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社會責任與道德養成教育論文

時間:2022-04-17 08:22:19

導語:大學生社會責任與道德養成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社會責任與道德養成教育論文

一、互聯網媒介社會責任與青年大學生道德養成教育的內涵

網絡媒介正在以其巨大的力量影響著社會的發展步伐,極大的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由于網絡媒介傳播對受眾的思想和行動會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作用,因而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經濟發展、政治穩定和社會進步。尤其是網絡中的自主意識與把關的薄弱,網絡群體身份的虛擬性,其傳播的信息的真實性難以得到確認。“在傳播權力的版圖已經發生重大改變的今天,一方面,作為個體的網民、網媒都已經獲得了相當的傳播權力,傳統媒體早已不再是權力的集中所有者;另一方面,社會仍在習慣性地僅僅要求傳統媒體承擔社會責任。其后果是,新的傳播權力所有者已經誕生,社會責任卻依然落在傳統媒體身上。”因此,傳統的議程設置理論就失去了效力,這一理論認為的大眾傳媒可以通過提供信息與安排相關議題來左右人們的思維方式以及議論的先后順序。輿論引導者議程設置在由自媒體構筑的發達的網絡媒介信息中淹沒。新興的網絡媒介的社會責任建設就被世界各國所關注。國外發達國家制定了網絡虛擬空間一定的行為規則,共同要求網絡傳媒要講社會責任。在此背景下,我們認為網絡媒介是國家和政府宣傳黨的主張、弘揚社會正氣、通達社情民意、引導社會熱點、疏導公眾情緒的有力工具,尤其是在應對突發事件、統籌協調資源、高效、科學實施公共管理方面提供了便利。而網絡媒介的社會責任是通過網絡媒介社會功能和個體功能的發揮而實現的,對網絡媒介社會責任的刻畫,既是網絡媒介健康發展的理想境界,也是網絡媒介充分履行社會責任的邏輯結果。道德養成教育是指家庭、學校、社會根據受教育者道德的生長規律,引導受教育者經常地進行道德行為實踐,潛移默化地提高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等方面素質,使之形成穩定的行為習慣,從而將社會道德規范內化為受教育者的道德心理結構,并最終形成穩定的道德品質的一種道德教育模式。高等院校的大學生們是當代青年的優秀群體,他們的道德人格尚未定型,思想和行為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尤其是網絡對大學生的影響較為突出,作為大學生社會化施化者的網絡媒介為吸引廣泛的受眾,以“新、奇、特”的方式去挖掘所謂的“網絡爆點”,當后現代風格與大眾文化聯手后,“新、奇、特”被消解成“丑、怪、異”,最終演變成持續的“網絡審丑”。這種媒介角色的變遷、媒體引導角色的缺失使大學生的“審丑觀”社會化為流于表面、無意義的“審丑”,促使大學生群體改變了心理和認知兩個方面的狀態,使高校的學生群體在社會中所承擔角色發生了畸變。因此,網絡媒介社會責任視閾中的大學生道德養成教育就是根據大學生心理和道德形成和發展規律,以高校為主體,在家庭、社會的配合下,運用各種途徑和手段,通過對大學生的網絡道德生活和現實道德生活施加系統影響,培養他們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質和網絡媒介素養,強化其在虛擬空間的社會責任感就是網絡媒介社會責任建設視野中道德養成教育的重要目標,最終促使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

二、網絡媒介社會責任建設過程中大學生的角色定位

隨著網絡業務的廣泛發展,大學生已經成為參與網絡媒介活動的主體,網絡的運用也已深深的植入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成為不可或缺的資源獲取渠道。大學生作為社會團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網絡生活中如何扮演好自我角色,承擔相應的社會道德約束和法律義務,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內容。

(一)主旋律弘揚者

大學生在參與網絡活動中要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正確的把握網絡輿論導向倡導網上主旋律。網絡輿論是公眾在互聯網上公開表達的對某種社會現象或社會問題的具有一定影響力和傾向力的共同意見。互聯網參與網民輿論的高度熱情代表了網絡輿論對社會生活的關注力度,網民在抒發自己意見與參與網絡輿論的熱情可能推動事件的透明程度從而使事件明朗化,但盲目的隨從或者有缺失的網絡認識則會提升實踐的偏激程度或者復雜度,輿論導向的偏差化。大學生群體在發表網絡輿論的過程中,一定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對任何事情發表輿論前要把握是非方向,不能以偏概全或者道聽途說,散布各種網絡謠言,大學生的網絡輿論發展成為社會公眾事件引發了社會不穩定因素,尤其在對一些挑逗民族情緒、民族矛盾、群眾對立情緒的網絡新聞、網絡群眾事件大學生更要保持高度自主理性的態度,正確的把握網絡輿論方向。

