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模式探索

時間:2022-03-11 08:41:36

導語: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模式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模式探索

摘要:本文從學生特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等方面探討了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模式的運用。認為教師應當從學生實際出發,探索多元化的更加適合中職學生身心發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模式。

關鍵詞: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模式

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蓬勃發展,社會轉型期的到來以及中職院校招生與就業政策的改革,中職學生面臨的就業等方面的壓力不斷增大,心理問題層出不窮。而中職學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僅對本人、家庭有重要的影響,也關系到我國現代化的發展,所以,通過探討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模式來促進中職生心理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中職生的生源特點與心理特點

1989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作了新的定義,即“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是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中職學生是一個特殊群體,他們普遍是被中考淘汰下來的“學困生”,特別是實行中職學生免學費政策以及國家擴大高等院校的招生規模后,對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生源影響巨大。同時,中職學生正處于青春期,身心發生巨大轉變,人際關系敏感,需要克服自卑心理、厭學情緒,面對社會、家庭異樣的眼光以及殘酷的就業壓力。另外,由于他們尚未形成自我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容易受到外界各種因素的影響。在中職學校教育中要提倡的健康概念是重在從整體上把握、強調完整意義上的健康。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須依托于中職生的心理特點。

二、中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內容的選擇

近年來,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但是通常關注到的只是心理不健康的個體,把注意力集中在心理問題方面。教育家杜威曾經提出關于學校教育與訓練的觀點:“當重點放在矯正錯誤行為而不是放在養成積極有用的習慣時,訓練就是病態的。”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選擇應當是學生實際生活中普遍關心的問題,聯系緊密的話題。教師應當深入了解所教授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以及所關心的心理上需要解決的問題。只有充分了解學生才能做到箭不虛發,確定教學目標,有效地開展教學工作。教學內容至少應當包括以下九個方面:(1)適應性教育;(2)自我意識教育;(3)挫折教育;(4)情緒情感教育;(5)青春期生理心理教育;(6)學習心理教育;(7)生命教育;(8)人際交往教育;(9)擇業心理教育。

三、增加靈活多樣的活動環節,注意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

心理健康教育課不單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常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多向互動、動態生成是教學過程的內在展開邏輯,教學活動要發揮其發展學生的功能,就必須借助主體參與這一有效機制。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內容的突出特點是具有較強針對性和實踐性,如果教師能靈活運用教育技術手段,增加相應的互動環節,充分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便能使課堂變得生動有活力,增強教學效果。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認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學會自我調節心理問題,消除負面情緒帶來的心理困惑,提高人際交往能力,促進人格的不斷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課可以運用的活動形式豐富多樣,如小品表演、辯論、角色扮演、心理劇、心理測驗、自我白描、心理電影欣賞等。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也可以將客觀知識與主觀體驗相結合,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印象更加深刻。心理健康教育課也可以采用團體心理輔導的形式。可以針對有相似心理問題的學生,組織人際交往、競爭合作、情緒控制、意志責任、心靈成長等團體心理輔導,促進團隊成員的互動交流,幫助個體獲得成長和適應。同時,在進行團體輔導時,會發現個別學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問題。這就需要教師針對這些學生進行單獨心理輔導。在靈活多樣的課堂教學中,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逐步建立自信、消除自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借助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同時注意各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

四、教學時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心理健康教師應當不斷提高自身素質與能力,促進人格的完善

提高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的首要條件是必須具有素質較高的專業心理健康師資隊伍。心理健康教師應該像醫生一樣,必須經過系統的專業化訓練,否則可能導致誤診、誤導、誤人子弟。心理教師應當不斷完善自身人格、保持心理健康,才能更好地做好本職工作。教師要培養自己換位思考的能力,進入學生的精神世界,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看待問題,這樣能進一步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自我開放技術,經常使用“我在你們這個年齡段的時候也遇到過這類問題”“我以前也這樣想過、做過”“如果我是你,我也許會這樣做”等語言。通過這些語言,學生會更愿意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師生進一步建立信任關系,有利于教師對學生思想的引導和教育。與此同時,學生身上存在的焦慮、緊張、自卑、不信任等消極面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改善。

(二)注意營造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氛圍,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你可以牽馬到河邊,但是不可能強迫它喝水。”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只有學生以主體的身份積極加入各種活動與體驗時,教學目標才能達到。因此,教師要始終為學生創設輕松、愉快、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不僅有利于傳授知識,而且本身也能起到心理健康的教育作用。良好的師生關系和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能讓學生保持健康愉悅的心境,主動參與課堂,自覺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要耐心傾聽,當學生不知如何表達時要給予積極引導,充分肯定并欣賞學生,關注學生的點滴進步。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一些不良風氣影響了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導致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屢見不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發展,使他們成為能夠適應變化、主宰自己命運的“自由人”,能夠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幸福和成就感。課程的特殊性決定了心理健康課教師不能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通過對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模式的探索和改進,將進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質量,保證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和人格的完善。

作者:程建云 單位:甘肅省高臺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參考文獻:

[1]付強.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改革之探討[J].學園,2013(2):86-87.

[2](美)約翰•杜威.趙樣用等譯.學校與社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李瑞.案例教學法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的運用探討[J].理論創新,2013(1):3.

[4]周琢虹.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D].東南大學,2007.

[5]陳琦,劉儒德.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