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通識課程設置優化研究

時間:2022-01-04 03:27:24

導語:美育通識課程設置優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美育通識課程設置優化研究

近年來,素質教育改革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高校也在逐步調整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力求培養社會需要的全方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在美育類課程的設置上,不但要體現出其審美情趣的特點,剛要與各專業有機接軌,突出美育教育的現實價值,高校美育教育工作者以馬克思主義哲學上講的“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己任,充分調研,認真分析目前高校美育類通識教育之弊病,創新工作方法,優化相關課程設置

一、美育類通識課程開設的必要性

(一)教育模式改革的需要。我國教育法規定教育要面向生產和社會建設服務,要求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多方面實現全面發展。其中,全面發展正是素質教育的應有之義,教育課程的設置,應體現多元化,通過美育通識教育促使學生培養高尚的情操和健康向上的興趣愛好,讓大學生在掌握本專業知識技能的基礎上,實現更為全面的發展,以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我國傳統的教育是典型的應試教育,將教育成果單純地以文化課程學習成績進行體現,分數成了衡量學生是否優秀的單一標準。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在一定時期和一定程度上,快速實現了為社會培養大量社會主義建設者,也為我國的經濟和社會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隨著社會發展的轉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教育模式要進行相應的改良。(二)教育理念改變的需要。教育改革的目的是改變以往的唯文化成績分數論的理念,而是要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這就要求教育工作從根本上徹底轉變理念。美育類通識教育是實現大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有效途徑,且美育類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并不沖突,而是相得益彰的。在教育理念上,通識教育的本質是以人為本,塑造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這種非功利目的的教育形式可以更有效地幫助學生發現并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實現自由地學習和快樂地成長。

二、美育類通識課程的作用

(一)開發學生潛能。在中小學階段,學生接受了長期的應試教育,個體發展服從于集體意識,個性發展受到了極大的壓抑,個人全面的潛能開發空間很大。美育類通識課程可以幫助學生重新找到新的自我,通過美育教育,增強自信,改善為人處世的心態,積極投入到大學生活中去,更好地發現和發掘自身的潛能。(二)樹立審美觀念。美育類通識教育將美學審美觀引入大學生課程學習中,培養大學生高雅的審美情趣,訓練其更為細膩的感官,提高其對美的感受和想象力。同時,也會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三、美育類通識課程優化設置建議

(一)創新教學理念。美育類通識課程的設置,要明確其定位,不以單純的美育作品賞析為目的,也不要求學生掌握特定的、專業的藝術技藝,而是要突出美育作品和活動對大學生道德情操的熏陶,開闊學生的視野,打開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對優秀作品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了解藝術作品的價值。(二)優化教學方式。大學的美育類課程建議以集中授課為主,結合小組討論。課程的設置以一定的標準進行劃分,可以以藝術流派進行劃分,或以作品主題進行分類,保證授課的連貫性。課程內容力求豐富多彩,以多媒體教學設備為教學工具,結合圖片、視頻、文字等形式,為學生展現立體、直觀的感性認識。在小組討論中,創新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發言,充分利用師生互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活躍課堂氣氛。(三)改進考核方式。對于美育類通識課程的考核,采取多種手段并行的靈活方式。打破以往傳統的書面答卷考試結課的考核形式,創新考核辦法,建議以學生課堂討論、發言和課外實踐活動表現的實際情況為基礎,注重定性考量學生主觀參與度和參與熱情。同時,卷面考核并不完全廢止,而是采取讓學生自由選擇結業作品的形式,但不拘泥于具體的形式,譬如可以讓學生提交個性化的繪畫作品、配樂演唱、手工制作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且給予學生最大的自由選擇權限。考核結果評定以授課教師打分和學生民主打分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四)培養自主學習。高校美育通識教育課程注重提升學生參與的體驗,鼓勵課外活動社團建立和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生美育活動,從而激發大學生對美育類課程的興趣。通過課堂教學的方式,結合課外社團活動,實現課堂內外的良性互補,讓美育類教育寓教于課堂、寓教于生活,潛移默化地讓大學生培養自主學習的熱情和習慣。

作者:李錳 單位:內蒙古包頭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