(二)正能量傳遞者

大學生在參與網絡活動中要運用所學知識積極與網絡虛假信息作斗爭,主動擔當信息傳播責任傳遞網絡正能量。傳播謠言、散布虛假信息,即利用網絡共享、快捷、匿名等特點,為達到個人目的,肆意散布或傳播一些無中生有的假信息,混淆是非的不道德行為也成為擾亂社會穩定的主要方面。目前,互聯網媒體已經成為虛假新聞的一個重要渠道。“北京暴雨移花接木的照片”、“出血性大腸桿菌已入侵北京”、“艾滋病滴血事件”等一樁樁離奇的謠言之所以受網民擁躉,是由于網絡受眾組成復雜,文化素質水平良莠不齊,再加之網絡傳播速度空前,使不可信言論和謠言在很短的時間和空間內就通過跟帖、論壇討論、微博、博客、QQ群等多平臺傳輸到世界各個角落。虛假的網絡新聞極大地降低了網絡媒介的形象和公信力。虛假消息已成為網絡媒體迫切需要破除的“公害”。大學生在網絡受眾群體中占有較大的比例,而且具有較高的專業素養,要敢于運用自身所學專業領域的相關知識來揭穿網絡虛假信息,積極與網絡虛假信息作斗爭,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主動擔當責任,把握好自覺主動原則、政治導向原則、安全流動原則和社會效益原則,激發網絡的正能量。

(三)網絡道德踐行者

大學生在參與網絡活動中要將自律與他律相結合,堅決抵制網絡低俗文化的侵襲,成為網絡道德的守望者。網絡上侮辱誹謗他人、宣傳暴力、惡意謾罵等不符合法律法規的內容;以直接或隱晦方式展現人體性部位,具有污辱性或挑逗性的文章、視頻、動漫、圖片等,非法的性廣告,及不正當交友、散布色情交易等消息,容易誘發網絡受眾不良思想行為,困擾青少年正常的學習生活;包括走光和偷拍,及借助網絡平臺肆意傳播他人隱私等侵犯他人個人隱私的內容;宣傳婚外情、一夜情等違背家庭倫理道德和社會主義正確婚戀觀的內容這些低俗的網絡文化也通過網絡媒介對大學生思想進行侵蝕。面對低俗的網絡文化的侵襲,大學生要發揮自身特殊的影響力和引導力,主動踐行網絡媒介的道德守望責任。大學生在網絡媒介實踐中應明確自身的社會道德責任,在網絡信息中積極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社會主義榮辱觀,踐行科學發展觀;在網絡信息中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踐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道德。在網絡信息中宣傳權威的政策法規信息,展示大學生在社會生活中熱情飽滿的精神風貌,凝聚社會力量、牢固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增強民族自豪感。自覺主動地以道德守望原則正確處理網絡中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及網絡受眾利益的關系,成為網絡道德的守望者。

(四)網絡法治的維護者

大學生在參與網絡活動中要嚴格遵守網絡相關立法規定,防止網絡犯罪行為的發生,維護虛擬網絡空間的良好環境。在網絡社會中網絡受眾身份的虛擬化,不但產生了大量的垃圾信息,更提高了通過網絡犯罪的風險系數。網絡的隱匿性和不健全的網絡注冊體系使得許多的網絡參與者可以肆無忌憚的發表輿論,在網絡上通過制造恐怖信息或不道德信息來詐騙、勒索的事已不少見。大學生與其它網絡受眾群體相比較,對不斷升級的網絡技術具有較強的獵奇心理,網絡媒體的應用也成為《大學計算機應用》課程的一個教學環節,使得大學生具備了較強的網絡專業知識,一定程度上極有可能利用虛擬空間中如電腦病毒、入侵防火墻等負面效應的手段,致使網絡遭受攻擊,陷于癱瘓。大學生使用所學網絡技術進行詐騙的報道也層出不窮,如“海南一在校大學生靠網絡詐騙斂財611萬元”,“江蘇一大學生虛假賣售信息進行詐騙被處罰金”等網絡犯罪行為,大學生對于網絡法律知識的漠視和淡薄,最終將自己送上了不歸路。作為網絡媒體運用者的大學生,不僅需要在知識層面豐富自己,更需要在法律和社會責任道德的層面上來武裝自己,使自己成為網絡立法的維護者。

