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中職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時間:2022-07-03 09:48:27

導語:談論中職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談論中職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中等職業(yè)教育是我國職業(yè)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有效提高職業(yè)教育的實效性,須加強中職生心理活動的考察,有的放矢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般正常青少年心理健康標準為智力正常、有情緒的穩(wěn)定性與協(xié)調性、有較好的社會適應性、有和諧的人際關系、反應能力適度與行為協(xié)調、心理年齡符合實際年齡、有健全的個性特征、有自信心等。本文結合教學實際,深入分析我校中職生的心理活動行為,歸納如下:

第一,情緒的穩(wěn)定性與協(xié)調性較弱。中職生所處的年齡層次是情緒情感世界豐富且具有朝氣的階段。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大部分學生對新事物新知識沒有明顯求知欲。雖不再有升學等壓力,但面對即將走入社會,角色迅速轉變的現實,學生在思想上和心理上準備不足,因而對未來感到茫然,導致學生情緒情感容易不穩(wěn)定,自我調節(jié)和心理承受力差,易走極端,遇到挫折就產生打架,離家出走,退學甚至輕生等過激行為。

第二,自卑與自信心缺乏。中職生大多數是升學考試不利或家庭條件差的學生,往往從小到大接受的負面評價如批評較多,因而學生群體中往往容易滋生自卑心理,對自身能力缺乏信心,喪失學習的動力。

第三,心理年齡和實際年齡定位偏差。我校學生大都在14-17歲年齡段,但衣著打扮日益趨向成人化,說話方式表現社會化,早戀現象也不少見。這是知識水平和經歷不足以正確引導學生正常地過渡到社會人角色所引起的的角色定位偏差,即學生的外表大于實際年齡,學生的心理年齡小于生理年齡。第四,個性行為的極端表現。個性是經常表現出來的具有一定傾向性、穩(wěn)定性的心理特征總和,是一個人的基本的精神面貌。不少中職生在學習上不能獲得自豪感,轉而期望在其他方面贏得注意力與關注,如奇裝異服,抽煙,打架,課堂上搗亂等行為,使自己成為焦點。以上四個方面就是我校中職生心理行為的實際表現。如何完善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文認為擬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首先,是社會的責任。社會上對中職生的認可度和評價需積極改善,不應將中職生標記為差學生、壞學生,抵制職業(yè)技術學校是打工學校等負面輿論,使原本自信心極差的中職學生重獲自信。同時結合我國目前對高水平職業(yè)工人極度缺乏的現狀,深入宣傳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等正面理念。其次,是家庭的責任。中職生生源主要來自五類人群:一是家庭經濟困難;二是學習困難;三是習慣不良;四是父母外出務工的留守者;五是單親家庭。所以家庭在這個環(huán)節(jié)至關重要,父母平時要積極多途徑與孩子交流關心,為孩子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最后,是學校的責任。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最重要環(huán)節(jié),應該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使得學生可在不同領域發(fā)揮或發(fā)現自己的特長,找回自信心;在條件允許下,可以給學生開展心理教育課程或講座,讓學生了解自己心理特點,理解自己的心理行為,正確定位自己角色;教師也不應該用有色眼鏡去看待學生,應該給與更多的關愛和關注,幫助學生渡過學生生涯到社會生涯的轉折點。綜上所述,中職教育要讓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后,能夠持續(xù)提高職業(yè)技能,靈活地自我調整,更能獨立思維。這樣就能使得學生具有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職業(yè)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