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我國青少年學業情緒研討

時間:2022-12-23 08:22:00

導語:近年我國青少年學業情緒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我國青少年學業情緒研討

近年來隨著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的興起,學生在學習中所體驗到的學業情緒引起了越來越多研究者的關注。它作為一種和學生的學習過程密切聯系的非智力因素,對學生認知活動的開展、學習動機的激發以及學習策略的使用均具有重要的影響。無論是正性的還是負性的,對學生的學習、考試、學業成就以及其他方面的活動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為了系統了解學業情緒的研究現狀,我們從研究概況、研究方法、研究內容、研究展望等方面對近五年來關于學業情緒的研究進行回顧和總結,為進一步研究提供參考。

一、研究概況

學業情緒(academicemotions)這一概念最早是由Pekrun等人(2002)提出的。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產生并體驗到的情緒幾乎囊括了人類所有的情緒種類,但與學習活動緊密相連的主要有九種,即愉快、放松、希望、自豪、焦慮、失望、羞愧、氣憤、厭煩,并稱之為學業情緒。SophieGovaerts和JacquesGregoire(2008)通過對學業情緒量表(AES)的發展和建構維度上的研究,入黨申請書提出了學業情緒包括學生在學校學習中所體驗的六種情緒,其中與以往研究不同的是增加了挫折感。在國內對于和學習有關的情緒如考試焦慮、厭學等的研究很早就開始了,以學業情緒為主題的研究則是從2005年開始的。通過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上的檢索發現,截止到2010年5月總共有45篇相關論文,其中2005年、2006年、2007年發表的論文各占7%,2008年的論文占9%,2009年的論文占38%,2010年的論文占32%,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關于學業情緒的研究呈明顯上升趨勢。

目前在國內,學業情緒已經成為教育學和心理學研究的熱點。研究對象多以初中生和大學生為主,對高中生和小學生的研究只占很少一部分。方法上以實證研究居多,理論探索較少,而且所有的實證研究都是以問卷的形式來測得的,很少涉及實驗。具體來說,理論探索主要針對學業情緒的結構維度、發展特點、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并簡要介紹了學業情緒的情緒控制—價值理論;實證研究則探討了學業情緒與學業成就、學生適應等方面的關系。

二、研究方法

縱觀近五年來國內對學業情緒的研究,其研究方法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理論研究,一類是實證研究。理論研究多是在對他人文獻進行分析總結的基礎上,以綜述的形式呈現出來;實證研究多以問卷為主,也有一部分是干預性實驗研究。

1.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單一

目前國內對于學業情緒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比較單一。理論探索主要采用文獻分析和經驗總結的方法,寫作網實證研究大多采用問卷法。如董妍、俞國良(2007)結合訪談和半開放式問卷,以1731名初一到高三學生為被試,考察了青少年學業情緒的維度并編制了青少年學業情緒問卷。陸桂芝、龐麗華(2008)使用《青少年學業情緒問卷》考察了哈爾濱市468名初中1~3年級學生的學業情緒和學業成就之間的關系。蘇世將、馬惠霞(2009)使用自編的一般大學生學業情緒量表了解大學生的一般學業情緒特點及其與學業適應的關系。董妍、俞國良(2010)采用《青少年學業情緒問卷》《成就目標問卷》等以1209名青少年為被試,考察了學業情緒對學業成就的影響。陸桂芝、任秀華(2010)使用《青少年學業情緒問卷》《教師領導行為問卷》以駐馬店市630名初中生為被試,考察了教師領導方式對初中生學業情緒的影響。

以上所使用的《青少年學業情緒問卷》都是由董妍和俞國良2007年編制的。也有學者使用實驗法來研究學業情緒,如馬惠霞、郭宏燕、沈德立(2009)采用2(實驗班、對照班)×2(班級輔導+教師與家長輔導、注意即心理安慰劑)×3(學業情緒、自我概念、學業成績)的實驗設計,對65名初中二年級學生進行系統心理干預實驗研究,發現系統心理干預對增進初二學生良好學業情緒是有效的。整體而言,國內在學業情緒的研究上,研究工具比較單一,以問卷為主,很少使用實驗,更缺乏與觀察法、訪談法等其他方法的結合。

