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體育人文價值與大學生素質教育

時間:2022-09-21 03:58:36

導語:大學體育人文價值與大學生素質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體育人文價值與大學生素質教育

【摘要】體育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人文價值。大學體育作為高校教育教學的重要構成,在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挖掘大學體育的人文價值,把大學體育作為實施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將有力地促進大學生人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大學體育;人文價值;人文教育;素質教育

一、體育的人文價值

社會是人的社會,體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它所蘊含的人文價值越來越被社會所認同。價值是指在具體歷史過程中客體對主體需要的意義。體育價值是指體育對人和社會所具有的客觀效用。對于體育價值,一般可以把它劃分為技術價值、文化價值、精神價值。從廣義上講,人文價值是“某一種文化對人和文化發展,特別是對人的生存、發展、自由和解放的意義和價值”。“體育人文價值,一個層面是指體育對人的生存、享受和發展以及社會文化進步的作用和意義,另一個層面是指體育的精神價值和文化價值,它是人和社會精神文明的組成部分”。西方體育人文傳統根深蒂固,融入于其文化傳統中。尤其是現代奧運會的形成,西方文化迎來了人文精神的光輝典范。就如《奧林匹克憲章》所言:“奧林匹克主義是增強體質、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發展的一種生活哲學。奧林匹克主義謀求體育和文化和教育融合起來,創造一種在努力中求歡樂、發揮良好榜樣的價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則的生活方式。”中國傳統體育文化蘊含在古代體育活動中。中國傳統體育的文化精神深受儒道兩大傳統文化的浸染和影響,體現出道德修為與和諧的精神理念,成為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主體精神,閃爍著人文精神的光輝,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太極拳等武術體育,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中庸和諧的文化理念,展現著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人文價值觀,在世界武術體育文化中閃耀著中華民族智慧的光芒。

在現代社會,體育的人文價值意義已經得到凸顯和廣泛尊重。“現代體育觀突出強調人的價值和標準,達成人的全面發展是體育發展的方向,體育的人文價值為實現這一目標設定了具有意向性的價值坐標,既代表著人類體育未來崇高理想,同時代表著人文社會的美好預期。”現代體育提升著人的價值、維護著人的尊嚴、塑造著人的身心、愉悅著人的情感、砥礪著人的精神、鍛造著人的品質、促進著人的發展特別是人的全面發展,同時,現代體育也在為世界和平、人類進步發展提供著思想財富,為全世界不同民族、不同語言、不同信仰的人們架設著溝通的橋梁,現代體育的人文價值已超越國界,展示著恒久深沉的力量。

二、大學體育中人文教育的“遮蔽”

大學體育包括大學體育課程和校園體育文化活動。大學體育是大學教育的重要構成,是育人的重要形態、重要載體,是實施素質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大學體育與德育、智育、美育等教育組成相互融合、相互支撐、相互促進。大學體育既有現代體育挑戰自我、積極進取、公平競爭的普世人文價值,又對大學生這一群體有著特殊的人文教育意義。大學體育包含著德育的內容,體育課程和體育活動承載著豐富的體育道德元素,如:愛國情懷、民族精神、集體觀念、組織紀律、責任意識、意志品質、規則意識、團結協作等等,對陶冶大學生的道德情操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大學體育包含著美育的內容,“體育運動屬于美的運動、體育觀賞屬于美的享受、體育教學屬于美的互動”,體育運動可以賦予大學生人體美、健康美、儀態美、心靈美,也思政建設可以使大學生在參加體育運動中提升辨別美與丑、善與惡、高尚與卑鄙、文明與粗俗的能力,提高大學生的審美情趣和鑒賞品位;大學體育包含著人性教育,體育運動中飽含的“拼搏奮斗、剛毅執著、頑強抗爭、奉獻上進、挑戰政府、冒險探索的英雄主義體育精神,自由民主、開放參與、誠實守信、創新進取、科學效率的公平競爭的體育精神,協作互助、團結友愛、盡心盡力的體育團隊精神,尊重、理解、友愛的人本體育精神”,這些精神有助于大學生在參加體育活動中體味生命的價值與意義。體育活動中還充滿著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助于啟發大學生的感悟能力,正確面對學習生活中的挫折與困惑;體育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塑造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和睦友善的關系,加速大學生社會化進程;大學校園體育文化活動體現著對真善美價值理想的追求,塑造著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形成,激勵著大學生全面發展。大學體育所具有的不同其他教育的人文教育風格,彰顯了大學體育的人文價值。

