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與素質教育探討

時間:2022-11-21 09:06:22

導語:大學生心理健康與素質教育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心理健康與素質教育探討

摘要:大學生的素質教育程度與心理健康水平是一代青年人從牙牙學語至步入大學校園,期間經歷近二十年人生歷程所接受教育的成果體現。大學生個體表現的差異,反映出家庭、校園、社會等多重環境氛圍下對其個人產生的巨大影響,值得探究。大學生的素質教育與心理健康水平反映了一個時代的側顏,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從生命源頭抓起。

關鍵詞:心理健康;素質教育;生命源頭;媒體導向;政策推動

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式上,以“中國夢”為主題,發表了重要講話,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富民強國的大戰略描繪了一幅宏偉藍圖,當代大學生成長在這個偉大的時代,有幸成為實踐“中國夢”的重要力量,在充滿著機遇與挑戰的時代背景下應當勇敢承擔起歷史賦予我們當代大學生的神圣使命。然而,我們當代大學生是否已經為踐行中國之夢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一、大學生心里健康問題的現狀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市場經濟的浪潮沖擊到了中華大地經濟領域的每一處角落,各行各業都面臨著市場經濟的重新洗牌。21世紀是一個思想文化激蕩、價值觀多元、新聞輿論沖擊的世紀,因而小學生從入學開始,就面臨著選擇名校的困擾以及大量課外補習的壓力,就這樣,從小學升入大學一路摸爬滾打而來,家長包括學校都過多地關注于學生的學科成績,而忽略了對其生活上的歷練,使學生們在面對學業、交友、擇業等方面缺乏承受挫折能力,便容易產生自卑、沮喪、焦慮等消極情緒。大學時段是一個年輕人心理狀態的成熟期,世界觀已逐步形成,對于所要經歷的愛情、財富,以及價值觀都有了基本看法,倘若某一項認知出現了偏差,將對其一生產生巨大的影響,所以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視。

(一)大學生對價值觀認知偏差

1949年,隨著新中國的建立,取締了剝削階級。舊社會的貧富分化消失,財富階層出現了斷代,隨之建立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模式使廣大勞動人民成為了國家的主人,國民已適應了計劃經濟的工作模式和經濟收入的分配方式。但由于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的需要,計劃經濟的弊端也愈發明顯。俗稱“大鍋飯”的計劃經濟模式,制約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在此背景下,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在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了中國經濟要進行改革開放的戰略。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模式的轉型造成的貧富分化不可避免,加之少數輿論媒介不正確的媒體導向,導致社會心態的躁動。由此,普通民眾心理平衡被打破,社會上充斥了仇富、媚富的心理。部分年輕人以個人利益和需求為標準,做出錯誤的價值取舍和評判,把高消費的極致心理享受視為一種個人價值的體現,把奢侈與享樂作為人生中的現階段目標。為了追求腐化的生活方式,不考慮自身的經濟承受能力,而追求超前消費,由此產生厭學情緒并荒廢了學業,年紀輕輕就浪跡于娛樂性場所,自甘墮落成為富商和一些出賣國家利益、中飽私囊的腐敗官員用來消遣的玩物。本應積極樂觀、充滿著朝氣的年輕人身上卻彌漫著濃厚的銅臭和浮躁氣息。價值失衡、社會腐敗蔓延的不良現象必須引起我們對心理健康及素質教育的深刻反思和高度重視。

