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心理彈性影響因素分析

時間:2022-06-09 10:25:13

導語:留守兒童心理彈性影響因素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留守兒童心理彈性影響因素分析

摘要:隨著留守兒童社會性事件的發生,留守兒童群體受到廣泛關注,研究視角也呈現多樣性趨勢,越來越多的研究聚焦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方面。本文對近年來留守兒童心理彈性相關的研究進行總結,旨在為進一步研究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提供參考。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彈性

隨著經濟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建設,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進入經濟發達地區務工[1],流動人口逐年增加,由此產生了一個特殊的兒童群體被稱為“留守兒童”,即父母雙方或單方外出半年以上,孩子(18周歲及以下)[2]留在戶籍當地,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的兒童[3]。近年來留守兒童的數量呈現上升趨勢[4],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也引起了各界人士的關注。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父母一方缺席或雙方均缺席的兒童更易發生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5]。與此同時,我國留守兒童的犯罪率較高,且有逐年增長的趨勢[6],這與留守兒童心理發展不成熟存在密切關系。因此,我國各界人士呼吁加強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關注,本文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進行論述,為提高留守兒童心理彈性水平,促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提供依據。

1心理彈性的概念

學術界對于心理彈性的概念有著不同的見解,在心理學領域,心理彈性是指一個人成功度過挫折和困難的能力[7]。LUTHARSS等[8]認為心理彈性是一種發展變化的動態過程,是指個體在面對生活困境、重大壓力或挫折等消極事件時能成功應對的過程。有些學者如MASTENAS[9]認為心理彈性側重于結果,是指個體在經歷困境或重大壓力后仍能適應良好,產生積極的結果。OLSSONCA等[10]將心理彈性的影響因素歸為3類,分別為個人能力、家庭支持和社會支持,這為我們采取干預措施提供了思路。雖然學術界對于概念的界定有所不同,但是我們公認的一點是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與心理彈性緊密相關,在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11]。

2我國留守兒童心理彈性現狀

隨著積極心理學思潮的涌現,近幾年的研究改變了大家對留守兒童存在心理問題的刻板印象。張帆等[12]調查發現,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相比,其心理問題的檢出率并沒有明顯的差異。俗話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程云霞[13]總結到,有留守經歷的大學生身上也有一些可貴的品質,他們有責任心,適應性較強,心理彈性與留守經歷共同影響了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研究表明,我國兒童的心理彈性處于中等水平[14],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水平與心理健康量表得分呈明顯負相關,也就是說,心理彈性水平越高的兒童,心理健康得分越低,出現的心理問題越少[12]。個體在遭遇生活困境、重大壓力時,心理彈性可緩解傷害對個體的沖擊,提高個體對不利環境的適應。因此,我們應該重視心理彈性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中發揮的保護性作用。

3留守兒童心理彈性的相關因素

留守兒童心理彈性的研究大都從積極心理學視角出發,主要集中于留守兒童心理彈性的相關因素分析

3.1心理彈性與生活滿意度

留守兒童對自己生活的評價反映了兒童在生活中體驗到的是快樂還是悲傷,如果留守兒童的生活滿意度低,在不利環境中體驗到的消極情緒越多,對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越大[15]。研究發現,與非留守兒童相比,留守兒童的生活滿意度普遍較低,且他們更容易感受到負面情感。留守兒童的生活滿意度與心理彈性呈明顯正相關,即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水平高,他們的生活滿意度越高,在生活中體驗到得更多是快樂、幸福等積極情感[16]。在以后的干預措施中,我們可以考慮提高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進而增加他們對生活的滿意度,以改善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

3.2心理彈性與社會適應

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與社會適應能力二者相互聯系、相互促進。潘曉峰[17]研究發現,父母外出務工的時間長短、回家探親的頻率都會影響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和社會適應能力,父母外出務工的時間較短、回家探親的次數頻繁的留守兒童,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心理彈性更高,且心理彈性和社會適應能力呈現較高的一致性。留守兒童具有良好的心理彈性,個體就能夠以積極的心態、正確的認知去應對生活中的重大壓力和困難,通過心理彈性調節降低困難帶給個體的危害,提高社會適應能力,使個體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3.3心理彈性與社會支持

生活中的不利因素與心理彈性產生交互作用進而影響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況[18]。而心理彈性的高低可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在心理彈性研究中,社會支持被視為心理彈性的保護性因素。有研究發現,不同家庭模式下的留守兒童,其心理彈性水平不同。心理彈性較低的留守兒童父母給予更多的是冷漠、拒絕,而心理彈性較高的留守兒童的家庭模式大多以關愛、鼓勵為主[19]。可見,父母對孩子的關愛和鼓勵、家庭氛圍溫馨與父母建立良好的親密關系[20]等對于提升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有積極的作用。李志凱[21]總結到,社會支持在青少年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留守兒童在社會支持及利用度方面存在著性別差異,女生在不利環境中更容易向社會求助,而社會支持的完善提高了她們的心理彈性。留守兒童心理彈性與社會支持相關性研究顯示,較好的社會支持有利于提高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這為改善留守兒童心理狀況提供了新的思路。

4留守兒童心理彈性的促進措施

4.1社會層面

王玉花[22]認為建立完善的社會支持網絡是留守兒童心理彈性的重要保護因素。社會高度關注留守兒童群體,積極向社會群眾報告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讓社會更多的人關注留守兒童并提供幫助,健全針對留守兒童群體的社會救助體系,增加對留守兒童的社會關注和資金捐募[23],鼓勵成立愛心機構,定期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測試及心理疏導[24],進一步完善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持體系,讓廣大留守兒童在尋求幫助時真正感受到關愛和溫暖,增強他們面對困難的勇氣,塑造積極心理品質,提高心理彈性水平保障其身心健康發展。

4.2學校方面

除了假期時間,留守兒童更多的還是在學校,因此,學校教育、師生關系[25]等因素也同樣影響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況。教師應密切關注留守兒童的情緒、自我認知等,經常與留守兒童父母及監護人溝通,實現對留守兒童的多方面關注。趙昀[26]研究發現,采用拓展訓練干預對提高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水平和生活滿意度都有積極意義。學校定期開展留守兒童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及開設心理疏導課程[27],增加拓展訓練活動,從團隊協作、人際交往、良好的自我認知、積極的心態等多方面提高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水平進而促進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

4.3家庭方面

盡可能減少父母外出務工情況或父母其中一人留在家里照顧孩子,如果雙方必須都要外出務工,盡可能帶著孩子一起生活,或增加與孩子交流溝通和見面團聚的頻率,以消除孩子被拋棄和孤獨的感覺。研究表明,與非留守兒童相比,留守兒童的心理彈性水平偏低[28],在心理彈性的多維性中,家庭支持影響較大,增加父母與孩子的聯系頻率,減少外出務工的時間,促進其親密關系有利于提高心理彈性[29]。留守兒童心理彈性水平受多個因素影響,干預措施也應從多方面開展,社會要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注與資源支持,學校和家庭也要積極參與,共同攜手促進留守兒童心理彈性發展。

作者:池立紅 羅江洪 單位:贛南醫學院 贛南醫學院預防醫學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