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人才培養中人文素質教育分析
時間:2022-09-08 11:30:31
導語:職業人才培養中人文素質教育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構建一個適宜的人文素質培養體系是高職院校實現培養有社會責任感和現代文明道德的技能型人才目標的關鍵因素,是實施國民素質教育的主要載體。本文從制度保障、課程體系、校園文化、師資發展和評價體系等環節貫徹落實高職人才培養的人文素質教育,重塑育人理念,不斷提高當代高職學生人文素質,促進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形成。
關鍵詞:高職;人才培養;人文素質;途徑
人文素質是通過環境熏陶、知識傳授和自我實踐等教育途徑將人文精神、人文知識內化于心所形成的氣質、品格和修養等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人文素質又是一種道德品質,其外在表現為人的道德、志向、情操、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人文素質解決了做人的問題,是形成一切素質的前提和基礎。中科院院士楊叔子指出,人文文化關系到國家強弱、民族存亡和社會進退。北大葉朗教授指出,人文科學關系到一個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以及社會的人文導向和價值導向。華中師范大學教授杜時忠指出,人文素質涉及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識兩方面,它涉及的是人自身如何通過品德情操、價值取向、心理性格、文化修養和觀念意識的外在表現來展示個人。人文精神包括人的體驗能力、創造意識、理性精神和適應能力等,人文知識則包括民族文化意識、文化素養和綜合化知識。
1高職人才培養中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人文素質教育是通過課程教育等途徑將人文素養內化于心的教育活動,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在全國教育大會中強調“要在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黨的報告指出“發展教育事業,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近來年,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2019年1月,《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國發[2019]4號)中指出:“職業教育要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完善評價機制,高等職業學校要培養服務區域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高職正處于自身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新形式下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發揮著更為突出的作用。通過人文素質教育,高職可以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形成良好的意識形態。通過人文素質教育,高職可以提升大學生的情感智慧,豐富其內在感情。通過人文素質教育,高職將克服重理輕文現象,促進人文素質教育與專業技能教育相融合,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校園環境,加強高職校風和學風建設,實現教育的內涵發展,實現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可見,高職要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才能順應時展,改變當前人文素質教育斷裂的現狀,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近年來,高職越來越重視人文素質教育,然而,重視并不代表高職人文素質教育已經獲得了成功,問題仍然不少,大部分高職仍處于起步階段。研究高職人文素質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對高職內涵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高職人文素質教育現狀及問題分析
2.1保障支持力度不夠。制度建設是推進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保障。大多數高職沒有明確領導權責,高職人文素質教育領導組織沒有發揮應用作用,指導停留在表面,缺乏實質性。教育經費投入往往以教學建設為導向,導致人文素質教育專項經費投入很少,且忽視經費管理工作,經費的使用效益不高,使得條線工作積極性不高。信息化技術的快速發展對教育發展有明顯的促進作用,但很多高職在制定信息化建設政策時更傾向于教學、科研和管理領域,沒有指向人文素質教育,存在“兩張皮”現象。2.2課程體系缺少規劃。課程體系是推進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雖然很多高職已經開始重視人文素質教育,但課程體系、課程標準和課程內容規劃缺乏系統性和層次性,一般以公選課、社會實踐課和校園文化活動為主,且課程設置比較隨意,大多是根據教師的興趣設置,涉及領域比較窄;社會實踐活動缺乏指導,處于“放羊”狀態;課程類型不多,人文素質類教材偏少;課時數也不多,且課程大多安排在周末和晚上;傳統教學方式已難以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專業課程與人文課程的相互聯系不夠、交叉較少、融合度低,兩類課程表現出相對獨立性,專業課教師以傳統的方式授課,往往沒有考慮專業知識與人文知識的融合,使學生在專業知識學習時難以獲取人文知識。