2.研究范圍狹窄

許多研究者在研究的過程中,入黨申請書只是單純考察了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學業情緒。但學業情緒并不僅限于此,在與學業有關的其他活動如課后復習、課前預習等同樣也存在這種情緒。因而這些研究存在兩方面的不足:一是研究不具有生態效應,不確定是否可以在正常的教學中推廣;二是量的研究少,只是通過積極和消極這兩個質的變化來考察學業情緒對學生的影響。同一刺激引起情緒的量的大小是有差異的,不同情緒的量怎么衡量、如何作用于學習等都需要進一步研究。

3.研究被試取樣的局限性

從研究對象上來說,許多研究以初中生和大學生作為被試。但對于面臨高考,心理壓力更大、學業情緒起的作用更明顯的高中生則很少涉及,關于小學生的研究則幾乎沒有。從地域上來說,以大、中城市學生作為被試的研究很多,但以農村學生作為被試的研究則沒有,而且缺乏對留守兒童、流動兒童等的研究。此外,由于現在很少有對漢族和少數民族、英語和語文學習等的對比研究,因此,就學業情緒所涉及到的各個相關維度是否存在跨文化的一致性還值得思考。

三、研究內容

1.工作報告學業情緒的定義和維度

在Pekrun提出學業情緒的概念之后,國內學者對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在它的結構維度方面。董妍、俞國良(2005)擴大了學業情緒的范圍,認為學業情緒是指在教學或學習過程中,與學生的學業相關的各種情緒體驗,包括高興、厭倦、失望、焦慮、氣憤等。值得注意的是,學業情緒不僅僅指學生在獲悉學業成功或失敗后所體驗到的各種情緒,同樣也包括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情緒體驗、在日常做作業過程中的情緒體驗以及在考試期間的情緒體驗等。董妍、俞國良(2006)按照愉悅度(積極與消極)與喚醒度(高喚醒與低喚醒)將學業情緒歸為積極喚醒度高的情緒、積極喚醒度低的情緒、消極喚醒度高的情緒與消極喚醒度低的情緒四類。

李磊、郭成(2009)認為,學業情緒是指學生在學業學習過程中所體驗到的所有情緒,學業學習包括所有的學習活動以及與學習活動有關的各種因素,如體驗到與學業成就有關的各種情緒。馬慧霞和張澤民(2010)根據學業情緒與課程、論文網情境的相關,將學業情緒劃分得更為詳細。他們認為學業情緒首先指的是一般學業情緒,一般學業情緒又可具體劃分為課程特異學業情緒和情境特異學業情緒。在課程特異方面,可分為中學生和大學生課程相關(course-related)學業情緒;在情境特異方面,可通過設計編制課堂、課外和考試相關的學業情緒問卷來研究相應情境相關的學業情緒。

綜上所述,研究者普遍認為學業情緒是指學生在學習及與之相關的活動中所體驗到的各種情緒,并且這些情緒必須在這些活動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只是按照這些情緒的性質把學業情緒分為積極和消極兩個維度,并沒有按照這兩類情緒所起的作用進行進一步的劃分。

2.學業情緒的發展特點學業情緒的發展特點主要體現在性別、年級的差異上。在性別上,董妍、俞國良(2007)和馬惠霞(2009)的研究證明,男生體驗到的積極情緒要多于女生,而女生體驗到的消極學業情緒多于男生。但也有研究顯示,學業情緒不存在性別差異,如羅麗丹(2010)認為性別因素對海南高一學生的學業情緒的影響不大,不存在顯著差異。總體而言,男生的積極情緒要多于女生,這和女生的性格特點、內心特征有關;女生相對于男生總體上感覺細膩、情感豐富,能夠更多地體會到學習活動對她們的影響。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更加關注女生的情緒變化,工作體會并進行積極的鼓勵。

