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心理構建和諧校園論文
時間:2022-06-07 11:22:00
導語:和諧心理構建和諧校園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大學生心理和諧在構建和諧校園中的地位與作用;構建和諧校園對大學生心理和諧的訴求;實現大學生心理和諧的有效途徑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從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首次提出了“心理和諧”的概念、大學生心理和諧是體現高校服務社會宗旨和任務的需要、心理和諧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心理素質和諧是促進校園和諧的有效途徑、具有堅強的意志力和耐挫能力、培養自尊心、自信心與責任心、和諧的人際關系、積極、樂觀、進取的人生態度、將簡單的心理輔導轉化為現實的勵志教育、在課內外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和諧心理“和諧教育”以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為教育目的、構筑網上心理咨詢平臺。創建心理聊天室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和諧教育離不開和諧校園;和諧校園離不開學校教育各子系統全面、協調、良性互動。大學生心理和諧直接影響和諧校園的構建。文章從大學生心理和諧與和諧校園構建關系中探求大學生心理和諧教育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心理;和諧教育;和諧校園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從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首次提出了“心理和諧”的概念,指出要“注重促進人的心理和諧,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引導人們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詢網絡,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和諧校園的建設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而促進大學生心理和諧,對促進校園和諧更具有重要的意義。社會主義和諧校園是全體師生員工各盡其能、充滿創造活力的校園;是全體師生各得其所和利益關系得到有效協調的校園;是穩定有序、安定團結、各種矛盾得到妥善處理的校園。和諧的心理素質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影響和諧校園的構建。本文擬從大學生心理和諧與構建和諧校園兩者關系中探討實施大學生心理和諧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大學生心理和諧在構建和諧校園中的地位與作用
(一)大學生心理和諧是體現高校服務社會宗旨和任務的需要
高校學校作為一個社會組織,和諧校園關乎組成成員的個體自身人的和諧和大系統的社會和諧。學校心理環境的優劣對于身處其中的每一個師生員工的身心發展、對于和諧校園和和諧社會的實現有著重要的作用。
高校的宗旨和任務就是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人才。高素質的人才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行為指導,要有健全的人格,要具備良好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還要有和諧、健康的身心條件,有服務和諧社會建設的強烈意識和創新能力,更要有健康的身體和心理素質;這樣,高校人才才能達成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所以,在轉型期的社會及心理健康教育機構不夠完善的前提下,和諧社會要求每個個體都要珍惜生命、樂觀向上。學生能否用積極向上的心態認識社會和看待人生就取決于學校心理素質教育的質量和效率。
心理和諧的大學生具有較強的心理協調性。個體心理的協調程度是社會心理健康和成熟水平的一個標志,也是社會穩定和國際關系和諧的重要條件。
心理和諧的大學生具有較強的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和保持開放的心理狀態。社會需要個體主動了解世界,吸納接受外部信息,參與外部事物,對外部世界抱定積極的態度,擁有寬廣的胸懷、吸收與學習先進經驗和科技文化的渴望,勇于面對全球性問題,培養科學、民主、信息、環保意識等,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的心理開放性。具有和諧心理素質的大學生走上社會后能提高其社會心理整合程度,無論是在認知領域、價值領域還是道德領域,保持客觀辯證的態度,減少心理挫折感、焦慮感、失落感等等不良心態和情緒的產生,促進整個社會心理整合、規范的進程。
(二)心理和諧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作務是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質;心理素質教育的任務是解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問題,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機制和良好的情緒、意志、性格,使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提高個人的價值感、成就感。有了和諧的心理素質,才能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道德觀。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很多,但都離不開健康、和諧的心理素質作保證。
心理和諧教育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學化。心理和諧教育工作的科學性、嚴謹性、針對性等特點使學生具有較強的信任感,從而在整個教育過程中變被動地接受為主動地配合和參與。這一主觀態度的轉變對于學生心理和思想問題的解決非常重要。由于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側重于學生的政治態度和思想品德,主要著眼于大局而進行宏觀上的指導,而對心理問題的微觀分析、研究不夠。由此可見,將心理和諧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機結合,借用心理教育的科學方法,對于改進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彌補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足,促進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學化具有積極作用。
(三)大學生心理素質和諧是促進校園和諧的有效途徑
大學生的和諧心理是構建和諧大學校園的內容;和諧校園是以人為本的校園;因此就不能不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和諧,心理和諧是個體的美好追求,也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基礎。每個個體心理和諧都會促進大學校園的進一步和諧。學生群體是高等學校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群體的穩定是和諧校園建設的重要因素。高校學生群體的穩定與否將直接影響到高校教育目標能否順利完成。