近年來,國家頻頻提出要增加高職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但很少有相關政策針對人文素質課程的開發及考核。制度保障的缺乏,高職難以科學有效地構建人文素質課程體系。而針對高職院校來講,其3年制的教學模式,教學任務重且學制短,使得課程設置時明顯出現重專業技術課程輕人文素質課程現象。2.3校園文化活動及環境建設流于形式。校園文化活動是推進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形式。然而,高職校園文化活動缺乏指導、缺乏頂層設計、內容單一,教育過程和教育內容流于形式,且存在庸俗化思想的傾向,難以起到人文素質教育的效果。部分高職側重創新創業、職業生涯規劃等實用性更強的教學活動,從而忽視人文素質層面的需求,很少組織人文色彩濃厚的活動,無法通過活動來提高人文素質,使得大學生的人文素養逐漸缺失。而社團活動往往以拉“社會贊助成效論英雄”,贊助廣告滿天飛,反而影響了學生價值觀,影響了人文素質教育的效果。高職環境建設方面,如文物景觀、宣傳欄、標語等,往往顯得功利化,缺乏人文氣息。2.4部分教師的人文素質有待提高。教師隊伍是推進人文素質教育的關鍵因素。教師的為人處事原則、價值觀、文化素養等對學生的熏陶起到示范作用。然而很多專業教師并不注重自身人文素質的培養和教育,只專注于專業知識的研究和傳授,使得教師隊伍自身的人文素養不高,尤其是理工科專業教師的知識結構不夠合理,重理輕文現象嚴重,國學、史學、文學等綜合知識匱乏,自身的人文素養不容樂觀。大多數高職為提高綜合排名,評價機制的制定往往以科研和教學效果為導向,側重以教師的專業水平和學術成果為主的評價聘任政策,對教師的人文素養沒有明確的要求,更沒有制定科學有效的教師人文素養培養計劃,使得部分教師的人文素養缺乏。2.5評價體系不夠完善。評價體系是推進人文素質教育的助推器。高職的人文素質評價體系不健全,校園文化活動沒有有效指導,也沒有政策上的獎懲機制。另外,環境建設的評價機制,往往缺乏合理的人文要求,以可視化效果評價為主,使得高職以追求人文素質教育效果時具有盲目性和短期性。部分高職雖建立了人文素質評價體系,但在執行過程中,部門及二級學院重視程度不一,導致學生不重視人文素質教育,影響教育效果。
3高職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3.1強化過程保障機制。過程保障機制要配套。首先,應加強組織領導。學校應成立人文素質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由校黨委書記為組長,教務處、學工部等職能部門分工合作,全面規劃學校人文素質教育工作,制定工作計劃和目標,部署相關工作。其次,重視經費支持。學校應加大人文素質教育經費投入力度,設立人文素質教育專項經費,鼓勵社會資金投入,尤其是校友捐贈等形式,并定期撥出一定經費用于人文素質教育圖書購置及科學研究等。在經費投入的同時加強經費管理,制定經費管理辦法,經費納入財務統一管理并單獨核算,保證專款專用,以確保經費使用效益。3.2完善課程管理體制。(1)全面構建課程體系。首先,要明確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指導思想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愛國主義為主旋律,反對低級腐朽思想,通過人文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大學生的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和身心素質。其次,要改變人文素質程的基礎性結構,體現文理滲透和學科交叉特點,在培養方案制定過程中合理分配人文課與專業課的比例,增加人文素質必修課的比例,尤其是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等相關學科的研究與建設,聘請學者專家,組建校內外共同參與的課程研發團隊,充分調研和論證,結合學校發展理念,設計少而精學術價值高和人文含量足的人文素質教育核心課程。同時,對學院與教師明確教學任務與責任,鼓勵教師開設國學和文學等人文類選修課,如文學欣賞、書法繪畫、詩歌、散文、戲曲、史學等,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仁愛禮儀、和諧寬容、誠實守信、孝親敬老等美德。(2)充分融合專業課與人文課。首先,教學管理部門出臺相關政策,要求二級學院根據自身專業特色,將人文知識要求納入專業課的培養計劃,并引導專業課教師與人文課教師加強溝通與融合,鼓勵專業課教師挖掘專業課程乃至專業領域的人文素質內涵,創新課程教育教學方法,將人文知識融合進專業課,使人文素質教育逐步滲透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進一步接受人文素質教育,以此提升教學效果。如以市場營銷專業課程安排為例,在培養市場開拓、適應市場經濟等基本專業技能之外,加強誠實守信、客戶服務等行為規范和品質,塑造誠懇、穩重、謙和及彬彬有禮等個人形象。其次,結合專業建設開設人文課程。在社會大環境下,光靠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是遠遠不夠的,要適應社會生產和生活,還必須具有人文素養和專業素養。人文課教師應結合學生專業背景,在人文課教學中選用與專業相關的教學案例,以拓展學生專業素養,提升學生人文素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最后,人文素質教育應具有持續性和縱向貫通性。