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教育在兒童教育的意義
時間:2022-10-16 03:01:51
導語:禮儀教育在兒童教育的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社會的日益進步,精神文明的快速發展,培養兒童的禮儀教育,提升兒童文明禮儀行為在兒童教育教學中顯得極其重要,對于禮儀教育在兒童教育活動中的實踐意義探討,本文采用深度訪談與調查的方法,從兒童禮儀教育的內涵入手,通過對家長、老師、鄰居等進行二次調查問卷之后,分析禮儀教育在兒童教育活動中的實踐意義,進一步闡釋儀教育在兒童教育活動中的實踐意義。對禮儀教育在教育活動中的實踐研究,為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提供了幫助,有利于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禮儀教育;兒童教育活動;實踐意義
一、兒童禮儀教育的內涵
所謂兒童禮儀教育,主要是對兒童儀表、課堂紀律禮儀、家庭禮儀、待人接物禮儀等教育指導,其是對兒童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系統道德教育活動。它是兒童思想道德水平與文化修養的外在表現。通過將國學禮儀帶入兒童禮儀教學實踐中,有利于培養兒童良好禮儀習慣的養成,因此,我們應該重視對兒童禮儀的教育。
二、禮儀教育在兒童教育活動中的實踐表現
(一)經過禮儀教育的兒童。經過深度訪談與調查報告,分班教學后上經過兒童禮儀教育的學生,其具有良好的利益行為,能夠正確熟練使用禮貌用語,比如“謝謝”“沒關系”“你好”等。其次,學生的行為得到了規范,經過禮儀教育時間比較長的兒童,能夠做到保護環境衛生,主動將垃圾放入到垃圾箱內,特別是在上下樓梯時,能夠互相謙讓,在外出的時間活動中,可以自覺進行排隊,井然有序地進行集體活動。總之,經過禮儀教育的兒童,在學校養成了互相團結、關心的好品德,能夠和其他學生和諧共處,做錯時能主動承認錯誤。在家里做到了不撒嬌、不任性,主動幫助父母進行家務活的勞動,能夠與鄰居和諧共處,并得到老師與父母的在贊揚與認可。(二)未經過禮儀教育的兒童。經過深度訪談與調查報告,分班教學后上未經過兒童禮儀教育的學生,其行為習慣沒有得到正確的約束,通常在教育活動中,難以控制自身的行為,甚至還會出現罵人的現象。其次,由于兒童的自制力比較若,未經過禮儀教育的兒童,課堂表現雖然活躍,但是難以服從老師的安排。在課后容易造成學生之間的小摩擦,影響班級的和平共處與團結。總之,未經過禮儀教育的兒童,在學校實踐活動中難以管理,當出現問題時,會隱瞞或推卸自己的錯誤,甚至還會造成撒謊的現象。在家里表現的比較任性,時不時發生調皮搗蛋的現象,不能與鄰居和諧共處。兒童的種種表現,會讓老師進行批評與教育,學生不良習慣的養成,不利于其未來的成長[1]。
三、禮儀教育在兒童教育活動中的實踐意義
(一)有利于弘揚傳統文明。早在春秋時期,我國的教育家孔子,就開始重視學生的禮儀培養。兒童處于教育的初級階段,對其進行禮儀教育,有利于繼承于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對于兒童的禮儀教育,一是把傳統美德內化成學生內在的素質,二是促進美德的廣泛傳播。因此,對兒童的禮儀教育,要培養他們的良好品德,進而滿足弘揚傳統文明的需要。(二)推進了素質教育。隨著教育體質的改革,對于我國兒童的禮儀教育活動的開展,使兒童與家庭、社區進行有效的聯系,推進兒童的禮儀教育實踐活動,促進素質教育的實施,讓學生正確處理好家庭與社區之間存在的關系,使每個兒童能夠全面而和諧的發展,這有利于兒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遠離不文明的行為習慣,從而為以后的發展打下基礎。因此,重視兒童禮儀的教育,是現代社會推進素質教育必須要做的事。(三)維護了家庭社會的和諧。兒童作為家庭成員,其行為習慣的教育,通過老師與父母的教育,可以營造出溫馨的家庭氛圍,而孩子在良好的環境下成長,有利于其良好禮儀習慣的養成,相反則不會形成。另一方面,兒童良好禮儀習慣的形成,可以使兒童能夠與鄰居和諧共處,有利于孩子社區教育資源的利用,進而監督和糾正了孩子不好的行為習慣,有益于孩子的健康發展,這滿足了兒童的發展需要,對維護家庭社會和諧具有積極的意義[2]。現代社會好多家庭都會出國旅游,每個人的個人形象都會直接影響到國家的形象,因此禮儀教育應從小抓起。
綜上所述,禮儀教育在兒童教育活動中的實踐意義,需要我們了解兒童禮儀的教育內涵,根據兒童禮儀在家長、老師、鄰居等方面的表現,知道兒童是否經過禮儀教育,將對其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性的作用。因此,我們應該重視兒童的禮儀教育。
作者:李麗琴 單位:云南師范大學附屬世紀金源學校
參考文獻:
[1]牛鮮新.學前兒童禮儀行為養成教育的實踐與研究[J].學周刊,2016,(17):216-217.
[2]劉娟.論小學生的文明禮儀教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
- 上一篇:小學語文禮儀教育論文
- 下一篇:學生人際關系問題表現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