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教學誤區分析論文
時間:2022-05-21 08:36:00
導語:多媒體教學誤區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要:人們對多媒體教學的廣義與狹義理解,多媒體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誤區:多媒體教學忽略語文教學的文學性,圖像泛濫破壞了文學的美感;忽略學生的認知、接受心理,直觀的感性形象阻礙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制作課件耗費時間、精力過多,教學效果不理想,結果事倍功半;多媒體教學留給我們的困惑: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擔任什么角色。多媒體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前景。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文學性意象創造性思維
隨著電腦的普及,網絡的迅猛發展,多媒體教學在中小學教學中的應用也日益廣泛,這是科技發展、社會進步的充分體現。然而國人愛趕潮流,就像街上流行黃頭發一樣,似乎一個教師如果不打著多媒體教學的旗幟就顯不出其教學水平,甚至于許多優質課的評比也明確規定必須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并以此作為評定一堂課好壞的重要標準之一。
所謂現代化教學手段即多媒體教學手段,《中學語文教材教法》給“多媒體教學”是這樣定義的:指綜合運用錄音、幻燈片、投影儀、計算機等多種現代化教學設施進行教學。這是對多媒體教學的一種廣義理解。但時下人們對于多媒體教學的理解過于狹隘,僅僅局限于利用計算機制作課件進行教學,而對于錄音機、幻燈片等簡單而有實效的教育設備已不屑一顧。筆者所要談到的正是這種狹義的多媒體教學觀念給語文教學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目前用于制作多媒體課件的軟件主要有MicrosoftPowerPoint、MacromediaAuthorware6、Flash、Founderauthor等,它們在制作課件方面各有所長。Flash、MacromediaAuthorware6的動畫效果強些,對于理科方面的抽象概念的形象化、直觀化應該來說作用非常大,如:物理課講授“光的折射”,通過Flash制作的動畫展示,可以讓學生有一個清晰的感性認識,從而便于理解課本上的抽象概念。但在目前的語文教學中,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存在著嚴重誤區,并且有著愈演愈烈之勢。
誤區之一:忽略語文學科的文學性,不顧文學作品自身的特性,濫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圖像泛濫嚴重破壞了文學的美感。
誠然,現代化多媒體教學在直觀化、形象化、真切化及便捷化方面絕非傳統教學方式可比。但是文學最重要的載體是語言文字,最講究的是意象,意象是作家的感知、情感和理智等因素所構成的經驗世界的再現,而這一再現便是通過語言文字體現的,讀者正是通過語言文字進入情感和生命體驗,從而產生共鳴,這就形成了文學意象的豐富性、復雜性、深邃性。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文學意象正是因為讀者心理體驗的不同發散,而呈現出五彩紛呈的景象。
在語文教學中采用多媒體教學,最容易忽略的便是文學性,往往會簡單地以媒體直觀形象取代文學意象。如一教師在教學朱自清的散文《春》一文時,為幫助學生理解“春草圖”,特意截取了一幅生機盎然的畫面,畫面上小草青翠欲滴,惹人喜愛,學生固然為春草的美麗而感嘆,可朱自清先生語言的優美又豈是一個簡單的畫面所能體現出來的呢?如“嫩嫩的,綠綠的,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一句就值得好好品味,“嫩嫩的,綠綠的”刻畫出了小草的油綠可愛,“偷偷地”寫出了小草的俏皮情態,“鉆”寫出了小草矢志向上的力量,而這些隱藏在字里行間的信息是無法在畫面中體現出來的,春草的意象美正是通過語言文字表現出來的,如果不引導學生去品味這種意象美,豈不是與語文教學的要求背道而馳了嗎?再如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一詩中,一句“楊花落盡子規啼”便奠定了全詩的格調,設若不懂楊花的飄零,子規啼血的典故,縱使真的恰好截取了“楊花飄,子規啼”的畫面,恐怕也無學生能產生共鳴,有悲凄的體味吧?
文學作品中的語言都是富有彈性和張力的。就如我們生活中常說的“你是個東西”和“你不是個東西”都是罵人一樣,文學作品的語言為學生的想象和創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間,如果引導學生進入意象品味,即使不借助于媒體形象,學生的感受和理解也將會是深刻難忘的,而且內涵也更為豐富。如《紅樓夢》中黛玉在臨死前說:“寶玉,你,你好……”,省略號中省略的內容到底是什么呢,是對寶玉的指責、痛斥,還是牽掛、留念?我想,即令是曹雪芹再生,也無法一一說清其中情感的復雜,僅靠一兩個多媒體畫面又如何體會得了呢?
