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經歷對高職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時間:2022-03-04 01:49:40

導語:留守經歷對高職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留守經歷對高職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摘要】通過對三個心理咨詢案例的描述與分析,從人際關系、自我評價、性心理、情感依戀等方面來分析留守經歷高職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結果顯示留守經歷對高職學生的消極自己評價、退縮的人際交往、兩極的性心理以及情感依戀問題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同時留守經歷也有助于高職生的獨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關鍵詞】留守經歷;心理健康;個案研究

一、背景提出

在我國社會轉型和城市化進程中,留守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受到社會的關注。隨著時間的推移,早期“留守兒童”已經成長成人。有留守經歷的高職學生在他們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無法得到父母在心理發展和價值觀上的引導,缺失了來自父母情感上的愛和關心,極易產生認識和心理上偏離。已有研究者主要采用統一的心理健康相關量表,從心理學的視角對有“留守經歷”高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安全感、人格特質、應對方式與幸福感的關系等方面進行分析與探討。本研究通過對三個心理咨詢案例的描述與分析,來分析留守經歷對高職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

二、個案概述

個案一小A,男大二,因為馬上專轉本考試深感焦慮前來咨詢。從小父母在外打工,小A和弟弟與爺爺奶奶一起長大,奶奶長期臥病在床,多數由爺爺照顧,爺爺脾氣暴躁。小A從小學高年級就住在附近的自己家里,弟弟也由小A照顧,自己會做飯,做家務等。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小A小時候常常穿的很臟,被同村的其他小孩嘲笑和欺負,當時最羨慕其他小孩被父母喊回家吃飯。小A知道父母也不容易,小時候,父母外出時小A常常偷偷哭泣,但在父母面前從來不流露出來,因父母知道了也沒用,還會擔心自己。上學后,小A努力學習,成績良好,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初中時,因為非常想考好,曾經作弊被抓,此事對小A影響特別大,非常擔心這成為自己人生的污點。高中時,也擔心這件事被別人知道,就想用更好的成績來證明自己,但卻無法全身心投入學習,在高考的時候,太緊張,考砸了。上大學后,小A在專業學習上班級前幾名,獲得獎學金、勵志獎學金等,上大學后一直努力學習,覺得也沒有和同學好好交往,也沒有談戀愛,覺得自己的條件不能談,認為自己就是愛虛榮,想在別人面前表現的更好,有時這樣很累。現在馬上要專轉本考試,小A又非常焦慮,害怕像高考一樣考砸了。小A認為留守在家的經歷對自己有影響。個案二小B,女,大二,小B從小父母在外打工,自己和爺奶一起生活,小時候總喜歡跟著其他小朋友玩,但別人不是很喜歡自己。上學后,小B從心底里的尊敬和喜歡老師,希望與老師相處就像和父母一樣。上中學時,總喜歡去老師辦公室玩,幫老師做一些事情,但同學們覺得自己很假,有一次小B鼓起勇氣在班級講了自己對老師的感情,但受到了同學和老師背后的嘲笑,從此小B就不喜歡老師,很長一段時間生活中黑暗里,甚至想到過自殺。小B從小很獨立,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完成的。和同學相處一般,同學覺得自己有點怪,說話假正經,與同學相處的時候,不會和同學發生矛盾,也不會拒絕同學,覺得自己要做個善良、與人為善的人。會真心待同學,也想和同學相處好,但不會表達自己對同學的關心和友善,覺得通過行為更能表達。現在小B可以理解父母的不容易,準備畢業回去和父母在一起,要好好工作,好好孝敬父母。小B認為留守的經歷對自己有很大影響,讓自己很獨立,自理能力強,思想比較成熟,但也給自己帶來很多不好的影響,小時候覺得自己很可憐,很希望別人喜歡自己,和父母溝通也不多,覺得心里也不親。現在想回去做老師,照顧那些和自己一樣的小孩。個案三小C,女,大一,小C從小和老太(爺爺的爸媽)生活在湖邊,自己一個人玩,很少說話。上幼兒園因不太會說話,上學時總是被小朋友欺負,但從來沒和家人說過,上四五年級才好一些。初中開始又有被欺負的事情,高一時最嚴重,宿舍有幾個人總會讓自己做事情,小C也總是會做,后來就形成習慣了,小C總是不說話,也不會開玩笑,覺得同學都討厭自己這樣。還有人開玩笑說自己丑,那時曾經產生自殺的想法,并在大冬天喝了很多冷水,留下了胃病的后遺癥。高二時,大家精力放在準備小高考上,老師和同學都和自己交流,那時比較高興,學習成績也提上去了;高三時又不行了,高中時一直有自殺的想法。上大學后,也想改變,但有時覺得很害怕,不敢和同學說話,怕之前被孤立、被嘲笑的事情又發生,自己很自卑,覺得自己不會說話,不會開玩笑,長得丑,什么也做不好。小C總是覺得憋氣,情緒一直不好,但是從小到大從來沒和人說過這些事情,覺得父母不會理解自己,自己在父母面前會裝,父母從來也不知道自己的事。小C與母親關系很不好,現在在家與父母說不上幾句話,母親曾說自己六親不認,其實自己并非如此。在高三時與社會上男孩經同學介紹認識,感情發展迅速,結為男女朋友,不久發生關系并不慎懷孕。后因覺得男方不夠真心愛自己而提出分手,但男方不能接受,覺得自己很委屈被騙,多種方式威脅小C。

