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的重新定位
時間:2022-10-24 11:06:35
導語:小學教育的重新定位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教育是人的整個受教育生涯中的重要階段。然而,傳統觀念對其具有的“基礎性”特點存在一定的誤解,使得按照傳統觀念進行的小學教育的效果也不盡如人意。本文分析了傳統觀念對于小學教育理解的片面之處,并嘗試對小學教育的目標進行探析,在此基礎上,筆者還提出了一些旨在提高小學教育質量的措施和建議。
一、傳統觀念對于小學教育的誤解
小學教育作為人類的啟蒙教育階段,其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首先,與同樣作為啟蒙教育和兒童教育的幼兒教育相比,小學教育的對象———6至12歲的兒童已經從以游戲為主過渡到了以課堂為主的狀態。此時的他們像一團團剛剛和好的新泥,等待著被塑形和賦予靈魂。在此階段,他們不再能夠隨意流動,相反,為了被塑成型,他們將面臨各種約束。其被塑成的形狀和賦予的靈魂將直接影響到其未來的行動。其次,與中學教育、職業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相比,區別更是顯而易見。后者之于人類就像是教給這個剛被賦予血肉之軀的泥人以走路、奔跑等技能。而小學教育則更偏重于靈魂的灌輸和站姿的訓練。因而,小學教育的重要特性之一便是基礎性。其教育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到此人今后能否順利走路和奔跑。然而,長久以來,大眾對于小學教育具有的“基礎性”特點的理解卻是有些片面的。我們一味地強調小學教育是為學生順利升學打基礎、做準備。因而我們對于小學教育的要求就是學好基礎知識。以此為導向,各個家庭開始了“起跑線上的競爭”。縱觀身邊的小學生,其課下時間幾乎都被英語、數學、寫作等各式各樣的輔導班所占據,而不再享有那個本屬于這個年紀的快樂的童年生活。取而代之的是過早地承擔起升學的壓力,將學習視為任務、負擔,一味地以學習成績比高下。“學習至上”的導向會導致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良后果。第一,由于家長和教師都將學習成績視為評判一個孩子優秀與否的至高甚至唯一的標準,很常見的一個例子就是部分家長常常用物質獎勵來督促孩子好好學習,他們會這樣對孩子說:“如果你期末考100分,爸爸就給你買……”。在這樣的價值導向下,孩子的價值觀會發生一定的扭曲。具體說來,孩子們無論是在以后的后續學習和交友中,都會變得很功利,即只重視學習而忽略掉人格、品德和信仰等精神層面的追求和指引。第二,由于從小面臨的學習任務重、壓力大,他們會將學習視為一份不得不做的“苦差事”,而逐漸失去學習熱情和興趣。且這種態度和思想將持續影響其他后續階段接受的教育。放眼身邊,很多學生的狀態都是小學、初中、高中被逼著學習,等到了大學,教師不再逼著了,便完全松弛下來,無所事事、自甘墮落,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和意義了。第三,由于小學教育只注重了知識灌輸而忽略了道德教育和性格培養,使得那些因為成績不錯而被我們稱之為“優等生”的孩子會由于動手能力差、缺乏團隊意識而在實踐環節頻頻受阻。而且由于性格不健全,在遇到困難時很容易氣餒,較為嚴重的,還可能通過極端方式來表達心中的不滿。
二、“重德重習”———對小學教育的重新審視
小學教育應當定位為素質教育,而絕不能僅進行基礎知識的灌輸。誠然,學習基礎知識是必要的,但是絕不是最主要的。在終生學習的導向下,小學教育應該定位于“重德重習”,即應重視學生的品性的培養和習慣的養成。它應以提高國民整體素質為目標,應是一種全面的、非定向的教育,它是為社會所有行業的未來人才打基礎,而不是單為某一特定行業。它教給學生的絕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培養孩子對于學習和生活的那種積極的情感和態度,進而使其具有健全的身心和良好的習慣。畢竟知識是學不完的,且專業知識的學習效果是短暫的。相反,如果小學教育能使一個人擁有良好的品性和習慣,進而有一套正確的做事以及處世的態度和方式。則可以合理預見,此人其他方面的成功才會是水到渠成的。事實上,思想上的財富才是可以終身受用的。因此,小學教育的最終培養目標不應當僅僅是文化基礎知識的學習,而是學生潛能的開發、身心的健康發展以及學習目標的確立。具體看來,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德育基礎:現在的社會中,包括成年人在內,公眾的一個普遍感覺就是不知道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似乎除了清楚地知道法律底線絕不能碰之外,便不清楚自己的道德底線在哪里了。忽視德育,便看不到孩子對于長輩的尊重,取而代之的是孩子的任性;看不到謙讓、為他人著想,而只能看到爭搶、自私自利。