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式幼兒禮儀養成教育論文

時間:2022-08-09 03:24:49

導語:生態式幼兒禮儀養成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式幼兒禮儀養成教育論文

一、目標制定策略

美國心理學家洛克(E.A.Locke)于1967年最先提出了“目標制定理論”(GoalSettingTheory),他認為目標本身就具有激勵作用,目標能把人的需要轉變為動機,使人們的行為朝著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將自己的行為結果與既定的目標相對照,及時進行調整和修正,從而能實現目標。因此生態幼兒禮儀養成教育也需要有明確的目標體系的制定。

1.適應性策略———分類融合。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和3-6歲幼兒教育目標,針對生態式教育的理念,結合幼兒生活和認知水平及能力,我們將其中涉及到幼兒禮儀養成的目標進行分類、排隊,篩選出了最基本、最具有普遍意義的三項作為本課題的研究內容,即幼兒園禮儀、家庭禮儀、公共場所禮儀。生態式幼兒禮儀養成教育強調的是幼兒與周圍環境,包括人、事、物的交互作用,通過各種教育因子的融合對幼兒產生作用。制定目標,是為了使目標指向幼兒內部發展的良好生態。禮儀教育目標的確立不僅僅是讓幼兒獲得一些禮儀方面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讓他們進一步獲得較豐富的禮儀情感體驗和禮儀心理品質,而這些知識、體驗、品質的形成是離不開幼兒生活的環境和所接觸的人、事的。

2.序列性策略———循序漸進。養成教育的資深研究專家關鴻羽教授提出,養成教育要體現層次性、序列化。因為任何一個孩子成長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養成教育也是一個由淺人深、由近及遠、循序漸進的過程,違背了這個“層”、“序”就會妨礙孩子的成長。幼兒禮儀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它是一個系統工程,幼兒園要有計劃地根據幼兒不同年齡和成長階段的特點,在實施過程中進行階梯推進,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促成幼兒禮儀養成。為了使生態式幼兒禮儀養成教育能有的放矢地得到落實,我園提出了“分段分解分要求”為模式的生態式幼兒禮儀養成教育目標,根據小、中、大不同年齡段幼兒的年齡特征,從其身心發展特點出發,對目標進行分解,由大化小,由小化細,盡量使活動縱向呈系列、橫向相關聯。橫向上,把生態式幼兒禮儀養成教育內容分解為幼兒園禮儀、家庭禮儀、公共場所禮儀等三個方面。縱向上,對其進行分解,標明細則,梯度分明,循序漸進。各班教師依據本班幼兒年齡及禮儀行為特點在此基礎上自行細化,制定本班目標。

3.層次性策略———三級九檔。我園嘗試把生態式幼兒禮儀養成教育的這一個大目標科學地分解為若干個小目標,采用“三級九檔”法。所謂“三級九檔”就是依據幼兒身心特點、認知能力,將禮儀養成要求全面落實在小、中、大三個階段的序列中,此為“三級”。每個階段又根據幼兒層次分為“1、2、3”檔。1檔是該階段每個幼兒都必須做到的基本禮儀要求,可以稱為“基礎檔”;2檔是在做好1檔的基礎上,對大部分有能力提高的幼兒提出的禮儀要求,可稱為“提高檔”;3檔是在能做好1檔、2檔的幼兒中對小部分表現突出的幼兒提出的拔高要求,可稱為“優秀檔”。此統稱為“九檔”。大、中、小階段各有側重點,逐步提高。生態式幼兒禮儀養成教育承認每個幼兒所擁有的個體生態系統都不相同,發展也不相同,不應用劃一的標準去要求幼兒,“三級九檔”的目標體系可以使幼兒都同時處于一種動態平衡之中。

4.關鏈性策略———差異互補。幼兒生活的環境是相互關聯的,其所獲的感性經驗也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幼兒的發展過程就是一種經驗的不斷豐富、改造的過程。因此,教師應引導幼兒在環境中通過多種渠道獲得禮儀經驗,進而將獲得的經驗進行重組、提升,在各種經驗信息多向交流、環境的互動中,使幼兒的正確禮儀行為、禮儀思維得到肯定與強化,錯誤的禮儀認識得到否定與摒棄,使其禮儀認知結構逐步走向有序,正確結論得到鞏固深化。