三、分析留守經歷對學生心理的影響

1.留守經歷對人際交往的影響。曾留守高職生由于大多來自農村,在成長過程中多多少少經歷過因父母不在身邊導致的被其他小朋友嘲笑或欺負的經歷,也因為父母不在身邊,缺乏安全感,發生事情也沒有大人能及時給予支持和幫助,表現的敏感脆弱。他們在人際交往中更容易消極退縮,表現的怯弱、偏執、敏感和自卑,或不敢與人交往,或不敢與人發生正常的人際沖突,影響了健康的人際關系的形成。如小C在人際交往中表現的極度自卑、敏感,不敢拒絕別人的要求,害怕被孤立或被欺負;小A則是愛表現,愛虛榮,通過努力學習讓自己獲得別人的認可,多數時間放在學習上,與同學交往較少,其內在是自卑的;小B內心想與同學相處好,但不會表達,不會也不敢和同學發生矛盾沖突,也不會拒絕同學,被同學認為她怪或假;小C在小學、初中和高中都有被欺負的經歷和體驗,想和別人交往但又充滿恐懼;她內心敏感,有時會過度解讀2.留守經歷對自我評價及情緒的影響。由于從小長期缺乏父母的愛與呵護,留守兒童常常有被遺棄之感,他們不敢參加活動,在交往中表現的膽怯和懦弱。在成長中他們往往會因為各種原因被同伴孤立或欺負過,使得他們長期地封閉自己,形成了較強的自卑心理。因此,有留守經歷的高職學生很可能會自我評價不客觀,只看到自己的缺點,缺乏自信,導致自卑、自責、抑郁和悲觀情緒。同時,他們也容易出現各種心理矛盾,容易受到各種外在因素的影響而出現焦慮、恐懼和情緒低落;與人交往時容易產生情緒化,情緒好時與人熱情相處,當心情不好時,又會拒人在千里之外。小C就是典型的自卑,“覺得自己不會說話、長得丑,覺得別人討厭自己”,情緒常常低落,甚至有自殺想法和自傷行為。小A則是通過努力學習讓自己在同學中有地位,其內在是自卑的,常常出現焦慮情緒,特別是有重大事情時,或面對壓力時,焦慮非常厲害。小B雖然與同學相處還可以,但她從不與同學說心里話,常常壓抑自己的想法和情緒,時常感覺孤獨和壓抑,甚至一度有自殺想法。3.留守經歷對性心理的影響。由于生理的成熟,有留守經歷的高職生渴望與異性建立親密關系,但他們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安全感較差,也更容易感到空虛。因此,他們很可能對異性的產生不健康的依戀以彌補童年的缺失。其次,由于缺乏父母對其在性知識、性價值觀的教育與引導,他們更有可能對性的理解產生偏差,在行為上出現偏頗,進而引發嚴重的心理沖突,導致嚴重的心理問題。如有的學生因為留守經歷對異性充滿恐懼和排斥,如小B完全不考慮男朋友的問題,也不敢去談朋友;小C則是很容易就談戀愛,并發生性關系,甚至流產;小A對異性有好奇,但他不想談,因為他怕女孩子不喜歡自己,而且自己要先工作,事業好了之后再說感情問題。4.留守經歷對情感依戀的影響。有研究者認為:“留守兒童出現問題的主要癥結是情感維系上的斷裂,長期與父母分離使得他們缺乏應有的情感依戀,容易造成與父母情感的分離與脫節。”由于留守兒童常常是隨著祖輩甚至曾祖輩生活,撫養者往往有過重的勞動負擔,他們本身知識水平有限,對教育缺乏認識,帶孩子過程中往往只關注孩子的溫飽,忽視或者根本關心不到孩子的心理需求,而父母長期不在身邊也使得家庭成員缺乏交流和溝通。以上個案也反映了這樣的情況,3位同學與父母關系比較淡漠,交流非常少,小B和小A在咨詢中都曾流露出對父母的不滿,小A認為弟弟成了今天的樣子就是父母把他留在家里造成的,小B和小A都表示自己會孝敬父母,但只是作為子女應該盡的孝道,感情上的親近一點也沒有。