三、網絡媒介社會責任建設視閾中優化大學生道德養成教育的對策與建議

大學生群體是祖國培養的建設人才,是網民的主體,他們的網絡道德行為文明與否、責任感高低直接影響到整個社會的未來。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強化大學生的網絡道德責任意識是建設好網絡的前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培養大學生的道德修養,教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增強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高校要把提高大學生網絡道德素質作為一項基本政治任務來抓,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大學生的網絡道德行為,不僅要提高他們的網絡道德意識還要增強他們對網絡法律的全面了解。

(一)完善網絡媒介法律道德體系建設,提高大學生對網絡媒介法律知識的多元化學習

截止目前,我國網絡立法涵蓋了網絡法律、網絡行政法規、網絡規章制度、和網絡司法解釋四個方面內容共計八十多部。2001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強調了加強網絡道德建設的重要性,為網絡道德建設指明了應該遵循的方向,為互聯網道德建設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原則。大學生作為網絡受眾的主體除了借助優秀的網絡媒介資源傳遞社會正能量,體現新時期學生的道德意識,更應該學會運用法律的武器保護大學生群體生活的網絡空間。完善大學生法律道德體系建設將具有親和力,感染力,容易打動人、教育人,入心入腦、入骨入髓的網絡法律道德教育應納入到大學生計算機課程教學,不僅僅讓學生掌握運用網絡的基本技能,更應該讓學生了解我國出臺的相關網絡立法,從而全面的規范大學生網上行為。大學生對網絡媒介法律知識的學習,應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將網絡立法的學習與網絡實踐相結合,將對學生網絡道德的意識塑造與網絡法律教育相結合,將校園網絡文化建設與網絡媒介文化建設相結合,建立符合學生特點具有時代特色的教育體系。

(二)高校要打造多樣化的網絡媒介社會責任建設平臺進行引導和教育

青年作為互聯網的最大受眾全體,是網絡高科技的應用者,因此,高校必須更新觀念,樹立陣地意識,科學地認識打造網絡化德育平臺的價值,引導和教育大學生科學正確的掌握網絡。根據“積極發展,充分運用,加強管理”的原則,加強校園網絡環境的引導、管理和控制。要充分發揮微博、微信、SNS(校內網)、BBS(校園論壇)等學生們在學習生活中關注的網絡媒介,為學生構建積極向上的網絡生活學習空間。作為高校教師也應該積極參與到和學生息息相關的網絡生活中來,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有針對性的進行引導。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人際觀,培養高校學生擁有良好的互聯網媒介素養,加強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同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推進校園電子網絡系統等硬實力與校園文化等軟實力建設,利用網絡經常邀請有關領導和專家就大學生關注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進行對話,開展形式多樣的網上道德教育活動,為大學生學習、生活提供服務,不斷提高網絡道德教育的親和力。

(三)開設網絡倫理相關課程提高大學生網絡道德認知能力

網絡倫理是虛擬的網絡社會中人們之間的行為規范的總和,是人們通過信息網絡而進行社會交往時所表現出來的道德關系。通過網絡倫理的導引,能激發大學生對于網絡道德規約的自覺踐行與內在認同。近幾年網絡倫理在我國的研究剛開始,高校仍然沒有改變輕網絡道德教育重網絡技術教育的現象。因此,高校要開設相關課程,加強網絡道德的示范作用,構建大學生網絡道德行為評價體系,盡可能的減少各種失范行為的發生。應進一步修改和完善網絡道德規范,使其更加科學合理,更加具有權威性和操作性。特別是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在現有的道德規范的基礎上,制定和頒布一些具有權威性的道德規范,使其具有更大的約束力。網絡道德的建立和發展,必須立足于現實社會的道德基礎。在新時期,迫切需要加強網絡立法的建立,通過網絡法制化進程的完善,使得網絡道德也規范化從而能夠解決網絡出現的心問題。通過課程教學和實踐教學使大學生明確認識到在虛擬世界中的規則,即什么行為是非道德的或違法的,什么行為要承擔相應的責任或受到相應的制裁,培養大學生獨立的網絡判斷能力,從而從內心深處杜絕惡意的網絡行為,增強上網責任意識。同時,要不斷的更新和完善新的網絡道德規范,提高網絡社會行為主體的道德自覺意識,在制度建設中加強大學生的道德修養。高校也要增強對學生網絡安全和道德的教育,增強對大學生網絡行為的約束力,維護社會網絡環境和網絡秩序能夠和諧有序的發展。

作者:胡玉璋易鵬單位:西安美術學院