(二)大學生對感情觀認知偏差

大學時期本是莘莘學子戀愛的甜蜜季節,然而當下大學生們戀愛中頻發矛盾,由此造成了因愛輕生、甚至殺人泄憤等屢見不鮮的惡劣后果。天津一所職業學院的在校女生(XX)身著潔白的婚紗墜樓身亡,悲劇的發生源于殉情女生對愛情觀的偏執,為了一段情竇初開的愛戀,以這種不負責任的極端方式草草結束了生命。因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心理疏導,終釀慘劇,令人惋惜。更有甚者,因為追愛未獲回應,不惜傷害甚至親手毀掉對方。合肥女孩周巖被男同學潑油縱火,對周巖造成了毀容的終身性傷害。此行為是一種被家人寵溺導致心理健康教育缺失的病態、極端的表現,是愛情觀的極度扭曲。此類新聞案例經常見諸媒體報端,令人唏噓。當下對大學生的愛情觀要進行良性引導與教育,不單是家長及校方,更需要全社會給予重視與關注。引用當下實例通過結合心理、生理、法理指導,對跋涉愛河的學生進行良性引導與循序漸進的注入式感情觀教育,深刻理解愛情二字的核心內涵,明白愛與情的屬性截然不同,使其思考人與人之間是先有的愛,還是先動的情。無私的愛是并不求任何回報的奉獻,而情的屬性卻有極大的自私成分,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占有欲。當你喜歡一個異性,索取大于付出,不顧對方感受,一心只想滿足自己的占有欲,這不是愛的表達,只是動了情,與自然界的動物到了發情期的表現并無不同。尊貴的愛情需要理性的表達方式,為了所謂的愛情而癡狂,都是其對感情觀的病態表現。

二、改善心理健康和提高素質教育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國人素質學科,完善教育體系

心理健康與素質教育好比一對孿生兄弟,在國民的成長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目前,國內所提倡的素質教育大體只停留在喊口號、貼標語的層面上,其實表面功夫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僅僅是聊勝于無。一個大學生綜合素質表現與生活背景、家庭教育以及學習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素質教育是一項系統的教育,中小學課綱對其重視程度遠遠不夠,如中小學已設立思想品德等課程,對世界觀還未形成的學生來講其內容空洞乏味,不能很好地帶動學習的積極性,于是乎大多成了自習課,意義不大。作為相關教育主管部門,應高度重視小學至大學在校生的素質教育,應該將國學、政治、法律和禮儀規范結合當下的新媒體進行有機的整合,并講究實際效果,編撰適合各個年齡層的版本,尊重學生的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建立起生動且立體的國人素質教育學科,即內化成學生們的良好的心理素質、思想觀點及人生價值,以便在心中持久扎根。

1.國學即推廣國學之精華所倡導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①倡導正心、修身、齊家,推廣國學對傳承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以及提高全民族的素質起著重要作用。

2.政治通過深刻領會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的精神實質,增強愛黨、愛國、愛民忠誠的信念。

3.法律通過法律知識的普及,讓人們從小樹立起法制觀念,了解其懲治力度,對法律有所敬畏,才能知法守法,不會逾越法律的紅線。4.禮儀規范從個人文明禮儀、家庭禮儀、社會禮儀等方面進行學習,養成待人接物的正確行為習慣,對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重視家庭教育,通過家長學校的“回爐再造”提高國民生命源頭的素質

何為生命的源頭?不管你是誰,你有多么大的成績,你的生命來自于父母,父母便是生命的源頭。家庭教育對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與素質教育具有終生性影響,具有學校無法替代的作用。潛移默化的家庭教育會直接關系到子女的道德品質、法紀觀念的形成。倘若家中長輩不具備文化素養,道德出現滑坡,想必在這種教育環境下,不會給予子女正確的人生系統指導,即便后來這些孩子中的某些人通過后天努力考取了較好大學,但由于幼年教育的短板,也許會使他們的心理健康及素質教育存在著難以預想的困擾。良好的家庭教育一定要求某些家長革除腦海中固有思維的封建殘余,促使家庭教育建立在民主、科學的基礎之上,架起一座自由、和睦的親情溝通橋梁,切實關注孩子的思想動向并及時與之交流。當下很多中小學都設有家長學校,但大多流于形式。相關部門應利用有利資源投入力量,大力倡導在這塊教育陣地中也開設國人素質學科課程,呼吁家長不斷對自身進行充電,大力倡導“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通過家長帶領孩子“自設作業”的形式,哪怕是在公交車上讓座、幫陌生人指路、撿到失物歸還、在購物時禮讓老弱婦孺等事跡,都要記錄下來作為作業上交給老師。國人素質課的教師對學生及家長共同完成的作業予以評分并及時歸入檔案,讓其切身體會“良恭、儉讓”在人與人相處之間的魅力。相信此課程的開展會讓善意在孩子在心中扎根。關注于提升家長素質也是我們對心理健康及素質教育研究的意義。

