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素描教學實踐與思考
時間:2022-01-22 11:16:58
導語:小學美術素描教學實踐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線條造型教學對象存在差異,把專業素描技法和知識學習方式一成不變地移植到小學美術教學中,往往難以獲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小學階段開展素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考慮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創造性地設計教法、學法,探索一條正確的道路,幫助學生科學合理地打好素描造型基礎。
一、小學階段“素描”概念思辨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有些孩子在一年級就對素描有著天然的喜愛。從一般意義上說,素描是用單色線條和塊面塑造物體形象的一種繪畫形式,其表現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用線條粗細、濃淡和曲直表現物體的形狀、結構、空間體積,也就是俗稱的“線描”;一種是用明暗、虛實表現物體的形狀、質感、色感和空間感,即明暗素描。而就小學中低年級學生的認知、心理和生理發展規律而言,學習明暗素描這種精確、完整、強調細節的造型方法,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應降低造型要求,利用線條造型的多變性及其較強的適應性,培養學生的線條造型能力,同時著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大膽嘗試創作的習慣,即文章提出素描教學的核心。
二、小學階段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
在指導低、中、高年級學生進行素描教學時,教師首先應先了解這兩個年齡階段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1.低年級小學生(6歲至8歲)的“基底線”。羅恩菲德曾提出過“基底線”的說法。基底線并不是一個刻板的符號,當兒童有了一定的感情經驗的介入時,它會有所改變。孩子使用“基底線經驗”的方法存在較大差異性,豐富的感情會促使他們改變表現(空間)樣式的方法。實驗顯示,讓從未學習過素描寫生的學生在教師只提示“把看到的形狀畫出來”的指令下進行立方體的寫生,他們的作品大致呈現出透視的立方體,表現出一、二分形似。當教師提示他們將看到的平面和垂直面的交界線“地平線”也畫出來時,他們并沒有畫出那根心中的“基底線”,而是如實地反映隱藏在立方體后的那條交界線,這就是寫生和想象的差異。教師在指導時不要過分、刻意地講解平行透視、成角透視。在引導學生了解近大遠小的規律時,即使其畫錯,教師也只要提醒近長遠短,近寬遠窄,也更易被學生領會,畢竟不可能要求他們畫得完全精準。2.中高年級小學生(9歲至11歲)的寫實期。對中高年級階段的小學生來說,“寫實”這一名詞不是以照相式的方式模仿自然,而是嘗試把實際表現為視覺概念。對于這個學齡段的孩子,筆者認為應該更加予以愛護,因為他們的心理往往脆弱而固執。部分學生在學習素描時,父母會用成人的眼光判斷“形”準不準確,恰恰忽略了孩子還處在初學階段,手、腦、眼還難以完全配合好。事實上,這正是培養學生興趣和觀察習慣的時段,家長和教師不能急切地要求太高。家長一定要和教師達成共識。有許多例子都說明了這一點的重要性,如,有些學生才學習一學期,家長就沒耐心了,會指責和訓斥孩子。對這一時期的學生來說,興趣就是堅持的動力。教師和家長應加以監督、鼓勵,激發其學習興趣。
三、小學素描教學的多元化滲透
1.循序——教學理論多元化。隨著兒童年齡的增加,其興奮和抑制機能都有了進一步的增強。筆者在研究與實踐過程中發現,循序漸進地將繪畫中多元化的元素滲透素描教學,比較容易讓中低年級學生接受。在他們的習作中,既不失素描技法和知識的滲透,又保留了兒童畫中想象力的發揮。筆者在這里稱這類畫為兒童素描。2.結合——教學內容多元化。第一,寫生與創新相結合。學生在完成寫生對象基本的造型后,自由挑選喜愛的圖案、線條進行自由的裝飾創作。學生通過線條粗細、長短、疏密、曲直等的變化或者用自己喜歡的圖案,如花朵、云彩、樹葉、人物、動物等進行裝飾創作,有效激發了他們的學習欲望。《我們的社區》是三年級美術教學中一節重要的線描教學課。在寫生過程中,由于小學階段的美術課程體系中第三學段(五、六年級)才會涉及立方體的平行、成角透視以及圓面的簡單透視等知識,因此,教師此時不能強求學生在畫建筑時透視一定要準,但又必須有所滲透,要幫助學生在觀察中體會建筑物的透視變化。學生完成建筑寫生后,可以對建筑物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裝飾創造。第二,靜止與運動相結合。由于中低年級的學生美術造型能力有限,當他們掌握了基本造型符號以后,教師應該引導他們畫動物、人物,從靜止的狀態逐步過渡到運動狀態,這樣可以較好地培養學生的繪畫興趣。