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應對策略
時間:2022-06-09 09:59:57
導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應對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在分析農村留守兒童現狀、存在的心理問題及產生原因的基礎上,探討了農村和城市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及建議,旨在提高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質量,使他們在平等、和諧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留優愛”小程序;“線上線下”結合
一、留守兒童現狀
(一)社會現狀
從社會目前的狀況可以看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不僅表現在農村留守兒童身上,而且在城市留守兒童身上這些問題也在逐年增加。城市留守兒童是繼農村留守兒童現象后形成的新的關于留守兒童的問題。就目前來講,這已經不是冰山一角,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通過觀察、座談會、深度訪談和問卷調查等形式展開調研活動,對數據進行處理,可知:46.8%的留守兒童家庭里,雙親都不在兒童身邊,大多數未成年兒童都由自己的祖父母撫養教育;近20%的留守兒童家庭里,當孩子處在一歲前的幼兒期,雙親就選擇將孩子留在老家,外出務工;甚至30%的留守兒童家庭里,當孩子才處在1~3個月的嬰兒期,雙親就選擇將他們留在老家,到務工密集區工作,也就是說,有相當一部分嬰兒由于母親長期遠離家鄉而不能得到足夠的母乳喂養,他們所需的營養得不到足量的補充;3.37%的留守兒童家庭里沒有雙親的撫養和照顧,他們只能自己單獨居住,自己照顧自己的生活起居,即使是處于0~5歲這一年齡階段,也有近2%的留守兒童家庭里,也有無大人照料兒童的現象,這一部分留守兒童家庭所占比例不是特別大,但是我國農村和城市的留守兒童基數大,那么對應的沒有大人照料,只能自己單獨居住,自己照顧自己的生活起居的留守兒童也高達205.7萬人;處于0~5歲這一年齡階段的留守兒童,單獨居住數量也達到了44.5萬人。
(二)留守兒童出現精神衛生問題
留守兒童長期與自己的父母分居各地,40%以上的留守兒童往往會從內心深處生出孤單感,長此以往,30%以上的留守兒童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精神衛生問題。主要表現如下:1.性格柔弱內向。幼年期不能與自己最親的父母生活在一起,極度缺乏來自爸爸媽媽最溫暖的關懷。即使大多數未成年兒童都由自己的爺爺奶奶、祖父母或者叔叔阿姨照料撫養,本質上從爸爸媽媽那得到的關愛和溫暖還是相差甚遠。一旦和同學產生矛盾受委屈,或者頭疼腦熱就沒有人關心幫助,只能靠自己稚嫩的雙手自己照顧自己。這樣的情況下就很容易感覺到柔弱無助,覺得父母不愛自己。即使打電話,傳來的也是冷冰冰的聲音。久而久之,變得不愿與人交流,性格內向。這些兒童得不到老師和同學們的理解和關心,不愿與同學交流表達,習慣什么事情一個人默默藏在心里,獨自藏在角落哭泣或暗暗發泄。2.自卑心理障礙。兒童年齡較小,心智還不成熟,很大一部分孩子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的攀比心理。這些孩子長時間遠離父母,沒了堅強的庇護和溫馨的陪伴,那份來自同齡人的自豪感全然不能表現在他們的身上。學校忽視了對這些孩子的心理教育和關懷,當他們成績高低無人與之同樂,久而久之便迷失了學習的方向和意義。有的孩子甚至自暴自棄,喪失信心,學習不求上進。留守兒童是貧窮的代表,父母不在身邊,衣著穿戴不整潔、不漂亮。學校舉辦運動會、外出參觀等活動也不愿意主動報名參加。所以,相比那些有父母在身邊照顧的同學,留守兒童更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3.孤獨無靠心理。父母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和孤獨,對家庭缺乏歸屬感。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問題,和上了年紀的監護人交流得不到理解和共鳴,甚至被脾氣差的監護人責罵毆打,慢慢地,他們習慣了將事情放在心底。留守的兒童在童年時候就缺乏爸爸媽媽的關愛,因此沒有建立良好的親子依戀關系,留守兒童常常產生孤獨無靠心理。4.怨恨父母心理。少部分留守兒童從思想上產生了認識偏差,認為父母無能,只有千里迢迢背井離鄉才能找到一份工資不太高的工作。自己被孤零零地留在家里忍受思念和孤獨的委屈也是父母沒有能耐造成的,而城市留守兒童認為父母工作比孩子更重要,父母因為不愛我們,所以長時間在外地出差。生活中孩子越來越叛逆,爺爺奶奶輩的監護人越來越沒有辦法管教孩子。同時,學習也出現了下滑現象。而外出務工的家長對孩子的成績越來越不滿意。個別不成熟的孩子還覺得父母外出沒能耐,對家長掙錢養家的能力更是越來越不滿意,使本應該和諧快樂的家庭變得矛盾重重,留守兒童對父母產生怨恨心理。
