當中,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成為社會迫切解決的問題。經濟的快速發展并非對社會起到的都是正面積極的影響,往往也會伴隨著一系列負面消極的影響。隨著留守兒童年齡的增長,逐漸成為快速發展的社會化進程的一大主體,其社會化過程的完成與他所處環境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如果所處環境條件缺失或者產生消極影響,都會促使留守兒童社會化出現重大缺陷而無法達到正常的水平。而大學生志愿者無疑充當了農村留守兒童的重要的社會化主體。通過志愿者活動,大學生志愿者成為了農村留守兒童精神的一部分依賴,在他們看來大學生志愿者不僅給他們帶來了學習上的輔導,成為了農村留守兒童的伙伴,而且彌補了社會和家庭給予他們的關心程度的不足,甚至大學生志愿者本身也是大眾傳媒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引導。
1.4農村留守兒童的主要心理健康問題
1.4.1逆反心理強。部分留守兒童往往缺乏安全感,調查數據顯示,留守兒童主要表現為兩大極端,其中一種極端就是對于父母的抱怨,對于社會感到不公。由于其嚴重缺乏心理疏導,在日常生活中極其容易與身邊同學、老師發生沖突。因此,在學校中他們是“小霸王”,經常違反校規校紀、上課遲到、頂撞老師甚至與人打架斗毆。1.4.2厭學、自卑心理嚴重。對于學習缺乏正確的認知,認為學習并沒有什么用處,還不如早點去城里隨著父母務工。部分留守兒童的行為迥異,由于缺乏父母的關心,對學校活動沒有興趣。時常拿自身與他人比較,自卑心理嚴重。在低年級留守兒童中,膽小、課堂不敢主動回答問題的占76%以上;中高年級中,留守兒童學習興趣低,日夜沉迷于網絡游戲,盼望著早日畢業隨著父母務工。1.4.3缺乏溝通,性格孤僻內向。留守兒童父母長期不在身邊,隔代撫養導致溝通困難,當留守兒童面臨困難時因害怕或自閉等各種原因不愿向撫養人求救,長期將導致其患自閉癥,難以走出心中的陰影。1.4.4人際交往關系障礙。大多數留守兒童性格較為怪異,表現出極為偏激、怨世,在其成長過程中缺乏父母對于人際關系的引導,導致其在與人交往的過程當中缺乏禮貌,埋怨父母導致親情缺失。
2高校志愿者活動的形式與不足
2.1高校志愿者活動的普遍開展形式
2.1.1義務支教。高校志愿者們利用自身空閑時間通過學校組織的一系列志愿者活動,自愿去貧困農村地區為留守兒童提供一定服務和幫助。2.1.2主題活動幫扶計劃。高校志愿組織籌劃組織“大手牽小手,愛心伴成長”、“愛心1+1”、“留守的天空不下雨”、“童心圓”等系列主題活動,在節假日期間開展歌舞等形式的活動,以彌補農村留守兒童父母不在身邊的不足,在節假日期間給農村留守兒童帶去關懷和溫暖。2.1.3捐贈圖書等物資。為減輕農村留守兒童在學習資源上的負擔,減少其學習開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讀書難”的問題以及開拓農村留守兒童的視野,打開留守兒童的心靈世界,高校志愿者們開展募集圖書活動,為農村留守兒童建立“愛心書屋”等。2.1.4建立心理輔導檔案。高校志愿組織在專業老師、從事心理教育學工作或者是心理教育學專業的學生利用相關的心理學知識,在與農村留守兒童的日常接觸中記錄其心理發展狀況,建立個人心理檔案,并根據留守兒童具體的實際情況尋找幫扶措施,潛移默化的幫助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2.2高校志愿者活動的不足
2.2.1高校志愿者活動形式簡單,缺乏長期性、穩定性。高校組織的志愿者活動形式多為在留守兒童家中輔導孩子學習,這些活動不能滿足當下目標群體的需求,留守兒童需要的不僅僅是功課上的輔導,更需要心靈上的輔導。而且該類活動不能將其在大學中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加之現在的大學生志愿者活動形式多為“流動式”,輻射范圍僅限于學校周邊地區,缺乏長期且深入的開展志愿者活動。做志愿者活動,想要取得一定成效就必須在某個地區長期的開展活動,缺乏縱向發展。長期扎根于同一地區開展志愿者活動,有利于建立基礎,壯大志愿者組織。2.2.2高校志愿者價值觀扭曲。志愿者服務的突出特點是無償性、自愿性等,對于參加志愿者活動的學生,大多高校對其給予一定的獎勵,例如評優評先,發放榮譽證書等,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們參加志愿者活動純屬是為了得到某些利益,所以有些志愿者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積極性不高,僅僅是以應付的心態去對待。最后導致志愿者自身得不到發展、志愿者活動開展無意義、活動對象得不到幫助等不良影響。2.2.3高校志愿者服務激勵、評價機制不完善。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是一項公益的事業,志愿者在其中并不能得到獎勵,學校作為活動的發起者以及社會應當給予志愿者們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獎勵,提高志愿者工作的積極性。但在現實生活中學校和社會重視物質激勵而忽視了精神激勵或是只強調精神激勵而不考慮物質激勵。兩者應該尋求一個均衡點,最大的發揮其作用。加之多數高校志愿者組織評價機制不完善,對于志愿者的評價傾向于集體評價忽視個人評價,注重活動開展的形式,忽視效益。2.2.4高校志愿者組織自身建設存在問題。高校志愿者活動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協調,在培訓和指導力度上也較為欠缺。大多志愿者組織對于志愿者展開的針對性培訓少之又少,這就直接導致志愿者隊伍出現參差不齊的現象,很多志愿者由于缺乏引導,尚未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部分高校為了自身發展臨時建立志愿者組織,忽視對于志愿者組織的發展、建設,很多組織嚴重不穩定,開展的活動臨時性較強,缺乏穩定性。
