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學實效性分析

時間:2022-11-12 11:06:49

導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學實效性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學實效性分析

摘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素質,健全學生品質的重要課程。文章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為研究對象,針對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幾點建議,希望開展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幫助。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時效性

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越來越高,已經成為當前大學教育的重點內容。如何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質,提高心理健康的教育效果,是當前教育面對的問題。本文就此進行分。

一、當前大學生心理現狀

(一)學習壓力較大。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分析發現,我國學生存在較大的競爭壓力。大學生經歷了激烈的競爭后,考上理想的學校,在大學學習中,持續的緊張學習使學生產生更大的競爭壓力[1]。進入大學后,發現越來越多的優秀學生,部分學生在學習生活中認為自身沒有任何競爭優勢,失去高中階段的學習信心,心理產生很大的落差。從而產生較強的競爭壓力,最后形成心理負擔,出現各種不良的情緒,如抑郁、強迫、焦慮等等,影響學生后續的學習成長。(二)人際關系處理不到位。與其他階段不同,大學階段的學生面臨比較復雜的人際關系,如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等等。這些人際關系豐富,增加了學生溝通的難度,需要學生付出較多的精力與時間,用于維護這些關系。由于部分學生不適應人際交往,在交往的過程中對集體或者社交會產生恐懼感,不愿意與同學,教師建立良好的關系。(三)自我認識意識差。自我認知能力是一個成長的關鍵,也是大學生人才培養的核心。但是目前我國高校大學生存在自我認知差的問題,很多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具有非常強的優越感,當面對批評與挫折時,會感受到非常強的挫敗感,不愿意再挑戰問題,以獲得更好的成長。這種情況對于學生未來發展是非常不利的,不僅無法強化自身的心理素質,同時也不利于職業成長,是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二、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措施

(一)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創新教學理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提升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將此與素質教育融合,用科學發展觀指導教育,促使學生健康心理品質的形成。傳統教育工作中,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不到位,沒有意識到這一課程對學生的影響[2]。因此,需要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剖析,結合現代教育發展特點與要求,優化自身的教育態度與工作行為。樹立積極健康的教育理念,為教育活動實施提供依據。在以往的教育理念中,教師認為這一內容是高校教育中可有可無的內容。實際上并非如此,心理教育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疏導消極心理情緒的方法,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態度,能夠促使學生綜合品質提升。教育理念創新中,加強對素質教育分析,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將兩者有機結合,對學生進行知識滲透,使學生在學習中健康成長。通過科學有效的教育理念,可以解決當前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能夠有效避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出現,對學生學習成長意義重大。(二)堅持以人為本教育原則,構建健康心理環境。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了學生主體地位,可以體現當前素質教育的要求。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通過以下幾點提高教育的實效性。第一,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建設教育工作的投入,為教育活動開展奠定基礎。校園文化、教學水平等都是心理健康教育投入的載體。學校可以根據本校的教育特點,結合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制定教育投入計劃,為學生營造積極校園文化氛圍,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積極性。在學習實踐中掌握知識,學會知識處理消極心理問題,以此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第二,優化課堂教學環境。在實際教學中,尊重學生的思想,根據學生實際需求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學生不良情緒,使學生在學習中心理素質與思想品德得到全面發展。通過以人為本教育原則的實施,可以為學生構建更加民主、自由的心理教育環境,能夠促使學生健康成長。(三)創新教育,提升教師素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僅要對教學理念、教學原則進行創新,同時還要重視教師素質的提升。教師提高教學實效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學生綜合品德形成的關鍵因素。若是教師的專業素質不高,那么教學質量也無法得到保證。因此,學校可以組織多種類型的教育活動。對教師進行培訓,讓教師在實踐中提升專業能力,提高自身素養,為后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支撐。在實際工作中,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提升教師教學水平[3]。第一,組織相關的培訓活動。活動中將心理健康重要性、如何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質量方法滲透給教師,讓教師在學習中意識到自身工作的意義,并主動參與學習中,提升教師的責任感與敬業意識,為高質量教學活動的開展做好教育準備工作。此外,教師可以自主學習,鞏固文化基礎,在學習中提升專業素質。第二,不定期的組織心理健康教育交流活動,引導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師參與其中。在活動中,交流工作心得與遇到的問題,分享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通過取長補短的方式,提高教學水平。通過不同方式,提升教師綜合素質,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發展。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重視教學理念、教學原則的創新,突出學生課堂主人公地位,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雖然學生心理普遍存在一些問題,但是通過教育發展與改革,可以有效解決學生成長中遇到的問題,能夠提升學生思想品質與價值觀念,促使學生更好地成長。

參考文獻:

[1]方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實效性探究[J].池州學院學報,2020,34(1):146-148.

[2]肖湘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實效性思考[J].華夏醫學,2018,31(2):124-127.

[3]常榮,張熙悅.MOOC教學模式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自主學習實效性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1(15):86,82.

作者:湯志宇 單位:江西生物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