(三)通過媒體主渠道進行正確引導,樹立正確價值觀

2016年中科院建院以來最年輕的研究員和博士生導師徐穎對北斗系統的科普視頻在網絡上意外走紅,成為網友們心中智慧與美貌的女神,正能量的代表人物。其實在中國有很多這樣的楷模人物,但似乎不符合當下媒體電視臺的推廣方向,使公眾對許許多多的當代楷模人物相關信息了解得少之又少。當今的主流媒體及電視臺大多創辦一些索然無味甚至趣味低下的欄目博人眼球,娛樂摩登化,公眾人物庸俗化,在當今社會已成為一種潮流時尚,過度迎合大眾的獵奇心來找話題,沒有很好地履行傳播正能量的媒體責任,只會帶給大眾消極且不健康的思想導向。蘭州女孩楊麗華苦追劉德華12年,以致其父母為她的任性傾家蕩產,老父親甚至賣腎籌錢,直至無奈投河自殺。我們要斥責這個愚昧的女孩,還是要惋惜那位付出糊涂愛的父親?難道當下娛樂至死、金錢至上的媒體風向不應該檢討自責么?盲目的哈韓、哈日、追求奢靡之風的娛樂導向,對中國的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群體的思想沖擊很大,值得我們反思。這些鮮活的例證,不希望僅僅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娛樂新聞,更要將這些例證歸攏集成,以反面教材形式在刊物出版,拍成影視作品,通過媒體主渠道對全社會進行正確宣傳。要給大學生創造一個虛擬與現實可以相互印證的環境,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潛移默化的疏導,并對其價值觀進行正確的引導,全面提高跨世紀人才質量,讓大學生們成為有使命、有責任、有開拓精神的21世紀社會主義接班人。

(四)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

曾幾何時,出國旅游只是外國人的專利,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經濟快速發展,中國人民逐漸富裕起來,旅游成為人們休閑方式的一種選擇,只是原本很美好的事總伴隨著一些不愉快的雜音。不同于改革開放前,出國人員大多都是文化層次和素質教養較高的精英人群,現如今大量國人涌出國門,旅游目的地遍布全世界,其中一些國人的糟糕表現受到目的地國的嘲諷,這些問題的出現不應該被西方人視為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是禮儀之邦,有著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文化積淀,璀璨的華夏文明對人類的進步有著巨大的貢獻。當前中央政府對提高全民素質的教育非常重視,出臺了相關政策和指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對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做好了全面的闡述。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全體國民素質,培養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人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的推出顯示了中央政府對相關問題的重視,已經提高到中央層面的戰略高度。當代大學生更要做好承上啟下的帶頭作用,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以自身的進步帶動家人及長輩的共同進步,爭取用不到10年的時間使國人素質有大跨步的提高。當健康的思想和文化融于廣大群眾的日常生活,融于人民的思想里,這就潛移默化地成為人們日常的行為規范,演變成價值評判的標準。注重榮譽、摒棄恥辱,以健康的文化底蘊為載體,倡導陽光健康的素質教育,對構建安定和諧、快速發展的社會,提高國民的幸福指數,以及對國家的長治久安,反腐倡廉,意義極其深遠。

作者:趙璇 呂佳 單位:吉林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把教育工作認真抓起來[A].鄧小平文選(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0.

[2]鄧小平.在全體人民中樹立法制觀念[A].鄧小平文選(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