在年級上,對于不同研究對象的結論是不一樣的。李磊、郭成(2009)認為,隨著年級的升高,青少年學生體驗到了更多的不良情緒;蘇世將、馬惠霞(2009)等通過對大學生進行調查發現,二年級比一、三年級體驗到較多的負性情緒和較少的正性情緒;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將會體驗到更多的消極情緒。高中生相對于初中生會體驗到更多的消極情緒,這可能與他們的學習任務較重、高考壓力較大有關。而對于大學生來講,他們所體驗到的積極情緒要多于消極情緒。也有研究者把學習不良青少年與一般青少年的學業情緒作了比較,發現學習不良青少年的積極學業情緒顯著低于一般青少年;學習不良青少年的消極學業情緒顯著高于一般青少年;兩者在學業情緒上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初一、初二和高二、高三年級。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差異,是由于學習不良青少年的學業成績相對較差、學習能力相對較低,經常受到教師的負向評價。另外,學習不良學生的情緒表達規則、免費范文知識的掌握能力也會使他們體會到更多的消極情緒。

3.學業情緒的影響因素研究

影響學生學業情緒的內部因素有:

(1)個人認知

個體對學業目標的控制和價值的估價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業情緒。在此基礎上,個體的能力水平、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標等各因素之間也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這些因素影響個體的學業情緒。與此同時,歸因方式對學生的學業情緒也有著顯著的影響。

(2)調節水平

不同的學業情緒對學生學習活動的影響不一樣,同樣的學業情緒對學生的學習活動的影響也是不一樣的。這主要取決于學生自身的調節水平,個體通過一定的策略和機制,使得情緒在生理活動、主觀體驗、表情行為等方面發生一定的變化。在學習活動中,不單單是消極情緒需要調節,有些積極情緒(如過多滿足和驕傲)也可能會使個體在今后的學習中受到影響。

(3)成就目標

羅樂等(2009)認為,掌握目標和成績接近目標更多地與學生的積極學業情緒相聯系,而成績回避目標則更多地與消極學業情緒相聯系。

影響學業情緒的外部因素有:

(1)教師因素

教學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因素對學生的學業情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師領導方式等都會影響學生的學業情緒。因此有研究者提出了“教學情緒場”的概念,它是指以一種能給學生以情緒感染的情緒體驗,進而產生某種學習動機或者需要的課堂教學環。寫作參考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適當的表揚和鼓勵來引導學生學業情緒的變化。

(2)心理輔導

心理輔導可以使學生的學業情緒產生積極的變化。這種輔導既可以來自學校、班級、教師,也可以來自社會、家庭。馬惠霞、郭宏燕、沈德立(2009)發現,班級輔導+教師與家長輔導的系統心理干預方法可以增加初二學生的正向學業情緒,減少負向學業情緒,并且干預后間隔一個月有延續效應。

(3)課程科目

學業情緒在不同課程的學習中關系的強度差異是比較大的,這就體現了學業情緒的領域特異性。馬惠霞(2009)通過對某師范大學二年級開設教師教育課程的394名學生的研究發現,不同專業學生對快樂源的選擇有專業差異。

(4)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包括社會、文化背景、家庭教養方式等。

總之,影響學生學業情緒的因素很多,往往是內、外因同時起作用。

4.學業情緒的控制—價值理論

學業情緒的控制—價值理論涵蓋環境變量、控制和價值的相關認知評估與學業情緒。控制—價值理論認為,控制及價值相關的認知評估是環境變量與學業情緒之間的中介變量。在這個理論中,學業情緒包括和行為相關的情緒,如在學習過程中所經歷的高興、挫折感以及厭煩,入職思想匯報以及那些預知到自己成功或者失敗的結果的情緒,如高興、希望、驕傲、緊張、無助、害羞等。控制—價值理論認為,與成就情緒喚起相關的評估主要有兩種,即對成就活動、結果控制的評估和對這些活動、結果價值的評估。對控制的評估包括與成就相關的期望、成就結果的歸因、自我概念,對價值的評估包括主觀價值和成就目標。任何與成就相關的情緒都是控制和價值評估的結合。