“大學體育價值的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大學體育人文精神巨大功能的發揮。”受多種因素影響,當代大學體育的“工具性”力壓“價值性”,致使大學體育中的人文價值被“遮蔽”,大學體育中的人文教育功能被“弱化”,大學體育中的人文精神面臨嚴重缺失的危險。“重智育輕體育”“重科學輕人文”的錯誤傾向在國內高校普遍存在,在當前降低總體學分要求的大趨勢下,很多高校為了突出專業教育,不斷削減體育必修課的學分,而以選修課的形式替代。在體育課程設置上,以體育技能性課程為主,體育人文類課程占極小比例,缺乏全面系統的體育人文知識傳播。在體育教學中,呈現嚴重的科學化傾向,重視運動技能技術的傳授,忽視對學生頑強拼搏、勇于挑戰、團結互助、公平競爭等綜合素質的培養。在體育實踐評價上,體質達標測試、項目技能水平測試成為主要考核評價方式,忽視學生的個性發展,無從把握學生在參加體育活動中獲得的情感體驗、心理淬煉、意志磨練。體育指導教師的人文素質和教育教學能力也直接影響著體育人文精神的傳播和弘揚。大學體育人文價值的“遮蔽”,直接體現在當前大學生對體育課程不感興趣,選修專項體育技能課程只是為了“混學分”,而非自身興趣使然,大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仍有待提高,據2017年《中國學生體質監測發展歷程》有關數據顯示,大學生體質依然呈下降趨勢,只是下降速度趨緩,這應引起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的足夠重視。

三、釋放大學體育的人文價值功效加強大學生素質教育

堅持以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戰略主題。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目標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包括大學生的政治素質、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技能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藝術素質等多個方面。大學體育具有與其他教育組成不同的人文價值意義,應充分釋放大學體育的人文價值功效,凸顯大學體育中的人文教育,把大學體育作為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和重要途徑。要將體育與德育智育美育有機結合起來。大學組織內部條塊分割的管理模式,使得教育組成的系統性有機性始終面臨挑戰。要充分認識到體育所特有的與德育智育美育之間的緊密關聯,全面發展教育也是系統的全人教育。要注重在體育教學中對大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教育,將體育道德、體育倫理滲透于教學實踐中;要注重體育對智育的促進作用,將體育科學、健康科學、生命科學貫穿于教學內容中;要注重體育對提升大學生審美能力的促進作用,把形體美儀態美健康美心靈美融合于體育活動中。要注重體育在大學生非智力成長因素培養過程中的獨特作用,把堅毅意志磨礪、抗挫抗壓錘煉、求強求新鍛造潤澤于體育實踐中。要提升大學生在體育中的主體性地位。大學生是教育的對象也是教育的主體。“教育對象中的人是一種有價值、有尊嚴、有情趣、存在問題卻蘊含有希望的人。

大學生是體育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提升大學生在體育中的主體性地位,就是要從學生的成長成才需求出發設計大學體育教育教學體系,把純粹的專項技能知識傳授轉變到體育歷史文化的傳播上,把開展大眾性體育活動轉變到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習慣上,把以體能測試和專項技術考試為主的考核評價方式轉變到觀測學生的縱向成長和身心收獲上。要讓每位學生在參與體育活動中感受青春活力的時代韻律,感受陽光運動的生命勃發。要深化大學體育教育教學改革。要樹立大學體育的人文教育理念,克服“應試教育”的慣性頑疾,提振大學體育的人文精神。要大力開設體育人文類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要拓展體育課程的文化內涵。要積極創造選課條件,為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和身體素質情況選擇體育項目和體育科目進行重點訓練。要采取激勵式教學方法,及時總結學生完成的技術動作,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強化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讓學生增強身體和心理的自我體驗。要努力創造條件,開設中華傳統體育課程,開展中華傳統民族體育活動,弘揚中華傳統體育精神。要提升體育指導教師的人文素養和師德師風,加強體育指導教師人文知識的再培訓再提高,加強師德師風教育,提升自身道德修養和人文情懷,樹立體育指導教師健康陽光的良好形象。要加強大學體育文化建設。建設良好的校園體育場館設施與環境,增加環境中的人文元素,創造濃厚的人文環境氛圍。通過多媒體傳播先進體育文化,宣介中華體育健兒和校園體育明星,發揮勵志效應和感染效應。開展現代奧林匹克體育活動,弘揚奧林匹克理念、文化和精神。

參考文獻:

[1]袁貴仁.價值學引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35).

[2]趙文正.論知識經濟條件下科學的人文價值[D].黑龍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

[3]鄭秋榮.大眾傳播對體育人文價值的影響[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4,(9).

[4]何文清.本質、困惑與出路─我國體育人文價值的文化學思考[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4,(3).

[5]徐偉,姚蕾.回到原點的思考:大學體育的人文教育規復問題[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4).

[6]黃莉.體育精神的文化內涵與價值重構[J].體育科學,2007,(6).

[7]蔣菠,黃巾.大學體育人文精神缺失的致因解析[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6,(12).

[8]張松奎,李麗.學校體育教育本真解讀及人文價值回歸[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7,(2).

作者:魏玉存 單位:黑龍江工程學院 公共體育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