《放學了》《快樂的人》等教學內容的安排就是幫助學生在觀察和體驗中,了解動態人物的表現方法,運用“動態線”“木頭人”等方法探究物體運動的規律,從而掌握動態事物的表現方法。第三,室內與室外相結合。寫生的過程既是繪畫學習的過程,又應是對各種事物的造型、色彩等的感知過程和豐富記憶表象的過程。形象感強、色彩美的對象能調動學生的興趣,加深學生的觀察,也就更有利于學生的無意識記和具體形象識記。不局限于室內教學,教師經常組織學生到大自然中畫風景,這樣學生創作出來的作品效果更好。3.求變——教學形式多元化。求變的核心是思維方式和表現形式的改變。教法隨著技法變。在指導素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熟練運用各種線條的優勢,在教學中盡可能地把握以線為主、線面結合的原則,摒棄素描傳統教學中的明暗畫法,將重點放在訓練學生把兒童畫中無序、雜亂的線改變為有序、嚴謹的表現結構的線,并且不斷提高他們對線的認識和理解。在線條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不同教學形式的設計,給學生提供豐富而多變的體驗。如,一年級《看誰涂得更好看》一課屬于自由創作涂鴉課,《我們身邊的線條》一課逐步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尋找不同的線條,進行組織和美化;二年級《會變的線條》一課讓學生體驗不同線條的美感并學習線條的組織方法,《繪畫游戲》一課則是教學生用線條進行游戲式創作;四、五年級則有《自行車的局部寫生》《精細的描寫》等線描寫生課教學。4.新奇——教學方法多元化。針對小學生自我控制力較弱的特點,新奇的教法能幫助學生保持長久的學習興趣。但新奇并不等于胡思亂想,而是運用繪畫材料、工具以及多元化的繪畫表現手法,尋找出一條適合兒童發展的新教法。《奇異的城堡》一課是校外素描課的一次嘗試,主要針對初學者設計的一節趣味課程。讓學生在寫生立方體的成角和平行透視角度后,從最初的魔方造型開始,學習將立方體進行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地疊加,通過不斷的衍生,使立方體變化成為各種奇異的造型。如在“墻”上開個窗,畫上玻璃的反光;在房頂架涼棚,掛上藤蔓,立起遮陽傘;等等。當作品呈現出來之后,出乎大家意料,學生的學習興致一下提高了許多。具體來說,教師應該做到:第一,正確觀察。運用“三段式觀察法”培養學生正確的觀察方法。觀察具有選擇性,以知覺的選擇性為基礎,是人們對知覺對象的態度,取決于這些對象對人們的意義,以及人們的興趣和以往的經驗。從整體看,從大處著眼,看全貌,即看整體的基本型和比例;從深入看,從局部深入來回看,看特征,看物體各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從綜合看,從全局出發看關系,即各部分之間、各部分與整體的關系。通過有意識地訓練,培養學生正確的觀察方法,做到“學畫先學看”。第二,清楚復述。在教學中不斷訓練學生把對對象的整體認識從視覺形象的角度復述一遍。一般可以采用教師啟發、學生復述,一人復述、多人補充,學生復述、教師歸納等方法。第三,得法作畫。具體的做法是以“小、快、多”為主。“小”就是讓學生從多個角度把對象畫出來,可以要求畫一些小構圖。“快”就是一幅習作控制在半小時以內完成。“多”就是作品數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其質量也會有所提升。第四,鞏固提高。對于初涉素描的學習階段,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鞏固率不高,應該做到分層推進,一步一個腳印的逐步提高,切不可急于求成。
所謂“靈活多元”,即靈活地運用不同方法,全過程、多角度、多方面把繪畫教學多元化,從而更好地提高教學效率,優化教學過程。在進行素描教學的實踐中,筆者慢慢意識到,在小學階段,造型能力是學生美術表現力的核心,而線條表現力是造型的關鍵。要想提升小學生素描水平,應該幫助他們創設美術形態表現的多元體驗,建立對美術表現方式的獨特感知,逐步樹立對多元化美術形式表現的信心。同時,通過循序漸進、靈活多元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良好的素描能力,提高其美術造型素養。
參考文獻:
[1]李娟.素描,小學美術繪畫教學的基礎.美術教育研究,2017(22).
[2]王忠玲.小學階段素描基礎教學設計方案.美術教育研究,2016(24).
[3]詹小燕.淺談小學階段素描基礎教學設計方案.美術教育研究,2015(8).
[4]鞏小波.淺談設計專業中素描基礎課程的教學探索和研究.戲劇之家,2014(16).
[5]吳娜.素描教學中的一點體會.知識窗(教師版),2012(12).
作者:侯亮 單位:江蘇蘇州市金閶新城實驗小學校
- 上一篇:中職工藝美術素描教學研究
- 下一篇:幼兒一日生活滲透文明禮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