心理和諧是和諧校園對大學生心理教育的內在要求,是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教育提供支撐的平臺。和諧校園是培養建設和諧社會人才的前提,是以校園為載體,以內和外順、安定團結、穩定有序為主要特征,實現學校教育各子系統全面、協調、自由、充分發展、良性互動及整體優化的教育理念。心理教育在學校和諧發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視,應樹立科學的和諧發展觀,為學校教育教學營造安定團結和諧的氛圍,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支撐平臺。所以,心理素質教育要結合學生實際,使學生個性充分發展并與社會的發展相適應。根據大學生興趣廣泛、思維敏捷、求知欲旺盛及可塑性強等特點,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體活動,鼓勵學生加入學校各種學生團體,參與校園文體活動,以適合大學生成長發展特點,有助于學生的積極性、主動精神得到發揮,滿足學生成長的需要。這就要求我們樹立以學生為本的心理和諧教育觀,努力將學生培養成為具有健全人格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接班人。
二、構建和諧校園對大學生心理和諧的訴求
(一)具有堅強的意志力和耐挫能力
意志是人自覺地確定目的,根據目的支配來調節行動,從而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堅強的意志品質包括自覺性、果斷性、堅韌性、自制力。具備優良的意志品質是克服人生挫折的必要條件。大學生在學習、生活、實踐等各環節都會遇到或大或小的困難、挫折,勇于迎接挑戰,在磨煉中成長。堅強的意志力和耐挫能力是大學生成功的必備素質。
二)培養自尊心、自信心與責任心
自尊心是人們自我尊重與相互尊重的一種心理傾向或性格品質。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追求的目標是正確的,也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實現目標;責任心是指一種責任意識或負責精神。自尊心是成功的起點;自信心是成功的前提;責任心是成功的保證。這“三心”對于大學生的成長極為重要,缺一不可。只有具備了平衡發展的“三心”,才能激發出大學生強烈的學習動力,提高其自我約束能力,勇于進取,奮發有為,取得學業上的成功。
(三)和諧的人際關系
和諧的人際關系能促進社會的發展進步,增強社會的安定團結,也能促進個體的身心健康。良好的人際關系使人獲得安全感和歸屬感;良好的人際環境可以陶冶師生情操,提高師生的工作和學習積極性,增強學校群體的內聚力,對學生個性品質的形成和健康成長有深遠的影響。良好的人際環境和建立在其基礎之上的融洽的人際關系能有效地增強學生適應環境的能力,使他們保持良好的心境,對現實與未來抱有樂觀的態度,并進而形成活潑開朗、積極進取的性格。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是青年學生最為重要的人際關系。這兩種關系是否和諧,不僅影響學生的智力發育,而且影響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大學校園中為人際關系而愁眉不展,影響情緒和學習效率的人不在少數。在缺乏友愛理解的人際環境中,學生易形成抑郁、自卑、猜疑、嫉妒、冷漠等不良性格。總之,和諧的人際關系能促進大學生早日成才。
(四)積極、樂觀、進取的人生態度
和諧社會是充滿活力的社會,是廣大社會成員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社會。它建立在經濟不斷發展、社會不斷進步的基礎上,致力于促進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同樣道理,每個個體的精神面貌如何與構建一個充滿生機活力的和諧校園息息相關。積極而樂觀進取的人生態度體現了人對自己、社會、生活應該具備的心理。在構建和諧校園的生活、工作、學習中,不可避免會遇到矛盾與困難,這就需要我們始終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對自己、他人、集體、社會充滿信心。要以樂觀進取的態度、飽滿的熱情和堅定的毅力積極迎接各種新的挑戰,體驗快樂與幸福的生活。
三、實現大學生心理和諧的有效途徑
(一)將簡單的心理輔導轉化為現實的勵志教育
針對學生的個性,發掘學生的優勢和潛能,并給予最大的稱贊與鼓勵,增強自信心。教師引導并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積極參與社團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拓展自己發展的空間,幫助他們增強集體生活的能力,增強他們的合作精神與團隊意識,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創造力。對個別是學生存在的不良行為應該采取適度的批評,使其改正錯誤行為,給予其合理的期待和真誠的幫助,盡量縮短與學生的心理距離,從而使學生產生共鳴。對有較強逆反心理和抵觸情緒的學生,應該給予耐心指導和幫助,積極鼓勵他們多參與群體生活,用事實和案例教會他們如何去接納他人,關心他人;要把關心學生的生活與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相結合,使他們充分感受到作為群體成員給大家帶來的愉悅,使其性格變得寬容、大度和平和。
(二)在課內外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和諧心理“和諧教育”以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為教育目的;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學中,要注意課內外教學的和諧統一。在課堂教學中,教育者應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功能,將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有機結合起來,把文化知識的傳授和心理教育結合起來,以尊重、理解、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為出發點,因勢利導、因材施教、諄諄善誘,在德與才、情與智、身與心諸方面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課外活動也是培養學生和諧心理的重要途徑之一。學生第二課堂的作用不容忽視,教育者要充分發揮黨團、班集體、學生公寓、學生社團等組織的積極性,大力開展適合青年學生特點的社會實踐活動,拓寬他們的知識面,開闊他們的視野,陶冶他們的情操。增強他們的表達能力、交際能力和實踐能力。
(三)構筑網上心理咨詢平臺。創建心理聊天室
利用大學生對互聯網的興趣,構筑網上心理咨詢平臺,創建心理聊天室。高??沙浞职l揮網絡技術優勢,將心理健康教育和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建立各級心理教育網頁,在網頁上開設心理學知識、心理測試、心理治療、心理自助、心理咨詢、心理問答等欄目,使學生通過網絡學習心理學知識,激發他們對心理學的興趣,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網上心理咨詢;在網頁上設置心理咨詢專用電子信箱、網上心理咨詢呼叫熱線、心理老師在線答疑、心理咨詢BBs欄目等等,從而促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廣泛更深入地開展。而在心理聊天室里,還可進行師生互問互答、同伴解疑等網上心理咨詢,讓網絡拉近師生的距離。同時,為了保證網上咨詢者資料的保密性和尊重咨詢者的個人隱私,網站可專門成立監管小組,建立一系列完善的監管制度,保證心理咨詢的純潔性、科學性和有效性。
- 上一篇:縣交通政務公開工作報告
- 下一篇:大學學生會代表在開學慶典上的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