二、實施途徑策略

從生態式幼兒禮儀養成教育的本質去探索生態式幼兒禮儀養成教育的系統性、整體性、聯系性、和諧性、均衡性等特點,在實際操作中,總結出以下四個實施策略。

1.系統性策略———模塊推進。基于生態式教育的視野,我園在禮儀教育的形式上進行了改進、創新,手段上體現了多管齊下,把幼兒禮儀養成教育內容的開展設計成了幾個有機聯系的組塊,形成了模塊,進行了“我是禮儀小天使”系列活動。這一活動改變了以往禮儀教育活動開展零散、單一、低水平徘徊的現狀,使我園的生態式禮儀養成教育活動體現出全面性、聯貫性、推進性、持久性。主要內容有:(1)評禮儀星級小天使。各班根據園方制定每月細則,每月評比,公布在班內的“星級評比欄”中。每月園方兩次抽查,以確保“評星級”活動的切實執行。(2)站禮儀小天使門崗。凡是班內二星級以上的“禮儀小天使”都有機會參加園內的“我是禮儀小天使”之“站禮儀門崗”的活動。(3)戴禮儀小天使獎章。我園將禮儀評比這一抽象的內容具象化,制作了一批“禮儀小天使”獎章。每月月底,各班教師在班內若干“五星小天使”中評選出“六星小天使”一至二人,在下月初的升旗儀式上進行授獎儀式。(4)辦禮儀小天使亮相臺。我園還在宣傳窗中專門辟出一塊版面進行“我是禮儀小天使”的展示活動,對每班的“六星禮儀小天使”進行專門介紹。(5)請禮儀小標兵監督員。在中大班孩子中選取8名禮儀小標兵擔任“禮儀監督員”,旨在發揮孩子的主動性,讓孩子成為禮儀學習的主人。

2.動態性策略———成長追蹤。在生態式幼兒禮儀養成教育中,包括人的因素、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它既關注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又關注幼兒在禮儀養成教育中的變化,既有預設又有生成,一切都以幼兒為本,關注個性、突出發展。盧梭說過:教育必須順其自然———也就是順其天性而為,否則必然產生本性斷傷的結果。在生態式幼兒禮儀養成教育中,順其自然就是要遵循幼兒禮儀養成發展的規律,即不過度開發,過度深挖,也不過度限制,過度放任,讓幼兒的禮儀養成過程成為自然有序的過程。在這一點上,我園主要采用了個案追蹤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個案追蹤是利用幼兒成長檔案對幼兒的禮儀行為進行觀察記錄,與我園制定的幼兒禮儀發展目標相比對,著重分析其在具體情境中的禮儀行為體現,這主要是針對個體而言的。而案例分析則具有普適性,通過對幼兒在某一具體情境中的禮儀行為表現的分析,為全體教師提供解決的范本,提供幼兒禮儀養成教育的指導策略。

3.互動性策略———家庭介入。“生態”是指自然環境中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生存環境之間相互作用建立的動態平衡關系。幼兒禮儀養成教育離不開家庭這一重要的因子。幼兒園開展了“家長禮儀行為標兵”的評選活動,將那些自身行為素質好、孩子禮儀行為棒的家長推選出來,在幼兒園的宣傳窗中進行展示,同時通過家宣欄、家長學校、家教讀本、親子活動等方式的宣傳和家教指導,使家長了解并理解幼兒園禮儀教育的內容及其指導思想,禮儀教育與幼兒成長的關系,最終贏得家長的支持。另一方面孩子接受了禮儀教育也反過來影響家長的行為,親子互動同講禮儀。特別是開展家庭親子禮儀活動,讓家長親歷活動,體驗家教方法,通過活動,在無形中給家長們上了一堂生動的課,親子活動使孩子、家長都深受教育。

4.融合性策略———環境滲透。生態學的核心是強調和諧,和諧的環境是生態式幼兒禮儀養成教育開展的基礎。我園圍繞生態式幼兒禮儀養成教育進行了相應的環境創設,將生態學中的和諧理念貫穿整個幼兒園環境中。首先,積極營造和諧優美的幼兒園物質環境,為幼兒園實踐文明禮儀教育提供環境支撐。如在幼兒園大門口張貼“成為家長禮儀標兵的十條評選細則”、“竹幼教職工禮儀標兵評選細則”、“各年齡段幼兒星級禮儀行為標兵評選條件”,在班級門口張貼本班本月禮儀評比標準,設置星級標兵臺,張貼一至五星標兵的照片等。第二,在幼兒園整體環境的布置中也加入了禮儀成份,如一樓大廳的禮儀花球、二樓大廳的禮儀彩圈等。二樓大廳以“竹幼寶寶的禮儀之旅”為主題,將交通禮儀、超市禮儀、家庭禮儀等串聯在一起。充分體現了禮儀養成教育與環境因子的和諧統一。