而小C則與父母基本不講話,甚至與母親曾經大吵過。從理智上,他們認為父母是愛自己的,自己也應該愛父母,但從情感上,與父母親近不起來,甚至還有同學說小的時候他們到哪里去了,現在我不需要他們了。5.留守經歷帶來的其他影響有留守經歷的高職生從小需要自己處理很多生活中的事情,他們較同齡人獨立能力更強,生活自理能力更好,能獨立解決生活問題,思想上也會較同齡人成熟一些。小B的生活自理能力明顯比同齡人好,而且能夠更加獨立安排自己的生活;小A從小自己做飯還要做家務,同時要照顧弟弟,他的自理能力和獨立能力都非常強。其次,有留守經歷的高職生的心理韌性較同齡人更強。雖然他們會自卑、敏感等,但因為從小生活經歷了被嘲笑和欺負等,他們體驗了更多的無助、無奈、被遺棄、害怕等感受,這些經歷一方面讓他們生活的難受,另一方面也讓他們對生活的磨難有更多的抵抗力,小C曾說同學中最多也就是一些小摩擦,他們不喜歡我就不喜歡我,我自己把生活安排好;小B也曾被孤立,被嘲笑,但她經歷過后更多的是釋然,覺得自己應該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好,在宿舍里說話少就少些好了,自己一個人上圖書館,一個人逛街也可以的,這些經歷在另一方面讓他們變得更堅強。同時我們也注意到,不同的人對留守經歷有不同的認知,有的同學能夠更多地為別人考慮,如小A更多的是顧及到父母的感受,覺得父母不容易,自己要多孝順父母,但也有同學對父母充滿了憤怒,如小C和母親就不斷發生沖突,而小B對父母更多的是認知上的孝順,情感上一時無法親近。他們對父母的情感是充滿矛盾的,一方面因為被留守的經歷讓他們對父母有很多的不滿、憤怒,另一方面出于天性,他們希望和父母親近,希望父母能夠理解自己的童年的傷害,但理智上他們又能理解父母的不容易,覺得自己如果對父母不好,就受到良心的不安。

綜上所述,在這三個案例中,早期的留守經歷與后期的異常心理直接相關,即留守經歷中親密關系的缺失、現實支持的缺少對留守兒童的心理發展起到了負性塑造作用,對他們的自我認知與評價、人際關系、情感情緒、依戀等帶來了更多的負面影響,會引發他們更多的心理沖突,對其心理健康產生了消極影響。同時也注意到留守經歷也發展出了另一些能力如更加獨立、自理和思想成熟。總之,留守經歷對留守兒童的心理發展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同時也影響了在兒童時期具有留守經歷的高職生目前的心理健康狀態。

【參考文獻】

[1]李曉敏,袁婧,等.農村留守經歷大學生心理行為與人際關系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0,31卷(8):954-956.

[2]葛迎超,等.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個案研究及對策初探[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16,30卷(4):108-112.

[3]謝新華,張虹.對有“留守經歷”大學生研究的述評[J].山東省團校學報,2011,(2):25-29.

作者:邢利芳 宋一棟 單位: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