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課程整合研究

時間:2022-04-24 03:21:34

導語:信息技術課程整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信息技術課程整合研究

1.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提出

廣義的課程整合概念是指課程設置的名目不變,但相關課程的課程目標,教學與操作內容,學習手段等課程要素之間互相滲透,互相補充。課程整合的概念提出以來,不同的時期賦予了不同的外延,特別是信息時代,信息技術成為社會發展的原動力,信息素養成為信息社會每個公民必須具有的一種基本素質,信息的獲取、分析、加工、利用能力是信息社會對新型人才培養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而不僅要使學生學習現代信息技術,還要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習慣,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已成為課程整合的主要內容。2000年10月時任教育部長陳至立在“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上”發表講話,提出要“努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其它學科的整合”并指出“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就是通過課程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從根本上改變傳統教和學的觀念以及相應的學習目標、方法和評價手段”,使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以及它所帶來的學習方式的變革成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必然。

2.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意義

2.1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有效地解決教學重點、難點教師為了解決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即便是在傳統方式的課堂教學中,也努力利用傳統媒體,增強直觀性、啟發性,幫助學生學習。自從有了多媒體設備,教師或從網絡上找尋相關課件,或自己動手制作課件,針對重點、難點問題設計教學策略,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物理學科中,學生須掌握多個實驗,如只用語言講述則很難講解清楚,學生也難以理解,而借助多媒體課件,可以把難以理解的內容或不易觀察到的內容充分顯示出來,通過調動學生的視覺直觀功能,將問題化難為易,從而突破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問題。

2.2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擴充課堂教學容量,提高效率傳統的課堂教學和實踐生活相比是封閉的、孤立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資源環境,發揮其傳播知識新、快、全的優勢,把各種相關資源以不同的媒體形式顯示出來,豐富課堂資源,擴充教學量,使學生不再拘泥于學習課本上的內容,從而拓寬視野,開闊思路,縮短學生的認知過程,實現對事物的多層面了解,增加信息渠道和課堂的教學容量,獲取知識。例如,語文學科教學素材和教學內容,由于教學大綱和教材編寫的限制,很難在教材中全面反映出來,教師利用信息資源跨越時空界限的特點,將信息技術融合到課堂教學中來,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引入時代活水,與語文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和現代科技,學生在這樣的學習中將得到一種開放性的思維訓練,不同的學生對所研究的問題理解不同,所獲取的資料不同,對資料的處理不同,其結果也是不同的。

2.3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學習環境,優化學習過程信息技術在課堂中的運用,改變了傳統教育過程的特征,教師由原來的知識傳授者、灌輸者變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有聲、有色、有景、有形的學習情境,在這種多彩的課堂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調動起來,自覺地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學生由原來單純的知識接受者變為知識的探究者,學習者的主體性得到體現。灌輸式的教學過程變為開放式的新型教學模式,原本沉悶的充滿師道尊嚴的課堂氣氛變得民主、平等、和諧。在充分運用信息技術的課堂里,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創造精神被喚起,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變得直接、快速,從而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優化了學習過程。

3.現代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應遵循的原則

課程整合將現代信息技術看作是各類學習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課程(或其他學科)的學習活動中有機結合使用信息技術,以便更好地完成課程目標。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強調在利用信息技術之前,教師要清楚信息技術的優勢和不足,以及學科教學的需求,設法找出信息技術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學習效果,使學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對于學生來說,信息技術則是一種終生受用的學習知識和提高技能的認知工具。課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學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養。它承認事物聯系的整體性和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應遵循的如下的基本原則。(1)科學性原則。現代學習理論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要運用正確的教育前沿理論指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實踐。(2)針對性原則。不同的學習者對應不同的學習類型和思維類型,不同的課程對于學習者亦提出不同的目標要求,根據不同的教育對象,應實施多樣化、多元化和多層次的整合策略。(3)有效性原則。整合不是簡單的結合或疊加,利用信息技術這一多層次、多專業的復雜矩陣體系進行課程整合,須有效地為學習者提供一個充分發揮自主性的舞臺,構建一個令學生全面發展的空間。

4.教師轉變觀念正確認識

信息技術環境下對教師和學生的許多傳統角色提出了挑戰,教師傳統的“傳道者”、“授業者”角色將變得不象以往那么重要,“解惑者”、“管理者”角色將一如既往,而且會針對不同的個體更個性化,“指導者”、“協作者”、“朋友”的角色會更加突出,教師“研究者”的角色將占很大比重。總之,網絡環境下教師角色發生了如下變化:(1)教師由知識的絕對權威和信息的唯一來源變成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幫助者。(2)教師的幫助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起到一個支架的作用,當學生逐漸學會獨立管理自己的學習時,教師的支架作用可以逐漸隱去。(3)教師的主要工作由傳統的講授變為學生學習資源的設計、準備者和學生自主協作學習的幫助者。(4)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幫助者,更應是一個研究者,一個教育教學改革的支持者、參與者、探索者。對于學生來說,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應對自己的學習負全部責任,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應學會計劃、組織、管理、評價自己的學習。學生在網絡環境下,從師生關系來看,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應該是平等的,教學過程是師生雙方共同作用的過程,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教師為學生創設豐富的學習環境,為學生的學習搭建適合學生最臨近發展區的腳手架,學生沿著腳手架向上攀登,當學生有能力自主管理自己的學習時,教師的幫助可轉向其它的方面。綜上所述,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既是信息技術教育開展和教改深化的歷史必然抉擇,也是信息技術教育開展和教改深化的必由之路。整合是教學資源和教學要素的有機集合,是運用系統方法,在教育學、心理學和教育技術學等教育理論和學習理論的指導下,協調教學系統中教師、學生、教育內容和教學媒體等教學諸元素的作用、聯系和相互之間的影響,使整個教學系統保持協調一致,維持整體的過程或結果,產生聚集效應。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進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現有資源,發揮設備的最大潛力,在有限的物質基礎上,實施高質量和高效率的教育。同時,整合所開辟出來的新大道,必將把信息技術教育帶入新天地。

作者:林明耀工作單位:南安市詩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