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專中國古代文學研究

時間:2022-04-29 02:37:18

導語:小學教育專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教育專中國古代文學研究

摘要:介紹了當前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與高等院校傳統文化教育課程對接深入開展的時代背景;論述了踐行文化自覺理念與側重中小學師資培養相對接應堅守的原則;具體操作中采用觀摩、探究、實踐三位一體的對接模式,以觀摩活動為基礎,以學習探究為主體的教學旨歸,以及師生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中實現共同成長的對接理想。

關鍵詞:高師人文課程;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小學教育專業;“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對接

隨著堅定文化自信、落實立德樹人等教育理念的提出,當代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研究日益深入。教育學、歷史學、文藝學、語言學、哲學等高等師范院校(以下簡稱“高師”)人文課程日益與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課程緊密關聯。實現兩者有效對接,不僅有利于提高高師人才培養質量,而且有利于進一步開展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本文以高師小學教育(以下簡稱“小教”)專業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為切入點,對高師人文課程與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對接展開深入研究。

一、對接背景

20世紀90年代,在王財貴、南懷瑾、季羨林、任繼愈等著名學者的推動下,兒童傳統經典誦讀活動深入開展,甚至走向海外華人世界。21世紀初,在現有中小學教育體制不變的情況下,以語文新課程改革和德育教育改革為契機,國學教育選取傳統蒙學、儒道經典展開誦讀活動,并已滲透到書法、手工、音樂、繪畫等課程中。這一教育模式大約始于2004年,在2008年逐漸定型[1]。近年來,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實踐與研究日益向縱深發展,較有代表性的有“十二五”教育部規劃課題《傳統文化與中小學生人格培養研究》,該課題在課程規劃、培養設計、教學資源、教學評價等方面的研究均有建樹。各地教育部門、相關教學機構也對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展開實踐性探究。如遼寧省沈陽市沈河區文化路第二小學在王濤校長的帶領下,建立了以《道德經》誦讀為主要特色的“德孝文化”體系,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納入到學校日常教學體系之中。山東省青島市永寧路小學于艷老師構建了“三主式”經典誦讀教學法,即:以探究為主導,發展學生的文化素養與技能;以誦讀為主線,探索誦讀教學的方法和基本教學模式;以活動為主體,全面提升學生人文素養[2]。田立君博士以遼寧省鞍山市某小學為實踐基地,對國學校本課程展開行動研究,并形成了《小學國學校本課程設計與開發的行動研究》的成果[3]。另外,全國傳統文化進課堂教學研討會、中小學傳統文化骨干教師培訓等類活動也對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實踐產生指導、促進作用。當前中小學家長對傳統文化教育也有較大的熱情。筆者曾經將關注對象集中在沈陽市,沈陽曾有奉天、盛京的別稱,是明清時期的東北重鎮、清代的著名陪都。沈陽不僅有悠久的歷史文化,而且在當代傳統文化教育方面也緊跟時代的步伐。筆者曾在2018年6月對沈陽市五所小學進行了傳統文化教育問卷調查,選中的五所小學分屬沈陽市和平、皇姑、沈河、鐵西四大區。五所小學或傳統文化教育起步較早,或師資力量雄厚,或為典型的雙語學校,或為小學教育的后起之秀,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調查中有兩個問題與家長對傳統文化教育的評價有關,第一個問題:您認為孩子是否有必要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第二個問題:您對現在中小學的傳統文化教育如何評價?對289份有效問卷的統計發現:對于第一個問題,有79%的家長認為接受傳統文化教育很有必要,19%的家長認為有必要。對于第二個問題,有59%的家長認為小學傳統文化教育開展的情況一般,33%的家長認為開展得很好或非常好。可見被調查的多數家長對當前小學傳統文化教育是非常認同的,并認為該項教育的實施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此調查雖不全面,但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問題。當代高校的傳統文化教育起步于20世紀末,通過國學專業設置、通識教育課程教學、開辦國學研修班、組織經典誦讀、成立漢服社和書法社等多種形式弘揚傳統文化。高師對傳統文化的弘揚是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師范特色。在高師與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對接深入開展的大背景下,實現高師人文課程與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對接,是時代趨勢。在高師的人文課程中,“中國古代文學”無疑與傳統文化教育的關系較密切。本文以高師小教專業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為例,對高師與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的對接教育實踐展開探究,以期進一步推動中小學經典誦讀等活動的開展,提升高師小學教育專業學生(以下簡稱“小教生”)在課程學習中的專業關注度、增加小教生對人文類課程的學習興趣。