三、指導方法策略

教師、幼兒、環境構成了教學生態三要素,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約,我們運用教育生態學的觀點,將其滲透于生態式幼兒禮儀養成教育中。

1.聯系性策略———結合生活。美國哥倫比亞師范學院院長勞倫斯•克雷明(LawrenceCreming)認為,教學生態學強調聯系,就是把各種教育機構與結構置于彼此聯系,以及與維持他們并受他們影響的更廣泛的社會之間的聯系中,加以審視。在生態式幼兒禮儀養成教育中,不同的情況、不同的對象要采用不同的處理辦法,這也符合生態式教育理念中的順其自然、貼合個性。

2.整合性策略———雙線主題。在生態式教育看來,知識不是孤立的,各學科之間是緊密聯系的。我園將禮儀融入到課程中,采用了“雙線主題”的策略,即在正常的主題教學中,除了原有既定的主題,再根據幼兒年齡及班級禮儀現狀,加入一個貼近幼兒生活、興趣和知識經驗、適宜的禮儀主題。

3.協調性策略———非指示式。我園開展了以制度為保障,規范教職工的禮儀行為的活動。在園內開展“教師禮儀之星”的評選的評選活動,并與評比,考核(有自評,組評和園評)掛鉤。這一系列措施,實施保證了教師禮儀規范的扎實開展,也使這項工作落到了實處。

4.和諧性策略———禮待幼兒。平等的師幼關系、活潑幼幼關系是和諧的重要因素。在生態式幼兒禮儀養成教育中,教師與幼兒同處于一個水平線上,所有要求幼兒做到的禮儀,教師首先要做到,由于教師是成人,對于禮儀方面的要求甚至要高于幼兒。

四、評價跟進策略

評價是了解生態式幼兒禮儀養成教育有效性,調整和改進實施的必要手段,結合教育生態學的要素,我們提出了生態式幼兒禮儀養成教育的評價策略。

1.“消除位差效應”評價策略。“消除位差效應”旨在消除不同人的心理落差,提倡平等的人格。在禮儀養成教育中,沒有上位與下位的差別,教師、家長與幼兒只是生態中的因子而已,教師、家長應淡化心理定勢,使雙方的隸屬關系轉變為平等和諧的關系。

2.“把握發展需求”評價策略。針對幼兒而言:首先,評價關注幼兒的心理需要,滿足幼兒的需求;其次,關注幼兒的情緒體驗,激發幼兒內在發展動力;第三,關注幼兒的行為表現,調動幼兒學習禮儀的興趣;第四,關注幼兒的個體特征,符合個性化、層次化的特點;第五,關注幼兒的合作交流,促進了幼兒與他人、與環境的交流。針對教師而言:首先,評價教師對禮儀養成教育環境的創設是否具有生態性;其次,評價教師的禮儀養成教育方法的運用是否具有有效性;第三,評價教師的禮儀養成教育目標的把握是否具有整合性。

3.“抓住成長關鍵”評價策略。在這一評價策略運用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兩點:(1)瞬時評價適時發現捕捉幼兒的閃光點。當幼兒有閃光點出現時,教師要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及時地進行激勵性評價。(2)延緩評價給幼兒行為發展的空間。在當幼兒的禮儀表現與周圍的情境相異時,教師在不防礙安全健康的前提下,可以不立即給予肯定或否定的評判,讓其通過與周圍環境的互動來進行學習,這也符合生態式教育的理念。

4.策略四:“實施人際互動”評價策略。在這個評價平臺上,環境中的各個因素,如幼兒、教師、家長、社區等都是評價的主體,而且都是平等的主體,從自評、他評、師評到社區評,從幼兒個評、小組互評到師幼共評,關系是協調統一的,而且還增強了評價主體間的互動聯系,使評價更全面有效。幼兒禮儀養成教育不能一蹴而就,生態式幼兒禮儀養成教育只是幼兒禮儀養成教育中的一種新探索、新模式,如何將生態式幼兒禮儀養成教育作為一種自然的禮儀教育活動,讓師幼的主體性充分地、自由地、和諧地發展,構建起一種新的教育情境,一種可保持教師幼兒可持續發展動力,且生動活潑、自然有序的教育生態,還有待我們進一步思考實踐。

作者:宋黎敏工作單位:寧波市海曙區竹福園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