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策略
時間:2022-11-06 10:36:17
導語: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過程中,應充分認識到兩者融合的現狀,尤其是存在的誤區和原因,然后在融合創新要求的指引下形成創新機制,并分別從師資隊伍建設、學生能力培養、信息化水平提升和規范化等方面構建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的實現路徑,通過多種形式搭建融合創新的保障措施。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育教學;深度融合
創新教育信息化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基礎和條件,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主要標志。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戰略選擇;實現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是當前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要任務。隨著21世紀第二個10年的腳步邁向終段,人們對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2010年國家教育部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強調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2012年教育部又頒布《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0—2020年)》,專門指導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0—2020年)》中提出了在教育領域要實現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這一目標。在過去的20年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這個詞匯出現的頻率非常高。眾多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普遍認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解決教育信息化難題的一大關鍵。而縱觀世界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整合”僅僅處于一個較低的層次,而“融合”則是“整合”的高級表現形式和發展目標。國家在綱領性文件中用“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這個詞匯代替了流行多年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就是強調了在未來10年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重點之一就是更好地將信息技術融入教育教學中去,使兩者從相輔相成的“合作關系”變成互相融合的“一個整體”。在這個過程中,思想要發生改變,立場要更加鮮明,層次要更加深入,目標也要更加遠大。而通過對過往20年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梳理,我們發現在理論層面,“融合”的理論已經初具規模,而在創新模式方面卻沒有很明顯的突破。而實際情況則是受制于中國教育生源過多、教師資源匱乏,很多一線教師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研究教育教學模式,因此提出適合一線教師的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創新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現狀
1.1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誤區。1.1.1把“技術”和“教育教學”進行疊加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教學也是由教師、學生、學習環境、學習資源、教學評價等諸多元素共同組成的一個完整體系。在教學過程中引入現代信息技術,并不是把書本上的內容簡單地轉移到屏幕上、電腦上、手機上就實現了信息技術與教育的融合,而是應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輔助學習,為學生創設教學情景,為學生進行猜想、分析、概括、總結、創新等思維活動提供必需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圍繞更有利于學生的深層次學習而采取的教學策略。整個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互動的過程,協作探究是主要的學習方式。教師既是組織者、學習指導者,又是參與者;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計算機變成了學生學習的工具。如果簡單生硬地把多種信息技術相互疊加應用到教育教學中,非但不能在教育教育中發揮技術優勢,更有可能使“技術”成為點綴、裝飾,甚至累贅。1.1.2過分強調信息技術而忽略教育教學本身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立足點應該是教育教學,無論信息技術發展到多么先進的程度,教育教學的主體地位都是不能動搖的。但現實中的做法往往過分強調了信息技術的地位,過分夸大了新技術的影響力,甚至出現了為使用信息技術而使用信息技術的刻板現象,將新技術的應用作為教育教學改革的標志,強調由信息技術帶來的形式感。通過信息技術的融入,教學過程變得生動起來,學生的參與度增加了,看似整個教學活動熱火朝天,但效果很難得到保障。也就是說,并沒有從教育教學本身的內涵出發去探索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問題。1.1.3過分依賴信息技術而忽視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各種信息媒體的發展的確拓展了教育資源的維度,但如果教育者沒有把握好“度”,舍棄了教學環節中對學生的啟發環節,一味地追求教學過程的信息化,將本來用作引導學生思考的時間由鋪天蓋地的多媒體資源占據,那么豐富的信息資源在開闊學生視野的同時,也會禁錮他們的思維,削減他們的想象力。學生看到的內容多而雜,缺乏獨立的思考和沉淀,很容易先入為主,大腦中留下的都是別人的觀點,形成思維定式,很難有自己看問題的獨特視角,無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1.2制約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原因分析。1.2.1教師的教育觀念更新趕不上技術更新目前,有的教師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不高,特別是對一些新技術、新方法的使用缺乏好奇心和求知欲,甚至有抵觸情緒,其教育理念的更新速度遠遠落后于技術的發展,傳統教育觀念根深蒂固,認為把知識傳遞給學生,實現傳統意義上的“授業和解惑”,就是完成了教學任務,達到了教育的目的。有專家曾指出,在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層面上,技術永遠都不是問題,而問題的根源在于教育者本身。教師本身也是學習者,只有時刻保持對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斷汲取新的營養,才能保證自己不落伍、不被時代淘汰。1.2.2教師受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制約我國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發展起步較晚,很多在崗教師是從事教育工作以后才接觸信息技術的,而我國的教師培訓中,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培訓又非常有限,很多學校先選派骨干教師參加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學成后再對其他老師進行培訓。這種做法雖然節省了不少人力和資金,但絕大多數老師接受的是“二手培訓”,囿于間接培訓者的領悟力和傳達表述能力,“二手培訓”的效果大大縮水。還有大部分老師在工作中獨自摸索,自學成才。因此,近年來面對“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很多教師并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教師的信息化水平參差不齊,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不強,信息素養不高,很難敏銳地捕捉最新技術動態,難以將新技術的理念和方法應用到教學中,更談不上和教學的深度融合創新。1.2.3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由于我國傳統的“填鴨式”教育,使得學生有一種天然的惰性,在學習上“等、靠、拿”,自主學習意識沒有被激發,完全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在長期的傳統教學中學生們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自我約束力差,學習自覺性不高,獨立性不強,即使在個性化的學習環境中,面對豐富的學習資源,“啟而不發”的現象也并不罕見,因此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習者的狀態若不改變,將很難實現高效率的學習。