二、出現留守兒童的原因
(一)地理和歷史原因
復雜的地理條件以及歷史因素,使我國城鄉經濟發展差距非常大。由此,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首先會選擇前往較發達地區務工,但是他們沒有充足的資金在務工地承擔孩子高昂的衣食起居、學習教育等費用,所以這些父母為了減輕自身一部分壓力和負擔,他們更傾向將孩子留在老家,由長輩代為照料教育。
(二)家庭和社會兩個方面的原因
家庭方面。居住在貧困地區或是家里人不幸患了嚴重疾病的家庭,因病治療使家庭負債累累。父母迫于經濟壓力,他們不得不來到離家相隔千里的城市每天起早貪黑地做好全職和兼職工作。這也是為了賺更多的金錢報酬,為了獲得不同于面朝黃土背朝天農村生活的另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同時,他們在適者生存的大城市里,壓力重重。他們在務工區無立錐之地,根本無法將他們的子女一同帶進城里,陪伴寶貝健康成長,快樂友愛地生活在一起。社會方面。留守兒童是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過程中自然而然產生的附屬物。農民工在社會上遭受的不公平的待遇,迫使他們無法將自己的孩子帶到大城市一起生活[1]。改善住房條件、支付過高的生活成本及孩子的教育開支是農村當代年輕父母需要承擔的重大責任。改善住房條件,讓老一輩人安度晚年和孩子獲得較高生活質量,也是家庭向更好方向發展的前提。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物價上漲,農民每年種植的農作物和養殖的苗子,成本也在快速上升。同時,身在異地的年輕人,希望遠在家鄉的父母和孩子吃飽穿暖,本來工資不高,但仍需要承擔高額的水電房租費。知識改變命運,父母都希望子女學習上積極進取,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供他們學習。為了掙錢,農民工不得已將自己的孩子留在了農村。
(三)父母在異地工作
有的父母可能因為工作關系會時常或者長期待在外地,他們就顧及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部分城市留守兒童的形成原因可能為父母是公務員,卻被分派在鄉下掛職。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教育,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城市交給長輩看管。而這種到基層工作的時間少則一兩年,多則四五年。這些家庭肩負職務重任,要長居農村,為了完成工作任務,每天忙得焦頭爛額,沒有充裕的時間跟孩子聯絡感情,無法向監護人和老師了解孩子近期的身心發展狀況,更別說回家陪孩子聊天和進行親子活動等。
(四)父母在國外工作或進修
有的家庭條件好一些的父母,他們喜歡追求自由,為了更好地生活,會到其他國家深造或者工作。但是,在工作或進修過程中,家長們因工作業務繁忙或學習壓力大,縱使有很大的決心和態度,也是鞭長莫及。另一方面,就算可以給孩子辦理簽證去國外和父母生活一段時間或移民去國外和父母長期生活,但是陌生的生活環境,不熟悉的語言條件,加上無暇照顧孩子安全的家長,他們更多的是選擇將孩子留在國內,由長輩監護。
三、城市留守兒童的類型
在義務教育方面,城市留守兒童的父母雖然有相對寬松的資金滿足孩子購買復習資料、報名興趣班、到處旅游、各類潮牌、電子產品等方面的需求,但由于父母長期離開家庭,監護和關愛的角色嚴重缺失,往往只給予物質上的滿足,而忽視了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不同的家庭關注孩子不同層次的需求,自然而然就產生了多種城市留守兒童的類型。
(一)物質滿足型
對于長期被留守在大城市的兒童,特別是一些自我監護的孩子,其父母滿足兒童物質的同時,常常會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所以大量的城市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中會表現出自我約束差、自私、任性、不懂得關心體諒人的性格特征[2]。
(二)不聞不問型
父母因工作繁忙,不能及時與孩子的聯系和溝通,無法感受到孩子內隱的心理變化。長此以往,孩子不能及時得到來自父母的關愛,便與父母產生隔閡、感情冷漠。在學習和日常生活中,孩子缺乏自信心,與其他人溝通交流過程中也同樣產生負面影響。
(三)關愛有方