品德和性情———作為影響和主導人一生的意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關于這方面的教育,主要可以通過經典小故事以及實踐活動樹立并增強兒童的自尊與尊重他人、誠信等方面的意識;二是智慧啟蒙:小學生的大腦在這一時期是較為混沌和活躍的,小學教育作為教育的啟蒙階段,他們在此階段所形成的對于學習的印象可能會影響其一生。因而本階段的教育任務有兩個方面。第一,引導學生學習基礎文化知識,寓教于樂,培養其對于學習的興趣。第二,重視對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的保護和培養,同時要激發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增強學生了解未知世界的欲望。三是習慣培養: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重德重習”的另一個重要方面便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關于學習習慣,主要是指固定的學習時間、閱讀課外書的安排以及團結協作、謙遜好問的態度。關于生活習慣,則主要是指固定的作息、做操、鍛煉身體的時間安排以及自覺洗臉、刷牙等整理個人衛生的習慣。對于習慣的培養,本質上就是讓學生學會克制自己。因此學校的紀律約束和獎懲引導就顯得格外重要。
三、轉變傳統觀念、提升教育質量的措施
第一,轉變小學教師的角色,從教師培養、招聘、考評等過程中逐漸轉變教師的成績導向思維,培養合格的啟蒙人。首先,提高小學教師的執業門檻。小學教育的特殊性使得小學教師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因而對于教師培養,應當強化其職業教育。小學教師專業教育應包括涉及兒童智力特征、心理狀況等在內的各個方面的課程,從而使他們對于小學生的脆弱(身體幼小易受傷、心靈單純易被誘導等)和可貴之處(想象力、創造力、純真等)能有較為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其次,改變對于小學教師的績效考評標準,降低智育考核比例,通過運動會、情景考查和學生匿名評價等方式將德育以及對學生的關心程度考慮進來,進而建立更為全面而靈活的績效考評標準。第二,應豐富學生的實踐生活,加大實踐課程的比例,增強學生的體質和動手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絕不應僅僅拘泥于教材,針對兒童好動、活潑、好奇心強等特性,教師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進而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以語文教學為例,在學習古詩詞時,單純的死記硬背不僅使得學習效果短暫且功利,而且會讓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致,而將其視為負擔和壓力。相反,如果采用觀看小視頻、情景教學等方式,嘗試場景重現,則可以讓學生對其有著更加直觀的認識和更加深刻的印象,而且還能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第三,通過橫幅、電視媒體等其他渠道,宣傳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學校要增加與學生家長見面、交流的機會,學校與家庭聯合培養,讓家長意識到家庭教育在小學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進而成為孩子們合格的校外導師。現實中有很多這樣的情況,在學校時比較聽話的學生周末回到家后被家長寵愛,又丟掉了在學校養成的好習慣。這樣一來,不僅會大大削弱學校教育的效果,而且會令學生將學校視為牢籠,進而產生厭學心理。因此,學校應加強與學生家長的交流,既能增加彼此對學生的了解,還能讓家長認識到自己在學生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從而更加配合學校,達到聯合培養的目的。第四,學校應當給予教師更多的研究機會。在我國,除了部分發達地區的小學教師會積極參與科研工作外,大部分教師對于研究的概念和意識是較為淡薄的。按照我國傳統的教育觀念與模式,教師主要任務是負責執行,即大部分都是按照教研組的教學計劃照本宣科,而很少有參與設計課堂教育的機會。這樣的后果便是教師只會因襲循章,教師的生活也平淡無奇,教師的性格變得刻板而無激情。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無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
作者:胡多根 單位:安徽淮南市鳳臺縣南金小學
- 上一篇: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實踐導向課程設置探討
- 下一篇: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