3“農村留守兒童”反饋信息分析
(一)高校志愿者大多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充滿愛心、活力,他們更多地關注活潑開朗、與之親近的兒童。在實踐活動中大多留守兒童不愿打開心扉與外界交往,這類群體往往缺少志愿者的關心,留守兒童的社交障礙,使得渴望關愛的他們無法引起高校志愿者的關注。高校志愿者由于缺乏足夠的耐心與之交往,導致這類留守兒童更加難以走出自己的內心世界,讓缺少父母關愛的兒童感受到更深的挫敗感,心理壓力不斷增強,不利于緩解他們的負面情緒。(二)高校志愿者在學習上給予的幫助與農村留守兒童的知識需求呈現出矛盾的局勢。高校志愿者們缺乏培訓和考核,在志愿活動中的行為缺乏一定的科學依據以及缺少系統的知識來輔導留守兒童。對于大多留守兒童而言,高校志愿者所教授的知識難度較大,所以不愿意也很難去接受。加之,志愿者們來自其它地區,有可能聽不懂孩子們口中的方言導致孩子們對其有一種排斥的心理。這就要求高校志愿者們要有更大的耐心,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走進其內心世界。(三)志愿者在一定程度喚起農村留守兒童對父母的思念。高校志愿者們所采取的活動形式一般為溝通,在與留守兒童們談心的過程中勾起孩子對遠在他鄉的父母深深的思念,導致留守兒童心理更加難受。(四)留守兒童對高校志愿者們深深的思念。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隨著活動的結束,志愿者要離開留守兒童回到自己的學校。高校志愿者們和農村留守兒童在一起度過短暫的時間后,彼此都建立了深刻的感情。留守兒童對志愿者們依依不舍,希望以后能夠與其見面或者是再次得到其關注。(五)留守兒童所生活的山區物質匱乏,多數留守兒童對于物質的渴望很強烈。高校志愿者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物質生活提供了幫助,對于農村留守兒童而言,其行為對山區中的留守兒童影響很大,促使農村留守兒童產生“不勞而獲”、“追求物質”的心理。部分農村留守兒童以各種理由博取志愿者的同情,這就導致尚未建立正確價值觀的農村留守兒童樹立錯誤的價值觀,使得貧困地區“等靠要”的思想在農村留守兒童身上形成印記。
4對高校志愿者活動的建議
4.1提升志愿者隊伍素質
志愿者的培訓機制對于志愿者隊伍的壯大尤為重要,選擇適當的培訓機制對于志愿者活動極為重要。可以采取專業技能、素質拓展、科學管理等培訓方法對高校志愿者進行全方面培訓,讓志愿者充分認識到投身于志愿者活動的重要性,強化服務意識、團隊意識,提高志愿者解決問題的能力。轉化志愿者身份,改變以往功利性的參與志愿者活動的狀況,促使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4.2建立完善的志愿評估機制和激勵機制
根據各高校志愿者參與的志愿服務活動以及所取得的效果,建立學生成長檔案并登記于其中,同時可采取“服務時長”登記于全國青年志愿者服務網等方法。國家和企業在錄用人才時應適當參考全國青年志愿者服務網上的學生服務時長以及學生檔案中的服務評價。以“評估”機制促使高校志愿者投身志愿活動,提升高校志愿者服務的積極性以及活動質量。要突出志愿者在志愿者活動中所發揮的作用,從精神上激勵高校志愿者。情感激勵可以促使其相互促進,建立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心的優良人際關系。在進行精神激勵的同時應采取適當的物質激勵,多方面的滿足志愿者,從而提高志愿者的積極性,最大程度的實現志愿者自我價值。此外,要建立科學、規范的考評體系。通過考評體系,將高校志愿者服務與志愿者長期發展相結合,從志愿服務的時間、次數、內容等方面進行量化考核,提升志愿者活動的質量,深化志愿者組織建設。
作者:李玙璠 唐黎 陳晨 向石花 林紅 單位:長江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聶吉波.“留守兒童”犯罪的實證分析[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09.
[2]周清樹,武文超.10歲留守兒童喝農藥自殺引起的思考[J].農家之友,2011(08):49-50.
[3]王小勇.關于構建“留守兒童氧吧”關愛體系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農村教育,2014(03):52-54.
[4]諶明舉.當前大學生志愿者活動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研究[D].武漢:華東師范大學,2010.
[5]陳晨,向石花,林紅,等.高校志愿者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路徑探索——以涪陵區為例[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6(10):100-103.
[6]陳藝.淺談高職院校青年志愿者組織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勞動保障世界(理論版),2013(08):125-126.
- 上一篇:農村留守兒童隔代教育問題探討
- 下一篇:留守兒童權益保障現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