人文素質教育要貫穿大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學校應根據專業各學習階段設置相關的人文素質課程,各階段的課程有先后銜接,防止出現中斷現象。(3)大力開設人文素質教育網絡課程。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教學已成為高職教學體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后疫情時代,網絡教學發揮了重要作用。從教育現狀來看,網絡教學還無法取代傳統教學主陣地的位置,高職教師可將網絡教學作為輔助手段。通過傳統課堂完成主要教學內容的同時,教師將輔助教學內容、視頻、作業等資源置于網絡平臺,學生通過自學,既節省了課堂時間,又擴充了教學內容,還提升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使教學更優質、更全面、更高效。課程作業方面,學生可在網絡平臺提交作業,教師批改作業更快捷。通過網絡教學與傳統教學相結合,進一步提升人文素質教育效果。3.3塑造具有人文精神的校園文化。(1)加大校園人文環境建設力度。校園人文環境建設要結合學校特色、專業特色,要富有人文氣息,注入民族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建設文化走廊或文化長廊,在校內學生可以感受人文氣息,從中理解、認同中華文化,進而熱愛中華文化,也為學生提供了人文交流的場所,提高人文素養。通過校園熱線和校園廣播,加強人文精神宣傳,同時為學生提供情感交流的平臺,讓學生耳濡目染地接受人文素養熏陶。學生社區可以通過寢室美化、食堂美化、社區宣傳欄等加強人文氣息,從而創造優美的人文環境,讓人文氣息潛移默化地走進學生的生活。(2)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校園文化活動一般由學生組織舉辦,學工部門應及時了解教學管理部門的教學安排,指導學生會、社團等學生組織自主創作,舉辦有傳統文化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如比賽、講座、社會實踐、社團活動等,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與大學生“三下鄉”活動相銜接,將理論知識落實到社會實踐中,做到學以致用、鞏固所學,使得校園文化活動與教學相結合,進一步激發學習積極性。舉辦各類專業技能競賽,增強學生的競爭合作意識,培養學生頑強的奮斗精神,以高尚的道德情操處理問題,從而塑造新時代特征的人文精神。3.4完善教師選拔培訓機制。在招聘教師時,高職既要考慮教師的專業水平又要考慮人文素養等綜合情況,將人文素質考核要求融入筆試和面試中,把好進口關。另外,高職要構建教師人文素質培養機制,通過繼續教育培訓和提供學習資源等方式,鼓勵教師積極參與人文科學素質、傳統文化素質、政治素質等綜合培養,打造專業與人文皆通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管理與人文并重的高素質學工線管理隊伍。3.5健全教育評價指導機制。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考核激勵機制。高職要從評價主體、評價要求入手,全過程、全方位地評估評價人文素質教育。評價主體要多元化,要吸收社會人士、校企合作企業專家、知名校友、學校師生等各方面力量參與評價機構建設,調動學校領導、教師和學生檢查學校人文素質教育機制存在的不足之處,進一步確保評價機制公平、公正。評價要求要打破唯成果論,做到定性和定量評價相結合、過程和結果評價相結合、形成性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動態評價機制。要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建立人文素質教育學分認證系統,提高工作效率。最后,要重視人文素質教育考核激勵制度的應用,比如各類獎助學金評比,組織發展、先進個人評比等,讓學生找到興奮點,從而提高人文素質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國發[2019]4號)[R].
[2]黨的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R].2017-10-18.
[3]黃達人.關于高校深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06(01).
[4]過仕明,邸春姝.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途徑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12).
[5]王志鳳.高職人文素質教育現狀及對策分析[J].教育與職業,2015(16).
[6]王愛民.關于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7(05).
[7]靳媛.高職人文素質教育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5(33).
[8]梅惠平,王丁國.新形勢下高職人文素質教育培養體系構建[J].科技視界,2020(06).
[9]梁曉彤.高校人文素質教育協同機制構建[J].鄂州大學學報,2020(01).
作者:梅惠平 單位: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醫院財務管理常見問題及對策
- 下一篇:大數據背景下醫院財務管理創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