2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的策略
2.1信息技術和教育理念創新并駕齊驅。信息化時代,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通信技術日新月異的變化讓我們無時無刻都感受到科學技術的力量。我們生活、學習、工作的方方面面都不斷受到信息技術所帶來的沖擊和改變。但面對復雜的教育教學系統,我們必須時刻保持清醒,不能成為唯“技術”論者。既要敏銳地捕捉信息技術領域的最新動態,汲取營養為我教育所用,又要避免被新技術牽著鼻子走。說到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的核心和關鍵點還是教育教學本身。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更應該重視對教育生態系統的整體把握和對教學體系中每個教學環節的設計,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使教育理念能夠與時俱進。我們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深刻認識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創新對教育教學所帶來的影響,將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教育的高級目標。只有在較寬廣的大教育視野下才能更客觀地看待信息技術,才能促進二者的融合及創新。2.2構建具備良好信息素養的師資隊伍。盡管新的教育理念更加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對整個教學效果仍然起著很重要的影響作用。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和信息素養也會影響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創新。因此,教師自身要注重學習和提高,并及時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不能被傳統的教育思維所限制,仍然把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定位在“傳道授業解惑”上。教師應不斷通過學習提升自身的信息技術能力,并將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融合到自己的教學過程中。此外,學校和各級教育主管部門也應當重視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和信息化素養的提升,從政策、渠道和資金等方面為教師提供更多信息化培訓的機會。不僅是新老師的入職培訓要融入信息技術能力培訓的內容,對老教師也要不斷增加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的培訓內容,鼓勵教師參與信息技術學習,從而提升整個教師團隊的信息素養,為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創新打下堅實的基礎。2.3構建信息教學平臺和優質教學資源共享機制。近年來,我國的教育信息化得到了較快發展,也培育出了大批信息化教學資源。比如在教育部以及下屬各級教育機構的組織下,開發了大量的精品課程、網絡課程、慕課等。近幾年隨著移動通信技術和智能終端的普及,教育領域又及時順應社會發展的需求,開展各種比賽,鼓勵老師們開發微課、微視頻,以便于學生可以利用碎片時間通過手機隨時隨地學習。這些教學資源在開發過程中花費了老師們很多時間和心血,但是總體來看,大多數教學資源并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很多教學資源處于閑置狀態,沒有發揮其應有的價值,造成了極大的浪費。我們應該汲取之前的經驗教訓,在構建信息教學平臺、開發優質教學資源的同時,探索資源共享的機制,讓這些凝聚教師智慧和心血的教學平臺和教育資源能夠最大化地發揮其作用。2.4構建有效的學習評估和反饋機制。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目的是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人,即完成從“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學方式向以“培養能力素質”為主的新型教學生態環境轉變。因此,原來那一套“關于學習”的評價和反饋體系已經不能完全符合新的教育理念的要求。我們的教學評估應該重視學習過程,構建“為了學習”的評價反饋機制。基于新的教學生態環境,利用信息技術實現實時數據采集,實現對大學生動態的階段性考核,更多地關注學習本身,把學生的學習過程作為評價對象,充分注意每個學生不同的學習出發點和學習途徑,探索個性化的學習路徑,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弱化,而突出其“促進學習”的功能。
3結語
信息時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創新不是二者簡單的疊加,而是首先具備創新的教育理念和創新思維,通過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營造一個新穎、愉悅、有助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的教學環境,開發出個性化的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共享平臺,使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變革為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全新教育理念,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實現通過教育培養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人的高級目標。
參考文獻:
[1]張永濤,藏智超.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方法探討[J].大學教育,2013(14):89-90.
[2]李玉順.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發展需求與趨勢[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12):3-8.
[3]楊子立.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策略與實施[J].職教通訊,2015(36):68-69.
[4]任友群.追尋常態:從生態視角看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J].中國大學教育,2015(1):97-103.
[5]潘琰,李春杰.教學的嬗變:信息技術與大學教學的深度融合[J].教育與職業,2015(27):33-37.
[6]任建華,趙強.高等院校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實踐研究———以河北工程大學為例[J].邢臺學院學報,2016(2):160-162.
[7]陳志超.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理論與實踐[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16(2):91-94.
[8]王正青,唐曉玲.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動力邏輯與推進路徑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7(1):94-98.
作者:鄭路 單位:廣州體育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水利水電建筑工程管理存在問題及對策
- 下一篇:大學信息技術課程模式分析
精品范文
3信息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