二、對接原則

1.踐行文化自覺理念。“文化自覺,主要指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文化在歷史進程中的地位作用的深刻認識,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正確把握、對發展文化歷史責任的主動擔當。”[4]高師的人文課程涵蓋了古代文學、古代文論、古代歷史、古代教育史、古代思想史、古代語言學等諸多內容,承載了厚重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對傳統文化的地位作用與發展規律進行深刻把握,對文化傳承的責任擔當是這類課程教學的首要任務。唯有如此,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切實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并深入貫徹黨中央在十八大、、全國教育大會等重要會議中反復強調的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可以從語文課程教學目標的設定與部編版教材的改革略見一斑。2011年教育部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將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作為教學的總體目標之一,而部編版語文教材一個非常明顯的變化就是增加了傳統文化篇目。小學一年級開始有古詩文,整個小學階段語文教材共選入優秀古詩文124篇,比原有人教版語文教材增加80%。初中語文教材選入古詩文124篇,比原有的人教版語文教材也有增加,體裁也更加多樣化,包括古風、民歌、律詩、絕句、詞曲等諸多形式[5]。可見,高師人文課程與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教育目標是一致的,完全可以在文化自覺理念上實現有效對接,實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堅守與踐行。以小教專業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為例:上古神話的厚生愛民意識、屈原與李杜詩歌的家國天下情懷、唐宋古文運動革除現實之弊思想、明清四大名著深刻社會批判等眾多文學現象、名家名篇,無不承載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小教專業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中有大量內容與小學古詩詞鑒賞、古典名著閱讀、經典詩文誦讀等傳統文化教育密切相關,在課程中應注意側重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切實踐行文化自覺的理念。2.指向師資培養。從成果導向的視角看,高師人才培養的首要任務是為中小學培養師資。有學者指出,在師范教學中應協助師范生對自身的準教師身份進行有效反思,“推動師范生自覺地對教師知識做出自己的闡釋和分析,真正建構起教師信念”[6]。高師的人文類課程教學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中文教學,高師人文類課程教學以師資培養為第一要務,從而促進師范生加強對本專業的體認,對準教師身份的反思與實踐。從高師人文類課程與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對接的視角看,更應將培養未來中小學師資作為首要教學目標。以小教專業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為例,從教學內容看,“中國古代文學”課程與小學語文、思想品德等課程聯系密切。尤其包括小學傳統文化校本課程的重要內容,并與小學經典誦讀、小學美術臉譜制作、小學京劇進課堂等活動息息相關。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應注意突出與上述教育相關的內容,并與教學技能訓練密切配合,以契合小教生的準教師成長訴求。在教學內容設計方面,應加大與小學傳統文化教育相關內容的教學比重。如講授宋代詩歌部分時,從文學史的發展角度,以黃庭堅為代表的江西詩派是宋代詩歌發展史的里程碑,也是教學的重要內容。但是江西詩派以學問為詩、以議論為詩的審美特性使其在小學傳統文化教育中幾乎沒有存在感,相反南宋反駁江西詩派風格的楊萬里、范成大、陸游、翁卷、趙師秀等人的詩歌風格比較適合小學生的審美接受特點。南宋詩人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屢有詩作入選,如《小池》《四時田園雜興》《示兒》《鄉村四月》《約客》等。鑒于此,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可適當弱化對江西詩派的講授,突顯上述反駁江西詩派諸位詩人的詩作,引導學生理解這些詩人在創作中突破江西詩派樊籠的原因和審美風格特點。這樣的教學目標設計不僅能實現與小學傳統文化教育的對接,也從逆向視角加深了學生對江西詩派審美特點的認識。從教學技能訓練的角度看,可在古代文學不同文體的學習中靈活加入相應的訓練項目,如在古詩詞教學中,仍以上述反駁江西詩派的諸位詩人為例,其入選小學教材的詩作均風格平易而又詩中有畫,非常適合小學生閱讀,但對高等師范院校的大學生(以下簡稱“高師生”)來說又過于淺顯。可以利用教學中的口語表達訓練突出教學內容,如布置5分鐘的課堂口語表達,請學生講授楊萬里的《小池》、趙師秀的《約客》、翁卷的《鄉村四月》等詩作。如此既鍛煉了學生的課堂教學能力,又加深了學生對詩作的理解,而且從逆向角度加深了對江西詩派審美特點的認識。同理,在上古神話、《竇娥冤》《西游記》等神話、戲曲、小說類敘事文體教學中,可設計學生對重點情節的復述活動。在《論語》《孟子》等經典的教學中,可設計誦讀甚至吟誦教學等。小學傳統文化教育的各種訓練項目既要服務于教學內容,又要指向小教生的專業技能訓練,才能切實有助于小學傳統文化教育師資的培養。