誤區之二:忽略學生的認知、接受心理,為圖新異濫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阻礙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大凡懂得一點心理學知識的人都知道,學生對于知識的接受都存在一個“感知——理解——想象——再造”的過程,多媒體提供的形象清晰、直觀、生動,能使學生簡便、快捷、直觀、形象地感受內容,甚至可以身臨其境地進入由形象、色彩、聲音等混合構成的氛圍。然而,這些訴諸感官的視覺和聲音符號又很容易造成學生解讀文學作品時停留于感官化,使學生感情浮泛,思維淺層化。笛卡爾曾說:“我思故我在”。學生在課堂上應時時處于積極思維的狀態,瞬間的感性形象刺激太頻繁,會阻斷學生思維的連續性與思維的深入。視覺、色彩、聲音等種種直觀性形象以其強大的誘惑力使學生漸漸失去對文學閱讀的興趣,學生面對文學的想像力、創造力和思維力正在日益萎縮。想想吧,一個多媒體課件除了題頭多了一個課文標題以外,不就是相當于一部簡單的電視嗎?而電視文化對人們精神生活的侵略,不正引起廣大有識之士的高度重視嗎?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多少學生數明星如數家珍,可沒有誰因此成了劇作家、小說家,“心有千言,下筆無言”不正是對忽略語言文字品味所造成嚴重后果的真實寫照嗎?文學語言重在“品”,如果只求教學手段的現代化,以視覺形象代替語言品味,不僅會喪失文學蘊味,而且會使學生失去語言感受與領悟能力。在文學語言面前思維淺化。把語言文字轉換成直觀的畫面形象,是對語文教學的一種粗淺替代,長期下去必會和新大綱提出的“提高學生素養”的要求背道而馳。
誤區之三:忽略語文知識的積累過程,花費大量時間、精力、財力制作課件,課件質量粗制濫造,教學效果不理想,結果事倍功半。
語文教學重在知識的積累,這是每一個語文教學工作者都明白的一個至為淺顯的道理,某一堂課的好壞并不能對學生素養的提高起關鍵作用,何況一堂走馬觀花式的多媒體教學手段的課。從目前的許多課件來看,無外乎兩種情況,一種是課件確實制作精美,圖文并茂;另一種則僅僅是教案的翻版。但無論哪一類情況,其教學效果都不夠理想。原因有二:其一,學生抱著好奇的心理上課,一路游山玩水,所注意的只是課件上的花花草草,至于老師上課講課的重點是什么,需要學習的是什么,學生或者因為失去了感官的刺激、或者仍沉浸在刺激中而無法集中思想去思考了,何況因為多媒體教學的信息量大,學生用于記筆記的時間也不充裕。其二:教師花費了大量的精力物力去找素材,制作課件,所化的時間比平時備一堂課要多幾倍,這樣,教師對于學生的課前預習、課后復習檢測的時間也必然大為下降,如果把制作課件的時間用來搜集資料進行文學賞析,恐怕要比那幾張華而不實的圖片要好得多。
誤區之四:多媒體教學帶給我們的困惑:語文教師到底在教學中擔任什么樣的角色?
隨著新課標的推進,教師教育理念的更新,人們對語文教師有了更高的要求,仿佛在一夜之間,語文教師就成了全才:上下五千年,無不成竹在胸,既懂天文又知地理,談起數理化也能信手拈來,滔滔不絕;順便還得有倪萍的嗓子、朱軍的睿智,這樣就差不多像一個語文教師了。而我們的多媒體教學似乎也進入了這樣一個誤區,如《神奇的極光》就帶給我這樣一種困惑:語文教師到底在教學中擔任什么角色?應該來說,這個課件是制作得非常精美的。該課件收集了大量的關于各地各類極光的照片,通過展示“極光的外觀”圖片,讓學生對陌生的極光有了一個清楚的認識。但問題并不在于課件本身,問題是這一堂課與其說是語文課不如說是一堂自然課更適當些,教師帶領我們在大自然的世界里遨游了一番,至于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與語言文字的品味,則總覺得少了一些。直到最后的練習中,語文的氣息才真正地回到了課堂。當然,這僅是本人的一孔之見。
那么,使用多媒體教學是不是一無是處呢?筆者認為,多媒體教學技術作為一種輔助性教學手段,適當地用來調節課堂氛圍也是可以的。有教師認為:使用多媒體進行作文教學是相當便利的,特別是在作文修改中能夠省時省力,這誠然不錯。但是,要想讓計算機充分發揮其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則必須有充足的經濟條件,并充分利用校園網絡,讓學生能人手一臺,定將讓語文教學大放光彩。
- 上一篇:語文素質教育教學論文
- 下一篇:網絡環境學習教學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