父母定期與留守在家中的兒童通電話、打視頻了解孩子的生活狀況,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鼓勵子女勵志奮斗,利用長假帶孩子旅行,感受生活、探索世界、發現美好等。顯然,這類留守兒童家庭,不僅滿足了兒童物質需要,也關注了兒童精神需求。
四、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思考
(一)開發“留優愛”小程序
“留優愛”小程序不定期推送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典型案例,以及關于兒童心理健康問題、人際交往問題、學習效率問題、環境適應問題的探討與研究對策。這些內容的設置,秉承“關愛留守兒童,給予留守兒童更加優質的關愛”的理念,關愛留守兒童、培養優秀留守兒童、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幫助家長更好地培養優秀的留守兒童[3]。家長可在專題板塊中進行咨詢并獲取相關專業知識,獲取相應的解決方案和對策;并且采取線上推送名家心理咨詢節目,共同筑建一個以留守兒童可能出現的一些心理健康問題及時宣傳關愛心靈的平臺,從而培養留守兒童健全的人格。1.市場占有率。突如其來的肺炎,已經敲響了未來學校轉型的沖鋒號。教育部提出“停課不停學”的要求,對于教育信息化和網絡教學來說,技術和教育的結合,正在顛覆傳統的教育結構與模式。隨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新的科學技術的出現,知識的傳遞更快捷平等。但據項目組前期調查,市場上沒有一個專門針對關于0~6歲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小程序。“留優愛”這個小程序面向的用戶比較年輕。從這個出發點來看,其內容規劃比較符合目標用戶的年齡層次,目標用戶群是24~35歲的成年人,基本符合兒童父母的年齡層。2.推廣渠道——創建公眾號。利用文章吸引用戶。與各大早教機構、育嬰店、心理咨詢機構等公眾號合作,進行文章的推送,增加流量以及關注量。創建公眾號。利用文章吸引用戶。與各大早教機構、育嬰店、心理咨詢機構等公眾號合作,進行文章的推送,增加流量以及關注量。鏈接和二維碼推廣至線下實體店內。將小程序鏈接和公眾號的二維碼推廣至早教機構、育嬰店、心理咨詢機構、游樂商場等線下實體店內。與商業網點合作。與各大小商業網點合作,擴大市場上潛在用戶群。線上線下公益講座。公益形式的講座在線上線下同時進行。
(二)志愿者至外來務工的密集區域開展講座
“留優愛”平臺的志愿者會到達外來務工的密集區域,對家長進行公益性的講座,在講座的過程中,會推廣“留優愛”小程序,讓這些外來務工的家長們知道在兒童0~6歲的這個關鍵期,可能會遇到哪些心理健康問題,從而可以增加小程序的使用量。
(三)專業人士到兒童園開展講座
“留優愛”平臺的專業人士會走訪到鄉村,以及城鎮周邊的兒童園,對兒童園的老師們進行公益性講座。在公益性講座的過程中,項目組會向兒童園推廣“留優愛”小程序。因為兒童每天大部分的時間是在兒童園度過的,教師可以通過留守兒童的某些行為來判斷兒童的心理健康情況,從而增加下載量和公開課的點擊量。
(四)志愿者和當地的村委會或鄉鎮委員會進行合作
“留優愛”平臺的志愿者也會和當地的村委會,或者是鄉鎮委員會進行合作,走訪到鄉村、城鎮,走訪到典型性留守兒童的家中,對留守兒童的撫養人進行免費的心理測評,以此增加“留優愛”的受眾群體。與此同時,也會對推廣“留優愛”小程序和使用量起到了促進作用。兒童是實現中國夢的未來和希望,留守兒童需要全社會各界人士一起攜手關心。加強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是各級政府的重要職責,也是家庭和全社會的共同責任。相信通過愛心人士的幫助以及“留優愛”小程序的作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會越來越被重視,留守兒童可以在平等、和諧的環境中健康成長,遇見更優秀的自己。
【參考文獻】
[1]韓笑.關注留守兒童——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J].當代家庭教育,2021(09).
[2]徐亮,吳正洋,方華,潘慧莉.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狀況與網絡成癮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34(04).
[3]林高.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分析與策略研究[J].讀寫算,2021(08).
作者:陳小芳 單位:西安翻譯學院
- 上一篇:社會醫療保險體系問題及對策
- 下一篇:激勵機制在人力資源管理的運用
精品范文
10留守兒童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