三、對接模式

人文課程的共同特點是具有鮮明的理論色彩,但高師的人文課程若只局限于理論性教學就難以契合師范專業的實踐性特點。從中小學傳統教育的視角出發,高師人文課程更需要將理論性與師范專業的實踐性特點有效融合。建構觀摩、探究、實踐三位一體的對接模式是實現這一有效融合的關鍵。“觀摩”指通過實地或網絡等多種形式觀摩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如帶領學生實地觀摩中小學的經典誦讀大賽,觀摩古詩文優秀課及相關匯報演出等。如條件不允許,也可以觀看此類教育活動的錄像等視頻資料。觀摩能突出高師人文課程的實踐性,引發高師生對人文學科的學習興趣與探究熱情。“探究”是指從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實際出發,結合高師人文課程學習內容,由教師設計或指導學生設計探究點,使學生在主動學習過程中對所學的知識深入理解,發現所學知識與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的關系。“實踐”是指教師指導學生在課上或課外參加與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有關的實踐活動,真正實現所學人文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在觀摩、探究、實踐三個教學環節中,觀摩為基礎,探究為主體,實踐為旨歸,三位一體,共同指向高師教育教學的實踐性目標。例如,以高師小教專業“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古詩詞教學為例,采用教師引導、學生觀摩小學古詩優秀教學課、探究古詩鑒賞與教學、進行5分鐘小學古詩教學三個環節,實現與小學古詩教學有效對接。例如,講授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王維詩歌靜逸明秀的風格是教學難點,而在小學傳統文化教育中也有對《鳥鳴澗》《鹿柴》《竹里館》等王維詩作的教學。在小教專業教學中,教師可將王維的《鳥鳴澗》作為教學契入點,先帶領學生觀看一段小學《鳥鳴澗》的教學視頻,初步體會小學古詩教學的氛圍,再引導學生以此詩為例探究王維詩歌靜逸明秀的神韻及表現形式。最后,分組準備5分鐘的《鳥鳴澗》教學片斷,將所學內容應用于課堂教學實踐。通過上述觀摩、探究、實踐教學環節,小教生不僅加深了對王維詩歌意境的體悟,而且對小學古詩教學有了直觀體認,從而實現了高師古代文學課程與小學教育教學的有效對接。課堂教學之外,指導高師生開展創新創業項目也是實現對接的一大途徑。本人在創新項目指導中采用觀摩、探究、實踐三位一體的指導模式,成功指導了國家級項目《沙游技術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該項目將心理咨詢中的沙盤游戲技術應用于小學古詩詞教學,挖掘兩者在想象創造、意境呈現等方面的共通性,從而為小學古詩詞教學探索新的途徑。在具體指導中,我先讓學生自主選擇能夠講授的小學古詩作品,帶領學生觀摩相關小學古詩教學視頻片段,并分析研究教學要點;再讓學生通過自制古詩沙盤,引導同班同學制作古詩沙盤等環節探究古詩的意蘊和教學重點難點;將所選古詩帶入小學課堂,由小教生引導小學生制作古詩沙盤并加以教學點評。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學生對古詩詞有了更深刻的體悟,增加了對小學古詩詞教學創新的熱情,實現了高師古代文學教學與小學古詩詞鑒賞的有效對接。

四、對接理想

有學者在評價參與式教學時指出:“參與式教學中的參與,指的是教師和學生主動融入教學活動當中,達成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積極互動。”[7]91“教師和學生在主動融入和平等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實現了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共同發展。”[7]92這段評述同樣適用于高師人文課程與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的對接理想。簡言之,在對接活動中,高師的師生雙方應在平等互動中實現教與學的共同成長。對教師而言,要有專精的專業知識體系;要有對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充分的體認;對組織課堂與課外教學實踐有精準的把握;對現代教學技術有嫻熟的運用;在與高師生的互動合作中發現問題,引導學生提高認識,促進自身教學素養與學科素養的有效提升。對學生而言,要將人文課程學習與中小學傳統教學密切結合,在審美鑒賞與教學素養方面均實現學習的主體性,才能適應未來的教育崗位。在高師人文課程與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對接的過程中,師生的共同成長是系統努力后的理想狀態。

五、結語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小學的傳統文化教育一直處于摸索前進的過程,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切實提高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質量,關鍵的一環仍在于師資培養。高師人文課程以其與傳統文化的密切關系,成為實現中小學師資培養的重要載體。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角度實現小學教育與高等師范教育的有效對接,是本課題研究與實踐的根本目標。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光明日報》國學版.年度國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237.

[2]于艷.三主式經典誦讀教學法[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5:7-15.

[3]田立君.小學國學校本課程設計與開發的行動研究[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4]姜紀壘.立德樹人:中國傳統文化自覺的視角[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9(1):12.

[5]溫儒敏.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特色與使用建議[J].課程•教材•教法,2016(11):6.

[6]張聰.師范生參與式教學模式探討[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8(3):74.

[7]陳時見,謝夢雪.參與式教學的形態特征與實施策略[J].西南大學學報,2016(6).

作者:華云松 單位:沈陽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