5.學業情緒與其他因素的關系

(1)學業情緒與學業成就

學業情緒對學業成就有一定的預測關系。陸桂芝、龐麗華(2008)選取哈爾濱市468名初中1~3年級的學生作為被試,運用問卷法考察了學業情緒和學業成就之間的關系。結果發現:十三種學業情緒對學業成就的聯合預測達到極其顯著水平,其中“無助”能極其顯著地預測學業成就;除了“惱火”外,學業成就對其余十二種情緒回饋作用顯著。俞國良、董妍(2010)通過研究也發現:積極低喚醒學業情緒能夠直接積極預測學業成就;工作報告消極高喚醒與消極低喚醒學業情緒能夠直接消極預測學業成就。孫芳萍、陳傳鋒也得出了和他們一致的結論,并進行了進一步的探索。他們認為學業情緒和學業成績之間相互影響,學業情緒對學業成就具有預測作用,而學業成績對學業情緒具有回饋作用。學業控制感和成就目標通過學業情緒來影響學業情緒與學業成績之間的關系。

(2)學業情緒與學生適應性

學生適應性包括學校適應和學習適應,許多學生之所以會出現逃學和厭學的現象與學生的學業情緒存在著相關。俞國良、董妍(2007)以學習不良青少年為被試,采用成績反饋法誘發情緒,考察了情緒對學習不良青少年選擇性注意和持續性注意的影響,結果表明:情緒會影響學習不良青少年的選擇性注意,具有積極低喚醒情緒的學習不良青少年,他們的選擇性注意的反應時顯著短于消極情緒下的被試;學習不良青少年的情緒會影響到他們的持續性注意能力,消極高喚醒的情緒能夠增加虛報率,而積極高喚醒的情緒能夠提高判斷標準,降低虛報率。因此,教師應當重視學生的學業情緒,如果學生的消極情緒得不到疏導,那么他們的學習就可能會跟不上教師的節奏,進而導致厭學行為,甚至會逃學。

(3)學業情緒與心理健康

學業情緒是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采用適當的情緒調節方法維持積極情緒,改變、預防消極情緒能促進青少年心理的健康發展。積極的學業情緒有助于學生認知活動的順利開展,有助于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如果能夠給學生營造一個寬松平等的學習氛圍,論文網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學業情緒,就會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增強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進而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

四、研究展望

國內近五年來關于學業情緒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些積極的成果,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未來的研究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研究內容系統化

首先,理論研究要深入。進一步研究影響學生學業情緒的各種因素,把握學業情緒的內涵,探討學生學業情緒作用的內在機制。同時結合具體的學科來對學業情緒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比較在主科(語文、數學、英語)學習和在其他副科學習中的變化維度是十分必要的。其次,研究的范圍要拓寬,擴大研究學業情緒的學生群,不僅要研究正常兒童,同時對留守兒童、流動兒童也要進行研究,考察他們與正常兒童的差異。

再次,教學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帶有一定的情緒,那么對于學生的學業情緒必然有影響,所以教師的情緒是如何作用于學生的也是我們要研究的內容。

2.研究方法多元化

首先,縱向研究與橫向研究相結合。以往的研究無論是問卷法還是實驗法,都是同時考察所有被試的情緒變化,并沒有進行縱向研究。而對于學生來說,他們的情緒在學習活動的進行中一直是變化的,如何用曲線來描述這個變化的狀態,以及隨著個體生理、心理成熟度的增強,這種狀態的變化是否一成不變等問題,只有追蹤研究才能來確定。

其次,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相結合。目前國內關于學業情緒的實驗研究主要集中在學業情緒積極或者消極質的研究上,學生的學業情緒在不同的質上也有量的變化,免費論文所以在實驗設計的時候,我們先要分析某種刺激是否能夠引起某種學業情緒,然后分析這種量的大小。在此基礎上,我們也可以探討不同學業情緒類型上量的差異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影響。同時在實驗的過程中,可以將訪談法、觀察法等多種方法相結合。

3.研究成果實踐化

關于學業情緒,我們作了大量的理論探討和實驗研究,如何把研究結果轉化成為學生學習的心理資源,使其具有生態效應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如何把這種研究的成果推廣,并由此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使得學生的學習壓力能夠減少,學習效率能夠提升,這是研究者需要努力的方向。

總之,學業情緒作為一種與教學和學習過程密切相關的非智力因素,在學生的成長與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這一領域還有很多的問題需要思考,需要研究。積極開展青少年學業情緒的研究,了解學業情緒的特點和規律,有助于我們有效地指導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工作。而且學業情緒作為影響學生心理發展的情感變量,與其他的影響因素有著復雜的相互關系,寫作參考其中作用方式和機制以及密切程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研究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